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中小学灾难教育的路径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oe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灾难教育是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纽带”。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的灾难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对灾难教育的不重视,使得灾难教育在教师培训中几乎无处可寻,教学往往浮于表面。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创新灾难教育方式,通过云平台、专递课程、VR技术的助力,促使灾难教育能够在中小学中普及与完善。
其他文献
随着城镇化的速度加快,留守幼儿问题得到普遍关注。调查显示,留守幼儿面临的困境主要是生理发展缺乏保障、缺乏优育优教理念和方法、情感需求不能满足等问题。特别是幼儿人际交往、道德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因此,应提高留守幼儿生活品质,家园合作实施科学保教,加强父母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加强农村教育扶持,多方位地促进留守幼儿健康成长。
讨论式教学方法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生生、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展开充分、平等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数学思维能力在讨论中得到提升和强化。同时,应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课堂学习氛围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加强法治教育是国家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师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手段。笔者主张借力信息技术,以生活化情景,触发学生真实体验;以思辨性设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以主题式探究,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以此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师生的法治素养。
我国幼儿园教师无序流动频繁,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前教育质量下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机制设计理论本是经济学领域的名词,是在各方信息不明的情况下,设计合理的机制使利益相关方都受益的问题解决策略。在机制设计理论指引下,应细致分析幼儿园教师流动过程中的各方关系,以构建较为完善的幼儿园教师流动政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物理课堂,更多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思维发展,为此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冲突的心理原理,教师要在“课堂导入时、主题教学中、认知模糊点、生活矛盾点”巧设认知冲突,在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解除认知困惑,引领学生健全认知结构,最终提升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文章比较了小学与初中的劳动教育现状,分析了中小学现阶段劳动教育必修课的开设困境,提出了通过加强师资建设、深化学校周边资源开发、完善评估体系、开发课程资源这四个策略提高劳动教育效率,更好地践行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接力”即围绕研究专题,以课例为切入点,以多人同课循环为载体,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再观察—再反思”为路径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通过关注和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细节,并借助集体智慧和力量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在循环递进的教学接力中重建课堂,提升教研团队的协作教研水平和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
新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学习素养,教师发展模式已经从“教师教育”走向“教师专业学习”。通过对小学教师学习状况的实证调查,得出影响小学教师学习素养的主要因素有:学校组织因素、教师个体因素、人口学变量等。为提升小学教师学习素养,校长要重视并提升对教师学习的领导力;减少制度约束,增加教师自主发展空间;加大对教师学习的培训支持和人文关怀;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投入和自我效能感。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采用关联和跨界思维的方式,统整各学科相关素养点,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引领校本化主题开发。为了激活校本化主题课程开发,整体提升校本化主题活动育人价值,校本化主题设计可以以学生需求为基点,促校本化阅读统整;以校园生态为载体,促校本化资源统整;以校园活动为抓手,促校本化主题统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模式发生了变革。如今,教师不再主导课堂,而要将课堂的主要时间还给学生,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课和观摩教师的演示。这就需要为学生设计在课堂内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