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情感体验。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探究性学习是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一、教师引导,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进行引导,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教给学生一些生疑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本质的问题。如教学《孔乙己》这课时,我采用寻因生疑法,根据课文最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话,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的结局,于是学生提出了“孔乙己死了吗”“孔乙己是怎么死的”等一系列的问题。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当学生看到于勒来信说他在美洲“赚了点钱”,还“希望能够”赔偿哥哥的损失这些内容时,学生很快就提出“于勒在美洲是不是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了?他在美洲到底混得怎么样?”等问题。当看到穷困潦倒的于勒,说他不愿回到亲人的身边时,学生就提出:既然不愿回到亲人身边,可于勒为什么还让船长把他带回祖国,而且偏偏是在离家乡很近的极有可能与家人相遇的“特快号”上当水手呢?课文最后说“我”给了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还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学生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要给叔叔小费呢?为什么不当场叫叔叔呢?由此可见,经过教师耐心的引导、点拨,学生会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能发现问题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切磋讨论,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对于提出的问题,我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在探究中遇到问题,教师要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如上《孔乙己》这课,在学生提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这一问题时,我因势利导,要大家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和自身的体验,设身处地想一想,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便展开讨论,有的说孔乙己是饿死的,因为他不会劳动,还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没人照顾,缺吃少喝,所以饿死;有的说孔乙己是冻死的,因为他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已是深秋,不久就入冬,而他只穿一件破长衫,再加上没有吃的,身上又受了重伤,自然被冻死;还有的说孔乙己是笑死的,因为他自命清高,一心想往上爬,但不能适应现实,所以饥寒交迫、孤苦伶仃,他是在黄粱美梦中狂笑不已后告别人世的。通过讨论分析,学生逐渐明白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毒害之深。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在上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学生通过切磋讨论,分析于勒的性格特征,了解到于勒是个赚钱不多却很糟蹋钱的人,他不是真的不愿意与家人相见,而是不敢见他们,但又希望能看亲人一眼就满足了,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文中只有“我”对叔叔表示同情和可怜,作者是通过“我”的心理、行动,和菲利普夫妇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因此,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精神。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活是学习语文,进行实践运用的广阔舞台,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它为语文学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时代活水。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宽语文探究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一道作文题是“谈谈绿色食品”,要求:一是写作前查阅报纸杂志、科学书籍,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上搜集关于绿色食品的相关资料;二是去超市、农贸市场作调查,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上市情况,以及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态度。要完成这样的作文,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调查,去了解,上网查资料,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以及它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等。为了了解绿色食品的上市情况,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还有它的发展趋势等,我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利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到超市、商店、饭店或菜市场去作调查,结果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并自己拟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进行具体的分工与合作。最后他们不但很好地完成了这篇作文,还懂得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开放的语文课堂,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必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究,大胆创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只有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创造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责任编辑陈剑平)
一、教师引导,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进行引导,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教给学生一些生疑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本质的问题。如教学《孔乙己》这课时,我采用寻因生疑法,根据课文最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话,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的结局,于是学生提出了“孔乙己死了吗”“孔乙己是怎么死的”等一系列的问题。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当学生看到于勒来信说他在美洲“赚了点钱”,还“希望能够”赔偿哥哥的损失这些内容时,学生很快就提出“于勒在美洲是不是改邪归正重新做人了?他在美洲到底混得怎么样?”等问题。当看到穷困潦倒的于勒,说他不愿回到亲人的身边时,学生就提出:既然不愿回到亲人身边,可于勒为什么还让船长把他带回祖国,而且偏偏是在离家乡很近的极有可能与家人相遇的“特快号”上当水手呢?课文最后说“我”给了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还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学生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要给叔叔小费呢?为什么不当场叫叔叔呢?由此可见,经过教师耐心的引导、点拨,学生会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能发现问题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切磋讨论,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对于提出的问题,我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学生在探究中遇到问题,教师要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如上《孔乙己》这课,在学生提出“孔乙己是怎么死的”这一问题时,我因势利导,要大家根据课文提供的材料和自身的体验,设身处地想一想,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便展开讨论,有的说孔乙己是饿死的,因为他不会劳动,还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没人照顾,缺吃少喝,所以饿死;有的说孔乙己是冻死的,因为他最后一次来酒店喝酒已是深秋,不久就入冬,而他只穿一件破长衫,再加上没有吃的,身上又受了重伤,自然被冻死;还有的说孔乙己是笑死的,因为他自命清高,一心想往上爬,但不能适应现实,所以饥寒交迫、孤苦伶仃,他是在黄粱美梦中狂笑不已后告别人世的。通过讨论分析,学生逐渐明白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毒害之深。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在上文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学生通过切磋讨论,分析于勒的性格特征,了解到于勒是个赚钱不多却很糟蹋钱的人,他不是真的不愿意与家人相见,而是不敢见他们,但又希望能看亲人一眼就满足了,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文中只有“我”对叔叔表示同情和可怜,作者是通过“我”的心理、行动,和菲利普夫妇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希望和理想。因此,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精神。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活是学习语文,进行实践运用的广阔舞台,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它为语文学习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时代活水。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我们要尽量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宽语文探究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一道作文题是“谈谈绿色食品”,要求:一是写作前查阅报纸杂志、科学书籍,从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上搜集关于绿色食品的相关资料;二是去超市、农贸市场作调查,了解有关绿色食品的上市情况,以及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态度。要完成这样的作文,必须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调查,去了解,上网查资料,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以及它所具有的一些特征等。为了了解绿色食品的上市情况,以及人们对它的态度,还有它的发展趋势等,我让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利用双休日或课余时间,到超市、商店、饭店或菜市场去作调查,结果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并自己拟定了具体的计划和目标,进行具体的分工与合作。最后他们不但很好地完成了这篇作文,还懂得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开放的语文课堂,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必须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探究,大胆创新。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只有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创造出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