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立足于现阶段教育实际,针对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调节策略,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中学生茁壮成长,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行。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调节策略
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它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而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核心地位。试想,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
一、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
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中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问题。
1.“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社会的变化,源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快,大量的农村农民由于来自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作为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少年”的数量越来越多,或把孩子送入打工当地的学校就忙着打工而无暇关心孩子,从而给社会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老师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品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加上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少年”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离家出走,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比如:有些中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放学途中进入网吧、游戏厅的普遍存在。
2.学习上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中学生自己知道努力学习,但无论怎样努力就是学不好,却不知道学习不好的原因所在,因此,产生很大的困扰。从一些调查发现,许多中学生学习时从不讲策略,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往往是导致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最直接的原因。
二、 針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当前许多中学生身上已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心理缺陷,认识偏颇、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情绪易激动、意志薄弱等现象,甚至遭挫折、失败就表现失常,或自杀等问题,都足已使我们教师忧心忡忡的同时,需好好反思,如果待真正发展到精神分裂以至自杀犯罪时,才矫正与治疗那就为时过晚了。综上所述的客观现状,都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抓紧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受到重要关注,这对提高素质教育及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难怪心理学家提出: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1.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中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初一《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内容,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中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中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
(1)趣味化。针对中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中学生的表现欲,让中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中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中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炼自己的意志。
(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种种对策,让中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
(3)个别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中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2.参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中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兴趣小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不仅能使中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中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以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所谓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是经受不住挫折失败的,更难经受住诱惑或压力,以后也就难立足于社会。因此,进行实践活动,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中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以及耐挫折能力,接受挫折教育,从而培养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开展咨询活动。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中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中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中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独等心理的中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中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中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运另一种是进行简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中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心理卫生橱窗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讨厌某位老师,不愿与他合作,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得好?等。
因此,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务必注意以下三原则:
(1)保密性原则。教师必须对中学生讲诉的内容保守秘密充分尊重中学生的隐私,这样方可对来访中学生消除重重顾虑,不辜负中学生的信任。
(2)交友性原则。教师应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中学生,与中学生成为朋友,才会使中学生感到亲切,真诚、热情,没有顾忌,解决心理困惑。
(3)教育性原则。教师除应启发中学生认识自我,找寻产生心理問题的原因外,还必须引导中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中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培养中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战胜挫折;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愿我们的汗水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调节策略
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它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方面,而心理健康在三因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核心地位。试想,一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的人,必将影响生理健康,更不可能获得社会健康。
一、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
我国当前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以中学生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为前提的,而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问题。
1.“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问题。社会的变化,源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快,大量的农村农民由于来自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作为父母不得不把孩子留置家中,从而导致“留守少年”的数量越来越多,或把孩子送入打工当地的学校就忙着打工而无暇关心孩子,从而给社会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庭的压力,老师的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品行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拉帮结派,偷摸拐骗,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留守少年”和“外来工子女”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受不良分子的诱惑、拉拢,最终误入歧途。加上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致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少年”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干劲不足等不良的学习心态,离家出走,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比如:有些中学生父母都在外打工的,放学途中进入网吧、游戏厅的普遍存在。
2.学习上产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中学生自己知道努力学习,但无论怎样努力就是学不好,却不知道学习不好的原因所在,因此,产生很大的困扰。从一些调查发现,许多中学生学习时从不讲策略,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往往是导致学习焦虑、考试焦虑最直接的原因。
二、 針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当前许多中学生身上已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心理缺陷,认识偏颇、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情绪易激动、意志薄弱等现象,甚至遭挫折、失败就表现失常,或自杀等问题,都足已使我们教师忧心忡忡的同时,需好好反思,如果待真正发展到精神分裂以至自杀犯罪时,才矫正与治疗那就为时过晚了。综上所述的客观现状,都要求我们教育者必须抓紧大力加强中学生的心灵陶冶和心理塑造,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受到重要关注,这对提高素质教育及民族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难怪心理学家提出:二十一世纪需要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心理素质的竞争。教师应着力在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实行多措多举。
1.心理教育课程化,帮助中学生认识自我。
现在初一《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以人为本,开设了心理知识内容,注重心理品质,以促进心理健康化,另外,还应提倡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如《健康的心理是成才的基本条件》、《增强承受能力,克服考试焦虑》、《让良好行为化为习惯》、《学会控制情绪,培养积极心态》等,以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或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等。但心理教学或讲座务必要在愉快的氛围中使中学生得益,该课的开设不应该增加中学生的负担,更不能增加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心理教育课应注意以下特点:
(1)趣味化。针对中学生的实际,热点、不良心理反应等问题,以故事、表演或有趣的心理测试等方式提出,激发中学生的表现欲,让中学生在轻松、热烈的心境下,打开心扉,注重自我心理修养能力的培养。如讲意志时,针对中学生“计划订起来生动,读起来感动,过了三天不动”的现象,有意识地指导中学生如何适合个人特点及实际,做到有始有终,磨炼自己的意志。
(2)行为化。强调行为作业,把教育要求及时转化为行为训练的要求,并注重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言行一致。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说:“大胆去做你所怕做的事情,并力争得到一个成功的记录。”因此,针对中学生的耐挫力差,讨论如何对待挫折时,除对各种心理情况作出种种对策,让中学生走出自我的“怪圈”,找到自我外,还要求必须付诸行动,让实践时时考验自己能否经得起挫折,能做几回还是最终胜利者。
(3)个别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需个别指导分层指导。因此,可指导中学生制订自我心理修养计划,分步实施,并定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以解决心理问题。
2.参加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课内与课外是个有机整体,应让中学生在广泛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主动投入,积极参与,从而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互相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实践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团队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联欢、旅游参观、社会调查、读书报告会等心理学家断言,一生中从未发生过心理障碍的人是绝对没有的,只不过轻重有别,程度不同而己。由此,让中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兴趣小组(文学写作、美术、书法、棋类、集邮舞蹈等)不仅能使中学生学会既善于评价自己,又善于评价他人,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还能使内向孤僻的中学生合群,乐意参加群体交往,增强合作意识;也能使心胸狭窄者学会宽容,开阔心境,理解别人,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疏导,进行注意力转移,以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而导致心理失常出现心理障碍。
所谓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个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人,是经受不住挫折失败的,更难经受住诱惑或压力,以后也就难立足于社会。因此,进行实践活动,说到底就是要提高中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以及耐挫折能力,接受挫折教育,从而培养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建立心理档案,注重开展咨询活动。
心理档案一般可分为这样几项:家庭成员情况、个人简历(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思想行为、疾病史等)个性心理(性格)、特长、智力测试及分析、非智力因素测试及分析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心理档案,便于教师从内到外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易于开展心理工作。
心理咨询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给咨询对象以启发与教育的过程,即教育者让中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疑惧使中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让教师因势利导,促进中学生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一些具有自私、自悲、嫉妒、孤独等心理的中学生,大多是在感到不受人们欢迎时,才丧失自信心,表现出心理缺陷的。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中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如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当面畅开心扉,摆问题,谈认识,以求得老师的疏导。从而引导中学生自觉进行心理调运另一种是进行简接咨询,如电话咨询、信件咨询,让中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不显名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以避免尴尬情境,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心理卫生橱窗等方式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如讨厌某位老师,不愿与他合作,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该怎么办?如何处理早恋现象?如何与父母相处得好?等。
因此,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务必注意以下三原则:
(1)保密性原则。教师必须对中学生讲诉的内容保守秘密充分尊重中学生的隐私,这样方可对来访中学生消除重重顾虑,不辜负中学生的信任。
(2)交友性原则。教师应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中学生,与中学生成为朋友,才会使中学生感到亲切,真诚、热情,没有顾忌,解决心理困惑。
(3)教育性原则。教师除应启发中学生认识自我,找寻产生心理問题的原因外,还必须引导中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对中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的过程。培养中学生自尊自爱、善于交往、乐于奉献、具有较强的反省能力;能正确对待挫折,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现实,有一定的忍耐力,战胜挫折;能勇于负责、独立思考、不盲目冲动。愿我们的汗水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