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提问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545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互动平台,问题是搭建师生交流的桥梁.课堂提问艺术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作为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对开发学生智力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也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建议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提好问,能建立起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模型.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作用分析
  首先,问题能促进师生间的信息反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来检测学生是否到达了预期目标,学生则可以通过回答后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来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一问一答中包含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信息反馈,促进师生的交流活动,推动教学进度发展.
  其次,问题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当教师问题提出后,学生需要根据问题来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思维集中在问题上;同时,当问题提出后,刺激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其三,在师生的问答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特别是学生在教师问题引导下,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对组织数学语言的能力有较好促进作用.
  最后,问题有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促进师生感情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更多的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当教师以问题来针对性地进行提问时,受问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增强其学习信心.
  二、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缺失分析
  虽然课堂提问的作用显而易见,但限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依旧在课堂教学中包打包唱,或者问题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而实质上问题无关痛痒,反而让课堂变得凌乱.
  首先,问题的提出随意性大,不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缺乏应有的铺垫和认知冲突,以简单的集体回答来确定学生个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其次,教师提问后多注重学生回答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过程,甚至有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对错,只是以简单的“你错了”来给予学生评价,当然,对回答对的则大加赞赏,而不对过程进行评价,还美其名曰“鼓励式”.
  其三,给学生预留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足.很多教师往往喜欢在短短的45分钟内充斥大量的课堂讲授和题海战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造成教师问和学生答之间的时间差问题.
  其四,问题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缺乏应有的度(难易度和深浅度),缺乏对学生的了解而提出问题,导致一些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反而要被批评.
  最后,课堂问题以教师为主,学生提问相当少.
  三、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建议
  虽然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考虑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等要素来提问,问题才能做到有效.
  首先,问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只有当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时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才能更好地利用原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感知、理解和分析.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学中,教师首先就用问题“为什么砖瓦房的顶是三角形而不用四边形?”对于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能回答,接着以问题“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进行解释吗?”来引入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讨论.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激活课堂,对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也有积极作用.
  其次,问题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构建,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问题的构建也只能按照这个规律来进行.如“三角形全等”的教学中,教师提出这样的渐进性问题“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定义,三条边、三个角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很繁琐,那么,能不能根据其中一个条件来进行判断,二个条件呢,三个条件呢,如果能,理由是什么?”这样,学生当接收到教师的问题后,会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一一去验证,最终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其三,在问题提出之前教师要进行一定的铺垫和预设.原因在于如果教师不进行铺垫,学生会感觉到问题很突然,不知所措;而预设则是在备课中对学生可能想到的答案事先准备应对技巧.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利用配方法如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在学生做出相应回答后,追问“我们可不可以用配方法的一般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你能从中找到什么规律?”这一问题的优点就在于能为后面的推导公式做下铺垫,让学生在利用配方法的一般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后的推导出求根公式.
  其四,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解决问题,而是要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以拓展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关系”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当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y=2x-1的值的范围是什么?”这个问题将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和不等式三者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对三者关系的分析.
  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来提问.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不采用传统地根据教材中的作业来完成,而可让不同小组之间利用当次课堂学习知识而设计不同的问题,可以是文字性描述问题,也可是解题类问题.这样做的最大优点在于,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思考如何将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合理而巧妙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问中学,学中问,让问题成为发展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赵晓丽.优化课堂提问 指导有效阅读[J].吉林教育,2010(2).
  [2] 程广文.数学课程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 郭珍贞.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
其他文献
由于中西方社会之间在制度环境上存在的较大区别,中国消费社会研究中的消费者自主性议题应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制度因素;基于国内学界在消费者自主性问题上所存在的研究不足和中
在干旱地区,利用可灌溉地区的传统育种方法,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小麦产量改良。这主要是由于小麦矮秆甚因的作用,使小麦在干旱地区如同在育成地可灌溉地区一样,能获得较好的产量
元素知识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近年来各级考试的热点.下面,对元素知识的常见考查方式归纳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考查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例1 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电子层数不同  (D)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质子数)
目的:2型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的慢性疾病。流行病调查研究显示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差别很大(14.00%比5.37% , P<0.
绿色发展偏重于发展理念的建构和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反思,但在解释如何实现绿色发展的技术路径上存在根本缺陷。从"绿色发展"到"绿色治理"的研究转换,更能在实践层面和技术
指出传统社会心理学忽视发展这一重要主题,提出应该从发展的视角来研究中国社会心态的变化规律。社会心态应该成为一种迈向发展的社会心理学,探究社会心态对于社会发展的动力
从丰产栽培的观点来看,在土壤水分不足时,用直接灌水等补水措施最简便有效。但是旱地灌水设施配备比较困难,而且水量难以保证。在非常干旱时还与生活用水竞争,因此,对有限水
目前所采用的鉴定作物耐寒性和越冬性的方法,多数费力大,效率低,准确性差。为此,北顿涅茨农业试验站制定了新的耐寒性鉴定方法(塑料袋法)。用已分蘖的植株做试验,植株在田间
更乐村是太行解放区最大的村庄,亦是中共太行区党委、行署所在地涉县辖村.该村在抗战时期就已进行过多次减租清债斗争,战后又较早地开展了土改.然1947年8月太行区党委调查组
二战以后,日本先后完成了两次供给侧的改革,第一次供给侧改革使日本完成了从垄断资本主义向自由资本主义的过度,使日本经济走上了正轨,实现2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第二次供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