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对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tao_x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指黄斑区内毛细血管渗漏导致黄斑中心2个视盘直径的视网膜增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激光光凝作为DME传统治疗方法,仅能减缓视力进一步损害,对提高视力效果不甚理想。糖皮质激素缓释系统能延长糖皮质激素眼内有效药物浓度的维持时间,更好地发挥其生物效应,但糖皮质激素所引起的眼压升高、白内障进展等副作用仍需临床应用时高度重视。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不仅能有效阻止视力下降,还能进一步提高视力,可望成为治疗DME的一线疗法。但包括抗VEGF药物在内的DME现有治疗方案均是基于目前对于DR认识的已有研究成果,不仅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DME发生发展及转归特征,在基础上客观科学地观察治疗反应,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治疗方案;而且更应将DME治疗干预的时机和靶点前移,从预防角度防治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充分利用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公共卫生和临床服务资源,从而更加有效控制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探讨IBI302对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观察IBI30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165、VEGF-A121和胎盘生长因子(PlGF)3种VEGF家族细胞因子和C3b、C4b两种补体蛋白的亲和力。采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生、迁移和管腔形成实验观察IBI302的抗VEGF活性。采用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介导溶血实验
期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目前研究认为炎症反应和炎性因子在DR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细胞间黏附分子、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因子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多潜能分化作用及抗炎和免疫抑制等功能。通过MSCs移植,发挥其炎症调节作用可为受损视网膜提供保护,成为DR治疗领域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目的观察单次玻璃体腔注射不同剂量伏立康唑对兔眼角膜和视网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健康新西兰白兔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伏立康唑50、100、200、400 μg组,每组各5只兔。对照组兔眼玻璃体腔注射0.1 ml生理盐水,伏立康唑各浓度组分别一次性玻璃体腔注射含相应剂量注射用伏立康唑0.1 ml。注药前和注药后1、7、14 d,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计数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测量角膜厚度;采用全视野视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后黄斑水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接受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糖尿病高脂血症白内障患者42例42只眼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使用降血脂药物干预组(干预组)和不使用降血脂药物干预组(非干预组),分别为23、19例。均在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常规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其中,干预组患者在手术后1 d给予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目的观察探讨过继转移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模型(EAU)小鼠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与病变程度评分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及其意义。方法C57BL/6小鼠腹腔注射抗原特异性T细胞建立过继转移EAU动物模型。过继免疫后9 d开始,每3天观察1次直至过继免疫后60 d,间接检眼镜联合前置镜观察小鼠眼底炎症情况并进行评分。将病变程度分为发病初期、发病早期、高峰前期、高峰期、恢复期、末期,相应评分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眼科治疗干预手段主要包括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或糖皮质激素以及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可以延缓DR进展,防止严重的视功能丧失。但这些治疗干预手段多未针对导致DR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和影响因素,不能完全阻止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导致的致盲性损害。随着相关学科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对DR发生发展影响因素的全面了解,针对DR发生发展影响因素的分子通路、神经
目的观察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率与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严重ROP发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出生体重<1500 g、进行ROP筛查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257例纳入研究。分析出生体重、出生孕周、吸氧史、输血史、1~10 min Apgar评分、胎数、分娩方式、是否为试管婴儿、有无其他系统疾病以及出生后1~6周体重增长率与ROP严重程度的相关性。ROP程度以R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