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行星发送人类DNA“播种生命”

来源 :奥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2010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宇航局工程师亚当·瑟尔茨纳尔在谈到未来的太空探索时除了重申我们继续载人太空探索的重要性,瑟尔茨纳尔还提到了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太空探索方法:把人类基因组发送到遥远行星上。
  科学家认为,把人类基因组送入宇宙可能是我们将来在银河开拓居住点的最好办法,因为这样做,有望在一颗行星上播撒下人类生命的种子,“种”出另一个世界。
  根据其他研究人员的工作,瑟尔茨纳尔提出了这个有点激进的方法。根据他的理论,用细菌把人类基因组发送到遥远行星上,接着用一种未知工具——或许是一个机器人进行“印刷”,然后将这颗行星开拓为人类居住地。
  瑟尔茨纳尔说:“我们进行太空探索的最佳办法可能是在另一颗行星上‘印刷’人类。我们或许无需用身穿太空服的宇航员而是用细菌开拓出另一个人类居住的世界。这些想法听起来太棒了。”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个发行物报道,加里·鲁弗肯博士和乔治·丘奇博士最早想出这个理论。他们认为,可用细菌把人类基因组片段发送到遥远行星上。抵达目的地后,各种各样的片段就会重新组合成一个人类基因组。
  事实上,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科学家早在2012年4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就讨论了所谓的“反向有生源说”可能已经发生的原因。他们认为,以前的撞击可能把携带生命的陨石从地球送到其他行星。
  例如,被认为结束恐龙时代的希克苏鲁伯陨石坑事件可能足以把地球生命送到太阳系其他行星上。日本京都产业大学科学家说:“如果里面的生命形式依然活着,就会成为将地球生命形式播种到其他行星的证据。”
  这些细菌长成人类的方法有待商榷。或许就像地球生命一样,它们的命运只是由进化决定,然后把我们的有机体播种在另一颗行星上。作为一种选择,一个可制造细胞生命的自主机器人被提前几千年发送到太阳系外一颗可居住行星上。一旦抵达目的地,有关从基因上制造一个人的信息就会传送给这个机器人。
  当然,这些方法可能只适合于将来几百或几千年的人类。但许多科学家相信,我们将来有一天能够制造出多细胞生命。显而易见,这可能包括像人一样复杂的有机体。这个提议还克服众所周知的星际旅行这一问题。换句话说,根据人类现有的物理定律知识,让人类生命形式在太空中穿越、最后抵达一颗遥远行星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所以,在其他行星上开拓人类居住地的最佳方法或许只是发送人类成分,然后顺其自然。不管我们是否能够和这些遥远人类取得联系,或是他们是否知道我们的存在,都是另一个考虑因素。
  这个理论听起来好像只是科幻小说的情节,而不是科学事实。但如果考虑到国际空间站最近进行的一项实验,这个想法可能就不太可靠了。今年5月,固定在国际空间站“哥伦布”号实验舱外部的欧洲技术暴露设备证明,细菌可从地球到火星的星际之旅中活下来。
  从一次星际旅行的角度来说,它们或许会需要更多保护,以便在长期旅行时间内活下来。但有一天,我们的后人或许会决定把人类基因组投掷到宇宙中,希望让其停留在一颗遥远行星上是我们在银河中开拓其他人类居住地的最佳方法。
其他文献
1、鳄鱼对微小的振动非常敏感,这有助于它将猎物定位。  2、鸭嘴兽是唯一具有电感知能力的哺乳动物,它使用位于其细长而扁平的嘴上的传感器探测到由浑水中的猎物所发射出的电脉冲。  3、研究人员发现,电磁学会帮助红色木蚂蚁及时感知到即将来临的地震。终有一天,这样的动物会成为地质灾害探测系统的组成部分。  4、大象对振动也很灵敏,它们使用由其鼻子和脚产生的震动来进行相互交流。  5、星鼻鼹鼠具有22个微小
美的风景,似乎总在远方。  ——题记  读《响水在溪》用了两天的时间,于是,在我匆忙的间刻中,便有了一段属于自己心灵的乡愿。时间很紧,笔短情长,作者笔下的一山一水,一朝一夕,让流年的回忆填满了乡情。读此书时恰逢春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片充盈的绿意。  在徐迅老师很多篇章中,我无数次听到了“绿色”的声音,森林中、树丛间、月光下,就连一缕乡村的炊烟袅袅处,都纷扬着一抹喜悦的绿色,是如此的从容和洒脱
摘要:“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主要手段,而“高效课堂”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未来教育需要“智慧课堂”,构建“目标可达、思维可视、技能可练”的“三可”课堂模型是实现智慧课堂的重要思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以“文本内容学习”与“语文技能训练”相结合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型更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关键词:教学模式;课堂模型;目标可达;思维可视;技能可练  一、 从“教学模式”走向“课堂模型”  课堂按
编者按:写作教学一直被师生们视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无数优秀的语文人为之倾注了辛勤的汗水,也取得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江门市蓬江区中学语文教研员周华章老师及其团队,坚持过程化训练优化写作教学探索,从最初的孤军奋战,到后来的团队协作和区域推广,业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报予以专版推介。他们主张应基于课标要求和学情实际,在现行统编语文教材基础上,从宏观视域构建适合初中学段的写作训练序列,从中观层面规范一次
培育体外脑细胞  如果我们的脑部出现局部病变或损伤,可以用一些健康的脑细胞或组织来代替病变部位,我们就能重新变得健康。脑病患者所需的健康脑细胞只能在人体外,通过人工培育出来。早在2004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科学家朱剑虹等人,就成功在体外培植出全球首批人类脑细胞。  朱剑虹是在治疗一名眼睛被筷子插伤的患者时,突然萌生利用患者的脑细胞进行研究的想法。当时,他为病者拔除筷子,筷子上粘满脑细胞。
万年“不死身”将成真  “俄罗斯2045”计划又称“阿凡达计划”,该计划的宗旨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延长人类的生命,甚至最后实现不死之身。俄罗斯科学家的研究计划分四个时期和步骤,从而分别研究打造出4个阶段的阿凡达化身。  目标一:到2020年,通过人脑遥控机器人化身  到目前为止,“俄罗斯2045”计划还处于起步阶段,俄罗斯科学家们已经按照伊茨科夫的模样造出了一个机器人原型。伊茨科夫相信,通过数十名
一二年级时咋用本子不记得了。  三年级老师教咱用本子:写完一遍可以擦掉写第二遍,正面用过的反面还可以用。我写字落笔重,所以纸面总是擦不净,反过来那面也是剌剌巴巴的。  四年级不用老师教了。正面写完反面写,写完擦掉,用钢笔再写。  两面写完的本子留着点炉子时引火用。  初一开学前,我把旧本子一本本撕開,选出能用的纸钉了几个本子,再少买上两个新本子,就准备上学了。第一天,舍不得马上用新本子,我就用钉的
话说很久以前,有一种非常聪明的鬼叫做“点子”。
摘要:保证语文课程实施中的学、教、评的一致性,需要落实学教评一体化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针对教学内容设定好教学目标,如何以学定教地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如何实现测评和点评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清晰的教学目标是学的方向、教的指引、评的依据,是把学、教、评统筹在一起的向心力。以学定教的教学活动体现了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尊重与认同,它是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载体。测评和点评能够保障和促
小动作1:呼吸  人一生呼吸掉4亿升空气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静止不动时,普通成人每分钟呼吸15~20次,如果取中间值18次来计算,一天为26000次,一年为950万次,活到80岁,这辈子就呼吸了约8亿次。成人一次的呼吸量约为500毫升,一生(以80年计算)就高达4亿升。  肺活量就是尽可能多吸空气,或尽可能多吐出空气所能达到的量。一般一次呼吸量为500毫升,努力一点,可多吸入15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