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革的日益推进,各地语文统考分值也作出了教大变革,作文成绩基本占了总体成绩的半壁江山。当然我们的教学不是仅仅围绕考试转,但是从教科院下如此大的决心进行教学改革这一举措中,不难看出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工作、生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文教学由此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的有关语文教材对作文基本上都比较淡化,这使得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无章可循,因此开发和研究初中作文校本教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开发和研究初中作文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从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文本教材的缺失。虽然语文课有作文教学的任务,却没有可依据的作文教材。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的作文文体在淡化,可以说在写作训练方面,是不能用“科学、有序”来形容的。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的穿插,但是编排的顺序,一般都只是考虑到课文教学角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较好地遵循作文教学的客观需求。教师在操作的时候,随意性也较大,有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味道。甚至有时候个别老师会为了赶教学进度而跳过这一环节,或者以好的作文题目代替有序的作文训练;二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的“无序”状态。初中三年,不少教师对于作文教学没有系统性的训练规划,随意拿个作文题目丢给学生,只要学生写了作文就行了。训练系统的缺乏致使作文教学难上加难;三是作文教学效果低下。不少语文老师都会发现一个看似“有趣”,其实又很无奈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初中三年里,不是“循序渐进”,反而会呈下降的趋势。深思造成作文教学陷入尴尬境地的原因,笔者认为目前作文校本教材的缺失是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发和研究校本教材为基础教育提供丰富的、适应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作文教学有效提高的重要举措。
二、开发和研究初中作文校本教材的建议
(一)初中作文校本教材开发和研究应注重选文的考量。
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就是让学生接触什么样的文化,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指导材料反映着编写者的思想深度、学术视野和审美眼光,可以说,选文品位的高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科书品位的高下。在选择教材时,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这是选择教材的一大依据。一是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生活,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纸上练兵”。要根据学生成长阶段变化建立写作综合化训练序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传达生活;二是处理好难易深浅的关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一定的方法手段等要素组成的。作文教材中内容的确定要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从模仿到创新。一般来说,七年级以模仿为主,注重表达技巧的训练。八年级以积累归类为主,九年级以评价赏析、创新表达为主,做到三年一贯,循序渐进;三是处理好价值导向与写作兴趣的关系。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既要有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选文要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但并不是简单地迁就学生已有的写作取向和审美水平,而是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写作兴趣向较高的层次发展。要精心挑选那些能够激发他们求知欲的精品,用具有较高思想境界和审美价值的作品来引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二)初中作文校本教材开发和研究应注重学生的参与。
教师编制的教材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教材最终的形成,还要有学生的参与。因为学生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权,这就决定了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会有所删减,删除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和当前阶段不适合学习的内容,为某一些模块增添其他的资料。我们把这样的过程也作为教材的编制和完善过程,并用“活页教材”的形式予以保证。教师编制的教材是以活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某一模块的学习伊始,教师会跟学生一起选择这一册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同时抽除其他不学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学习中,学生又把自己收集的学习资料和学习作品等内容补充到教材中,这样,在学习结束以后,每个学习小组就会形成一本以教师编制的教材为基础,学生自己添加的内容为补充的教材。这样的教材建设,学生得以有效参与;这样的教材,也意味着教材的形成与学习过程做到了有机的统一,保证了教材的适应性。
(三)初中作文校本教材开发和研究应注重地方文化的挖掘。
地方文化是初中作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源泉。地方文化包涵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文物、自然景物等,这些作为校本教材研究对象的来源,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而这些,正是《标准》所要求的。如特级老师杨明明以杭州西湖悠久历史文化为背景编写的《走进西湖楹联》的语文校本教材,就是这方面教学资源取材的典范。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在语文教材单元主题与校本课程“博识课”中努力寻找校本课程的出发点而开发出“走近鲁迅”、“北京建筑”及“红楼寻梦”等主题系列研究课,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与研究品质,奠定了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
三、结语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浩繁的工程,它对管理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意识和信息素养,必须具备现代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编好、用好校本教材。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进行校本教研,坚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让校本教材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方计虎.对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3]]刘贵成.浅谈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J].职业, 2010,(26).
[4]]刘春彦.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一点意见[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7).(编辑郑云东)
一、开发和研究初中作文校本教材的必要性
从当前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文本教材的缺失。虽然语文课有作文教学的任务,却没有可依据的作文教材。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中的作文文体在淡化,可以说在写作训练方面,是不能用“科学、有序”来形容的。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板块的穿插,但是编排的顺序,一般都只是考虑到课文教学角度,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较好地遵循作文教学的客观需求。教师在操作的时候,随意性也较大,有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味道。甚至有时候个别老师会为了赶教学进度而跳过这一环节,或者以好的作文题目代替有序的作文训练;二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的“无序”状态。初中三年,不少教师对于作文教学没有系统性的训练规划,随意拿个作文题目丢给学生,只要学生写了作文就行了。训练系统的缺乏致使作文教学难上加难;三是作文教学效果低下。不少语文老师都会发现一个看似“有趣”,其实又很无奈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初中三年里,不是“循序渐进”,反而会呈下降的趋势。深思造成作文教学陷入尴尬境地的原因,笔者认为目前作文校本教材的缺失是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发和研究校本教材为基础教育提供丰富的、适应的课程资源,不仅是实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一环,也是作文教学有效提高的重要举措。
二、开发和研究初中作文校本教材的建议
(一)初中作文校本教材开发和研究应注重选文的考量。
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就是让学生接触什么样的文化,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指导材料反映着编写者的思想深度、学术视野和审美眼光,可以说,选文品位的高下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教科书品位的高下。在选择教材时,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这是选择教材的一大依据。一是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生活,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纸上练兵”。要根据学生成长阶段变化建立写作综合化训练序列,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传达生活;二是处理好难易深浅的关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一定的方法手段等要素组成的。作文教材中内容的确定要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从模仿到创新。一般来说,七年级以模仿为主,注重表达技巧的训练。八年级以积累归类为主,九年级以评价赏析、创新表达为主,做到三年一贯,循序渐进;三是处理好价值导向与写作兴趣的关系。进入教科书的作品,既要有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选文要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但并不是简单地迁就学生已有的写作取向和审美水平,而是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写作兴趣向较高的层次发展。要精心挑选那些能够激发他们求知欲的精品,用具有较高思想境界和审美价值的作品来引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二)初中作文校本教材开发和研究应注重学生的参与。
教师编制的教材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材,教材最终的形成,还要有学生的参与。因为学生对教材内容具有选择权,这就决定了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会有所删减,删除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和当前阶段不适合学习的内容,为某一些模块增添其他的资料。我们把这样的过程也作为教材的编制和完善过程,并用“活页教材”的形式予以保证。教师编制的教材是以活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某一模块的学习伊始,教师会跟学生一起选择这一册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同时抽除其他不学的内容,在具体的教学学习中,学生又把自己收集的学习资料和学习作品等内容补充到教材中,这样,在学习结束以后,每个学习小组就会形成一本以教师编制的教材为基础,学生自己添加的内容为补充的教材。这样的教材建设,学生得以有效参与;这样的教材,也意味着教材的形成与学习过程做到了有机的统一,保证了教材的适应性。
(三)初中作文校本教材开发和研究应注重地方文化的挖掘。
地方文化是初中作文校本教材开发的源泉。地方文化包涵地方风土人情、历史文物、自然景物等,这些作为校本教材研究对象的来源,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也有着深远的意义。而这些,正是《标准》所要求的。如特级老师杨明明以杭州西湖悠久历史文化为背景编写的《走进西湖楹联》的语文校本教材,就是这方面教学资源取材的典范。首都师范大学附中在语文教材单元主题与校本课程“博识课”中努力寻找校本课程的出发点而开发出“走近鲁迅”、“北京建筑”及“红楼寻梦”等主题系列研究课,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与研究品质,奠定了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
三、结语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浩繁的工程,它对管理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意识和信息素养,必须具备现代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编好、用好校本教材。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进行校本教研,坚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让校本教材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方计虎.对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3]]刘贵成.浅谈校本教材开发与研究[J].职业, 2010,(26).
[4]]刘春彦.关于校本教材开发的一点意见[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7).(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