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差异视角分析雪莱诗歌A Song的三个译本

来源 :现代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xi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莱创作的大量的广为人知的诗歌,备受中国翻译界学者的青睐.中国译界学者对其诗歌翻译以及译文的研究源源不断.其创作的小众诗歌A Song,译文版本也不计其数,并且中国学术界对其名家译本的研究也从未停歇.纵观此诗歌的名家译本研究,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在于鉴赏译文的诗歌意象,以及分析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风格的迥异,缺乏从译者差异性的角度进行反观译文.而文章选取了苏曼殊、郭沫若、李正栓三位名家的译本,从译者主体性差异视角出发,梳理出三位译者所处时代特征,英诗汉译发展阶段以其各自的翻译观念,探究对其各自译本风格特点的影响,再根据译者主体性差异下的诗歌译本风格是否符合当代读者阅读习惯,从而反向推导出译者重译经典之作的重要性.文章旨在探索译者能够译出与读者产生共鸣的诗歌译文的价值所在以及给予译者不断地去重译经典佳作的启发.
其他文献
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间的合作和交流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也越来越普遍,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各种交际实践,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薄弱问题和英语专业教学中缺乏思辨能力培养的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
文章对《参考消息》编译的新闻和原文(出自《亚洲时报在线》Asia Time Online)进行对比,描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对这些差异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进行解释.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译者在面对感情色彩更为复杂的“褒贬同词”现象时,不仅要揣摩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如感情色彩、文化内涵等,也要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文章简要阐述了前人对“褒贬同词”现象的研究,列举了部分典型及其误译现象,分析了该现象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如正确把握感情色彩、充分理解文化内涵和灵活运用翻译方法等,以期达到更进一步研究“褒贬同词”现象的目的.
近年来,为了满足贵州省旅游业的高度发展需求,该省在公示语翻译的准确度要求上也越来越高.经过走访调查和实地询问发现,贵州省景区公示语翻译在语法、用词、句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提高省内景区文化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文章对贵州省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策略展开了研究,并且对翻译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补充纠正.
产出导向理论又可称为POA理论(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包括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需要完成的目标具有差异性,相邻环节具有相互关联、相互促成、相互巩固的作用.文章以翻译专业本科教学为例,简单介绍了产出导向理论的概念,论述了产出导向理论下的视听说教学方案,并对产出导向理论下的视听说教学优化策略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希望为产出导向理论在翻译专业本科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文章以“理解、表达、变通”框架为支撑,以《中国经济2021》为研究对象,通过翻译案例中的原译文对比,分别从“理解”“表达”和“变通”三个方面分析译员在翻译经济文本时所用到的翻译方法与技巧,以期更好地实现文本的信息功能,提升翻译质量,同时为其他译者提供实用性建议.
传记文本的源语文本和文化映射具有鲜明特点,兼具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征,而且传记文本翻译的跨学科性比较明显,不仅涉及历史和文学,还涉及艺术、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各个领域.文章结合传记文本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译例,对汉斯·弗米尔翻译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在传记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文章简述了目的论的基本原理,重点探讨了目的论连贯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其理论指导下,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技巧,力图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实现传记文学的交际目的.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带来新机遇.随着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广西壮族民俗手工艺品渡河公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框架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探究渡河公民俗手工艺品的英译,分析其现有译文的适应性转换及存在的不足,以期提高译文质量,为传统民俗手工艺品英译提供借鉴,促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教育改革让大学英语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发生转变,社会也开始高度重视大学英语教育的开展.并且,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体现,而大学英语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需承担起教育以及文化自信提升的历史使命.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融入大学英语教育中,不但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还会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将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触发,以此打造出高质量的大学英语教育.基于此,文章主要探析了大学英语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
中国文学文化外译是当今的重大议题,而对于其译者选择,长久以来众说纷纭.本研究以中国著名散文《匆匆》英译为例,收集五份译文,采用多维分析法,探讨母语译者(葛浩文)与非母语译者(朱纯深、张梦井、张培基与许景城)的语体异同.研究发现,母语译者译文的叙述性、指称明晰性、劝诱显性与抽象性更弱,且即席性与交互性更强,使用的名词与条件状语主从连词显著更少,动词、时间状语与WH-连接代词显著更多.汉英语言体系的差异、译者侧重传达信息和目的读者的不同,以及译者英语掌握水平的差别可能构成部分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