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梳理与探究,落实语文核心素养r——以《优美的汉字》第二课时为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isv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经过梳理与探究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被学生消化.梳理,是针对以前知识的碎片化、零碎化,是为了知识的结构化、整体化.探究,是为了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因此,梳理与探究的过程,对学生非常重要.rn人教版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很多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教导“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梳理探究”板块基本不讲或者蜻蜓点水地讲.
其他文献
助读系统顾名思义是以“助读”为核心,旨在教材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的助读系统是指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所提供的一系列材料。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解、题解,课文插图,作者介绍等。在此学习过程中,助读系统就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很好帮手。助读系统提供的自学材料大部分是从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筛选出的有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资料。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语言。   2.感悟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民俗风情。   教师:研读教材,精读季羡林著作《德国印
《枣儿》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初中唯一一个戏剧单元,意在使学生认识戏剧体裁,培养戏剧意识,学会鉴赏戏剧。《枣儿》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三篇,它是一个话剧小品,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在描写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交往中,通过丰富复杂的潜台词生动形象的刻画人物心理与情感,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极具学习价值。   结合当前诸多相关课例,发现在当前《枣
近年来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广大中职院校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提升。然而,中职院校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会出现些问题。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都存在着问题,阻碍了中职语文教育的发展。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将中职语文教材打散重新组成新的教学项目,让学生自主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和探究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外书籍等多种
区域语文学习资源指的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利用信息技术等方式进行范围内教学资源的共享,进而形成一个学习工作共同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某特定地区的教师也要进行区域语文资源共享,通过创设虚拟学习社区的方式进行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互动交流,提升教学质量。   一、精品共享,拓展视野   在虚拟学习社区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进行精品教案的分享。若某位教师对某些教学内容的研究十分深刻,又或者在实践活动中获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一直是一个难点。最难的地方,莫过于学生读不懂。古诗词特有的“诗家语”,作品年代的久远,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都是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在学生既读不懂又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如果老师还在一味地灌输,不停地分析好在哪里,妙在何处,无异于自说自话。2020年,正当我的教学准备进入唐诗之旅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所有的计划。教育部一纸“停课不停学”的命令改变了原有的
新课标将“语言建构与运用”列于首位,并指出:“能将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情境中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起着基础的作用,好比一座高楼大厦的地基.rn《祝福》是鲁迅先生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一类文本的素材虽然远离学生的生活,但是又富有教育意义.对于这样一类文本的教学,如果只满足于间接经验的传递,那学生很难形成感性的认识,没有以感情的认识
期刊
诗歌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其语言的诗意性、音律的和谐性以及情感的含蓄性,给学生理解诗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化作用更成了诗歌教学中的一大障碍。为此,我以《我爱这土地》为例,从学习目标的设立,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的自主等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诗歌教学策略作了一些探究。   一、目标长远化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概括起来,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逐渐成为农村学生学习和阅读的重要场所,农村网络阅读的迅速蔓延,为农村中学生认识世界的一面窗口,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如何把新媒体阅读与文本“深閱读”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抓住兴趣点,激发“学困生”阅读的兴趣   1.利用网络阅读资源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建立阅读生活,由不读到读。利用网络文本丰富多彩的内容,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