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眼
2015年4月17日, 河北省重点中学衡水二中的一组图迅速引爆全国,图中的衡水二中被密密麻麻的栏杆死困着,在栏杆上还挂有各种条幅,写满了不尽相同的励志话语,譬如:“高考成功来源于天天成功,课课成功,题题成功”“学习上每一个困难的突破都是自己更高的起点”“老师们,为了二中学生的未来,让我们全力以赴,15高考,我们必胜”……这架势丝毫不输监狱之严密,似乎只鸟难飞。
◆事件汇
【大学生】
2015年4月7日清晨7点左右,中国人民大学宿舍楼品园5号楼,一男生从8层厕所跳下身亡。这是品园5号楼半年内第2次发生的跳楼事件。前一晚,品园5号楼学生还祭奠了半年前跳楼离去的同学,台阶上还有异常鲜艳的白菊花。
2015年4月13日下午6点左右,中国传媒大学中蓝公寓一女生坠楼身亡。
……
【中学生】
2014年9月21日晚自习时,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高一学生游XX、龙XX分别写下了遗书,跳楼身亡。跳楼原因据悉是由于两人深感学习压力过大,自身学习成绩与家长、自己的期望值差太大,遂产生了厌世情绪,相约自杀。
2014年11月24日13时许,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回民中学七年级(1)班的小康留下遗书后从6楼坠楼,结束了自己年仅12岁的生命。据悉小康自杀的原因与课上迟到,被老师责罚有一定关联。
……
【小学生】
2014年11月17日下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石岗东村的小欢在自家房间的窗台上吊自杀,年仅10岁,他死前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的英语考了39分,我很后悔前一天不听奶奶的话,下次考试一定会复习两三个小时……”
……
◆乌云下
这样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于2006年5月17日公布过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作了调查,结果让人不寒而栗。研究发现:中学生中约每5人就有1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生命教育专家郑小江教授在《生命教育演讲录》中表示:据有关材料显示,全国每年平均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其中许多是死于自杀。这样高的数据让人不得不对现在孩子的生命安全进行思考。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孩子们非得走上绝路,非得放弃生命不可?
◆溯缘由
康德曾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机制下,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培养学习机器的工具,所以,近年来,所谓“衡水模式”等这样的教育模式也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学校、家长、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数,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前进着……教育也因此沦为分数的奴隶,学校培养的不再是“人”,而是“器”。悲剧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产生是学生、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学生个性突出,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弱,家庭期望值过高或教育方式不当,学校生命教育和责任教育缺失等都是酿成孩子悲剧的始作俑者。
1.学生自身抗压能力弱,人格不健全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总和,健全的人格是指人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平衡发展的完整的个性。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环境优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大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即“6 1综合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争宠这一根“独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能力差,抗挫能力弱,遇到挫折不堪一击,遇事容易冲动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抱憾终身。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再加上青少年人格本不完整,自我认识能力差,就会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酿成悲剧。
2.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但在现阶段,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颇多,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学生进行严格“控制”,不顾孩子实际情况,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制订过高标准,学生往往难以承受。若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标准,则对孩子进行严厉教育,缺少鼓励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承受过大的压力。最近网上流行一词,即“别人家的孩子”,指中国的父母经常会将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你看XX家的孩子,成绩多好呀!”“你看你班上的XX,钢琴弹得多优美动听呀!”长此以往,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家长则干脆实施“放养”教育,只顾挣钱,不管孩子,孩子内心一旦产生郁结,一般难以得到及时解答,情绪日积月累,终至悲剧的发生。游XX在遗书说道:“我已经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了,我快成为行尸走肉了,我也很开心,终于能解开心中的不解了——我为什么是‘我’。想了这么多年都没想通……轮回转生,可以试试……解开困惑或许可以解释……无论怎么留恋,我也不会留下来了……”看到这样的信,我相信没有人不会为之心痛。
3.学校教育的忽视
传统教育模式下,升学率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志。为此,很多学校狠抓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只注重知识,不注重素质;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质量,为学生漠视生命埋下了隐患。很多教师认为惩戒教育对孩子来说是理想的教育,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但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般因势利导,让孩子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主动形成改正缺点错误的内驱力,而并非一味地体罚、讽刺和挖苦孩子。
◆沐阳光
应试教育下,如何让学生学会减压,如何让其心灵得到自由、灵魂得到舒展,这是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一)学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学校,落实生命安全课,还生命课给学生,好吗?
有人说,人一生实际生活的地方仅有四个,即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和职场,而学校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窗口,其地位的重要性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生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能帮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灵魂,对自我生命有重新的诠释和认识,从而不断释放自己被压抑和被束缚的灵魂和情感,使其自由翱翔。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与生命安全相关的教育,使其对生命和安全有全新的了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010年7月19日,国家正式公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让生命安全教育得到了“准生证”,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很多学校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这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渗透生命安全教育,让孩子在体会、感知与实践中不断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学校还可以从其他的方面帮助学生,培养学生形成阳光端正的心态。
2.老师,请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自己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少,好吗?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句话本出于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但对于教师来说,这确是一句看似简单却有千钧之重的话语。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而教师是陪伴学生成长的重要人物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三观”,影响着学生看世界和了解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因此,教师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肩负着对每一个孩子生命负责的重担,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意识到自己在班级的重要性。诸多后进生由于成绩差而抱着一种自卑的心理,对外界一直保持着封闭状态。这时便需要教师的帮助,如:多用激励的言语激励后进生,上课时让后进生多多参与课堂等。尊重后进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得到一种被认同的共鸣,才会逐渐摆脱自卑,萌发出自己很重要的想法。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研究表明,人在本质上,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人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这种效应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所以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要一味地责备谩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给孩子一个改过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二)家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豆瓣上,有这样一个小组:反父母小组(Anti-Parents),他们以“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为口号,在豆瓣上迅速引起了较大的波动和共鸣,很多学生在讨论中都提及十分憎恨父母,认为父母没有用心关心自己。但是家长们却认为自己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那么,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何在?
1.放下你们的身段,与孩子多多沟通,好吗?
泰戈尔曾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家庭中,父母几乎都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与自己对话的,似乎在他们眼里,自己的话就是权威,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而孩子的任何想法都是幼稚不成熟的,都是不值得真正重视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存在着一种情怀,总想着把自己年轻时未曾实现的梦想加诸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已经设置好的道路成长,不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复制”,而并非进化。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正自由的最大阻力来自父母,当这种想法得不到有效疏导时就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作为家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努力当孩子高兴时的朋友、迷惑时的长者,这样,才能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
2.放下手中的工作,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好吗?
2014年10月30日温情微电影《陪伴才是真正的温暖》上映,微电影中展示了三个家庭的不同故事,将父母因不能陪伴在孩子左右时,孩子的委屈与失望都转换成影像,呼吁家长们多抽出空余时间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牺牲掉自己的空余时间,但是在这同时,也需要平衡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周末之余,暂时放一放手中的工作,陪孩子去看看画展,看看电影,逛逛动物园,让孩子浸润在爱的阳光里。
(三)孩子——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做一个真正的勇士,直面自己“惨淡”的人生,好吗?
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法国著名作家马克·李维曾说:“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恐惧,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勇气。”一个人只有在恐惧与困难中不断突破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真正的勇士”。一个人只有在经历风雨时依旧懂得如何进行自我关怀,才能真正直面痛苦和惨淡。直面痛苦和惨淡并非要个人凡事独自承受,而是指敞开心胸,淡定地对待它、看待它。若我们确实需要援助之手时,及时向身边的人求援,一起打败惨淡。
2.孩子,努力嫁给幸福,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提升幸福感,好吗?
现在的学生面临种种升学压力,小学时面临升初中的压力,初中时面临升高中的压力,升高中时又面临升大学的压力,升大学后又面临找工作的压力,找工作后又面临……许多学生被这循环往复的压力包围着,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把学习简单地理解为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并没有对活着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这样看来,人从一出生开始似乎就是为了承受压力而来,在这样的压力影响下,若寻不到正确的解压排压方式,就会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找不到生命的真正乐趣和幸福所在,更无从谈享受生活和幸福了。
汪国真先生有一首小诗《嫁给幸福》,是这样阐释生命和生活的: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这是汪国真先生对世人的鼓励,希望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追求,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最终寻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学生要学会走进生活,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桎梏,去发现生活别处的美丽,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活着的情趣,增强自己感受美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学会爱自己,爱生活,才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障。
编者后记
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生与死,困苦与衰老,都蕴含在每个人的体内,不必刻意去让生命提前体会这世间必经的一步,毕竟这是稚嫩的孩子们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每一个人都一样,对幸福的希冀都一样,对自身的需求都一样,所谓“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生活在哪儿,怎样活着,均是上帝偶然的恩赐,而我们每一个人要做的就是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就如柴静在《看见》一书中采访德国籍中国乡村教师卢安克时所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策划编辑:苏 荣)
2015年4月17日, 河北省重点中学衡水二中的一组图迅速引爆全国,图中的衡水二中被密密麻麻的栏杆死困着,在栏杆上还挂有各种条幅,写满了不尽相同的励志话语,譬如:“高考成功来源于天天成功,课课成功,题题成功”“学习上每一个困难的突破都是自己更高的起点”“老师们,为了二中学生的未来,让我们全力以赴,15高考,我们必胜”……这架势丝毫不输监狱之严密,似乎只鸟难飞。
◆事件汇
【大学生】
2015年4月7日清晨7点左右,中国人民大学宿舍楼品园5号楼,一男生从8层厕所跳下身亡。这是品园5号楼半年内第2次发生的跳楼事件。前一晚,品园5号楼学生还祭奠了半年前跳楼离去的同学,台阶上还有异常鲜艳的白菊花。
2015年4月13日下午6点左右,中国传媒大学中蓝公寓一女生坠楼身亡。
……
【中学生】
2014年9月21日晚自习时,湖南省临澧县第一中学高一学生游XX、龙XX分别写下了遗书,跳楼身亡。跳楼原因据悉是由于两人深感学习压力过大,自身学习成绩与家长、自己的期望值差太大,遂产生了厌世情绪,相约自杀。
2014年11月24日13时许,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回民中学七年级(1)班的小康留下遗书后从6楼坠楼,结束了自己年仅12岁的生命。据悉小康自杀的原因与课上迟到,被老师责罚有一定关联。
……
【小学生】
2014年11月17日下午,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石岗东村的小欢在自家房间的窗台上吊自杀,年仅10岁,他死前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的英语考了39分,我很后悔前一天不听奶奶的话,下次考试一定会复习两三个小时……”
……
◆乌云下
这样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于2006年5月17日公布过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这份报告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作了调查,结果让人不寒而栗。研究发现:中学生中约每5人就有1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生命教育专家郑小江教授在《生命教育演讲录》中表示:据有关材料显示,全国每年平均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其中许多是死于自杀。这样高的数据让人不得不对现在孩子的生命安全进行思考。究竟是何原因导致孩子们非得走上绝路,非得放弃生命不可?
◆溯缘由
康德曾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机制下,教育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培养学习机器的工具,所以,近年来,所谓“衡水模式”等这样的教育模式也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学校、家长、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数,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前进着……教育也因此沦为分数的奴隶,学校培养的不再是“人”,而是“器”。悲剧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产生是学生、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学生个性突出,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弱,家庭期望值过高或教育方式不当,学校生命教育和责任教育缺失等都是酿成孩子悲剧的始作俑者。
1.学生自身抗压能力弱,人格不健全
人格,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总和,健全的人格是指人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平衡发展的完整的个性。现在的学生从小生活环境优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大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针对这种现象,社会上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即“6 1综合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六个大人争宠这一根“独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养尊处优,生活自理能力差,抗挫能力弱,遇到挫折不堪一击,遇事容易冲动做出错误的决定,从而抱憾终身。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再加上青少年人格本不完整,自我认识能力差,就会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酿成悲剧。
2.家庭教育的不当或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但在现阶段,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颇多,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学生进行严格“控制”,不顾孩子实际情况,给孩子施加过大压力,制订过高标准,学生往往难以承受。若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标准,则对孩子进行严厉教育,缺少鼓励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承受过大的压力。最近网上流行一词,即“别人家的孩子”,指中国的父母经常会将这样的话挂在嘴边:“你看XX家的孩子,成绩多好呀!”“你看你班上的XX,钢琴弹得多优美动听呀!”长此以往,深深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家长则干脆实施“放养”教育,只顾挣钱,不管孩子,孩子内心一旦产生郁结,一般难以得到及时解答,情绪日积月累,终至悲剧的发生。游XX在遗书说道:“我已经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了,我快成为行尸走肉了,我也很开心,终于能解开心中的不解了——我为什么是‘我’。想了这么多年都没想通……轮回转生,可以试试……解开困惑或许可以解释……无论怎么留恋,我也不会留下来了……”看到这样的信,我相信没有人不会为之心痛。
3.学校教育的忽视
传统教育模式下,升学率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志。为此,很多学校狠抓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只注重知识,不注重素质;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质量,为学生漠视生命埋下了隐患。很多教师认为惩戒教育对孩子来说是理想的教育,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但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般因势利导,让孩子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主动形成改正缺点错误的内驱力,而并非一味地体罚、讽刺和挖苦孩子。
◆沐阳光
应试教育下,如何让学生学会减压,如何让其心灵得到自由、灵魂得到舒展,这是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一)学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学校,落实生命安全课,还生命课给学生,好吗?
有人说,人一生实际生活的地方仅有四个,即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和职场,而学校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窗口,其地位的重要性当然就不言而喻了。 生命,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能帮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灵魂,对自我生命有重新的诠释和认识,从而不断释放自己被压抑和被束缚的灵魂和情感,使其自由翱翔。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与生命安全相关的教育,使其对生命和安全有全新的了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010年7月19日,国家正式公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让生命安全教育得到了“准生证”,但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很多学校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的教育。这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对学生渗透生命安全教育,让孩子在体会、感知与实践中不断健康成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学校还可以从其他的方面帮助学生,培养学生形成阳光端正的心态。
2.老师,请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到自己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少,好吗?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这句话本出于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但对于教师来说,这确是一句看似简单却有千钧之重的话语。学生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而教师是陪伴学生成长的重要人物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三观”,影响着学生看世界和了解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因此,教师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肩负着对每一个孩子生命负责的重担,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意识到自己在班级的重要性。诸多后进生由于成绩差而抱着一种自卑的心理,对外界一直保持着封闭状态。这时便需要教师的帮助,如:多用激励的言语激励后进生,上课时让后进生多多参与课堂等。尊重后进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得到一种被认同的共鸣,才会逐渐摆脱自卑,萌发出自己很重要的想法。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研究表明,人在本质上,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人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这种效应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所以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要一味地责备谩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给孩子一个改过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二)家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豆瓣上,有这样一个小组:反父母小组(Anti-Parents),他们以“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得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为口号,在豆瓣上迅速引起了较大的波动和共鸣,很多学生在讨论中都提及十分憎恨父母,认为父母没有用心关心自己。但是家长们却认为自己把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孩子。那么,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何在?
1.放下你们的身段,与孩子多多沟通,好吗?
泰戈尔曾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家庭中,父母几乎都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与自己对话的,似乎在他们眼里,自己的话就是权威,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而孩子的任何想法都是幼稚不成熟的,都是不值得真正重视的。另外,还有一部分家长存在着一种情怀,总想着把自己年轻时未曾实现的梦想加诸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已经设置好的道路成长,不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复制”,而并非进化。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正自由的最大阻力来自父母,当这种想法得不到有效疏导时就可能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作为家长,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交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努力当孩子高兴时的朋友、迷惑时的长者,这样,才能维护和谐的亲子关系。
2.放下手中的工作,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好吗?
2014年10月30日温情微电影《陪伴才是真正的温暖》上映,微电影中展示了三个家庭的不同故事,将父母因不能陪伴在孩子左右时,孩子的委屈与失望都转换成影像,呼吁家长们多抽出空余时间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现在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牺牲掉自己的空余时间,但是在这同时,也需要平衡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在周末之余,暂时放一放手中的工作,陪孩子去看看画展,看看电影,逛逛动物园,让孩子浸润在爱的阳光里。
(三)孩子——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做一个真正的勇士,直面自己“惨淡”的人生,好吗?
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法国著名作家马克·李维曾说:“比死亡更可怕的是恐惧,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勇气。”一个人只有在恐惧与困难中不断突破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真正的勇士”。一个人只有在经历风雨时依旧懂得如何进行自我关怀,才能真正直面痛苦和惨淡。直面痛苦和惨淡并非要个人凡事独自承受,而是指敞开心胸,淡定地对待它、看待它。若我们确实需要援助之手时,及时向身边的人求援,一起打败惨淡。
2.孩子,努力嫁给幸福,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提升幸福感,好吗?
现在的学生面临种种升学压力,小学时面临升初中的压力,初中时面临升高中的压力,升高中时又面临升大学的压力,升大学后又面临找工作的压力,找工作后又面临……许多学生被这循环往复的压力包围着,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把学习简单地理解为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并没有对活着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这样看来,人从一出生开始似乎就是为了承受压力而来,在这样的压力影响下,若寻不到正确的解压排压方式,就会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找不到生命的真正乐趣和幸福所在,更无从谈享受生活和幸福了。
汪国真先生有一首小诗《嫁给幸福》,是这样阐释生命和生活的: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这是汪国真先生对世人的鼓励,希望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追求,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最终寻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学生要学会走进生活,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桎梏,去发现生活别处的美丽,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活着的情趣,增强自己感受美的能力,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是的,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可是,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学会爱自己,爱生活,才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障。
编者后记
生命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生与死,困苦与衰老,都蕴含在每个人的体内,不必刻意去让生命提前体会这世间必经的一步,毕竟这是稚嫩的孩子们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每一个人都一样,对幸福的希冀都一样,对自身的需求都一样,所谓“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生活在哪儿,怎样活着,均是上帝偶然的恩赐,而我们每一个人要做的就是尊重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就如柴静在《看见》一书中采访德国籍中国乡村教师卢安克时所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策划编辑:苏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