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的选取对培养技校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etpse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為使大部分技校生毕业后能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语文教材选取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材的选材应围绕训练学生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语言交往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着手。选取有价值的教材,有的放矢,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兴民族工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材 语文基本功 人文素质 语言交往能力 写作能力
  技工学校的基础课何去何从?语文课还上不上?目前,学校、学生及家长普遍认为,来到技校,学习一技之长是当务之急,至于语数外这些学科,不是非学不可。如果与专业课时间冲突,甚至有人认为可以取消此类基础学科的设置。基础学科面临着去或留的争议。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要上,而且要发挥更大的功能。作为具有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语文课,是为了使人们的“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从而成功地把一个人培养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具备良好而健全的做人的品质。按马克思的原话说,健全的人格实质上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本质据为己有。为此,在教材的选取、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组织、考试安排等各个环节上,都要从这个层次的教学目的出发,结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基础学科存在的理由,并真正体现基础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全社会疾声呼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今天,更是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技校语文课本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将字词学习与训练、语法及文法学习与训练、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与训练纳入到教学中去,使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具备中等合格的语文基本功水平,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为达到以上目的,教材选取则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要善于通过课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因素,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从这些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愉悦之感。不仅对语文学习增加兴趣,而且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去追求心灵美。学生通过有效学习后,发挥了它的实用功能、行政功能、教育功能及审美功能,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能应用自如,得心应手。教材的选取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注重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内容
  技工教育属于中等教育范畴,目前其生源主要是成绩在一般水平及其以下的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差,对基本的字词句的掌握完全达不到要求。加上来到技校后语文课在课时的安排上也相对较少,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应付居多。造成学生毕业后,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说不出一段顺畅的话。在工作上,也屡受限制,错失良机。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肩负重任,从功能上看,首先得弥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必须把培养学生掌握中等程度的语文基本功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我们现在使用的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在每个单元结束后的“语文综合实践”就很好的发挥了培养学生准确用语、规范用字、纠正发音的功能,还从口语、实用写作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这一部分的训练还应再增加充实内容,迫使学生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层次
  作为当今时代合格的技术工人,必须具备中等程度的综合人文素养,这也正是当代技术工人与普通民工的最大区别。但技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涉及的人文学科十分有限,且专业基础课、技术课毕竟是其志在必得的硬科目,因此,素有“百科之母”之称,富于人文教化功能的语文课教学便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使命。
  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德育因素:从孔孟的儒学思想,到庄子的道家学说,从杜甫的忧国忧民,到苏轼的乐观旷达,等等,这些德育因素无疑会通过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修缮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记叙文单元中,通过淡泊名利的文化名人;凡事较真的普通百姓;历尽艰辛的母亲,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唤醒人情真情,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净化灵魂。记得在第一届退役士兵班上语文课时,在特殊的条件下,面对被动就读的退役士兵,许多老师对上退役士兵班的课是噤若寒蝉,谈兵色变。当时使用广东省技工语文教材,上记叙文单元《母亲情怀》时,文章描述的是女儿为母亲买面包的过程,文章让人深切感受到的却是母亲们对儿女无私奉献的精神,平常大大咧咧、外表强硬的兵哥哥们,在老师的引导讲解下,文章细腻的细节描写,触动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怀,被人间母子深情所感动,从他们清澈的眼神,真诚的表情,踊跃发言剖析内心谈感想,我感到收获远在书外,也深深地被这样优秀的教材所感动。对比平常简单地教化,这样的文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语文课文中蕴涵着大量的美感因素:从汉字书法的形式美,到诗文诵读的音乐美,从文字作品表达的环境美,到文学作者展现的情操美,这些美感因素无疑会通过教学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从而增强其感受力,丰富其审美情趣。在鉴赏作品单元,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歌,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独特的意境、感人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陶冶了学生的心灵。第3单元的《好雪片片》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林清玄的作品,传递出的美和善让学生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美好的事物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身边。但是很多人却常常对眼前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没有意思的计较中,生活的美意从我们眼前滑落。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通过这篇文章的启示,让学生擦亮慧眼,去发现并享受身边的美。让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落在学生的心田上,明净的善意会通过年轻的一代传递到整个社会,带来温暖。叶圣陶非常重视语文审美教育,他说:“进行美感教育,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这是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之一。”作为技校的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培养适应社会语言交往能力层次
  随着产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技工学生毕业后大多面临就业及再就业的难题,因此,技工语文教学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社会语言交往能力的使命。口才是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本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由于竞争的需要,能说会道,“口吐莲花”,已成为现代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具有良好口语能力的新型人才,在人生目标的追求中,是理所当然的强者、成功者。教材中每个单元后的口语交际的七篇佳作,內容涵盖了诗歌的朗诵、自我介绍、推销的艺术、演讲、面试中的谈话等等,既从文学的角度提升学生基本素养,又从职业能力的角度,务实地帮助学生提前做好求职以及在职场中必备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能有效利用好这几篇口语交际训练,老师再适当引导拓展,强化训练,相信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会谈吐自如、应变机敏。
  鉴于各理工类学生,普遍语言水平滞后,许多高级理工人才的新思想、新创意就像茶壶装汤圆,写不出也道不明。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2007年起,教育部要求高校开设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包括理工科学生,都要选择一两门语言文字类的课程。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高校需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而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的技校,难道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吗?
  四、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理想不是当作家、诗人,但是一般的申请、条据、书信,都是日常工作生活中用来沟通、表达的必要工具。学习写作规范的应用文,是一个技校生必备的能力。教材的《应用文写作》共选取了四个单元,26篇应用文,内容几乎涵盖了日用文书、行政文书、事务文书、专业文书,内容丰富也较全面。但是,教材的选取在一些细节,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例文的选取时,能否更多的兼顾贴近技校生的特点,实用性更强,学生更有兴趣主动阅读,从而参照练习,效果会更好些。比如《投诉信》中选取的例文是一个购买电动车的车主对厂家的投诉,如果能改为学校内可能发生的投诉,比如改为学生对食堂或对宿舍管理的投诉等等似乎更接近学校生活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会更受到学生的欢迎。如果教学得法,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就一定能学有所得,举一反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技校生认真学习语文,选取有价值的教材,有的放矢,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兴民族工业,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
  [2]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6).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65.
其他文献
【摘 要】2011年广东高考政策调整,英语听说考试占15分,必然会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课文教学时进行听说训练渗透的策略。并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课文材料为载体,在课堂上以一课之内容进行听说读写以达到多赢的目的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课堂教学 听说能力训练 课文教学 师生互动    广东高考英语听说考试从2007―2010年的人机对话作为参考成绩到2011年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育的重要作用也日益显得突出,尤其是高中教育,作为一个过渡阶段的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高中生物课程而言,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自学等能力,提升科学素养,并且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此研究,对新形势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 实验 教学 能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而具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打下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多学习
现代教学讲究的是师生互动,在互动中教师不断向小学生们灌输正确的科学知识。培养小学生们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师们的义务,小学数学教师们只有调动小学生们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时期必须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    在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兴国,科技强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必须从小学生抓起,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必须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入手,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好老师。科
在体育活动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增加学生喜欢的娱乐体育活动和教学竞赛安排, 突出“体育活动课” 的活动为主的教学特点。在身体素质、跳绳、球类、运动竞赛、娱乐体育等项目中,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多种选择性的活动。在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中, 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的指导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必须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 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总目标,以这个目标作为主导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贯穿于教学内容、教学的方式方法中去。作为语文教师,将如何
道德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较之中学,西学思想家往往更讲究思维严密性与概念界定的严格性。康德认为只有“自主地做一个善人”,才算真正道德意义上的善人。换言之,被迫地或依靠外力、由于外因而行善,在概念上与“道德的善”背道而驰。但是,如果“教育”的意思就是“使……由不善到善”,那么一个不善(有待教育)的人,怎么可能自主地成为一个善人呢?在强烈的“自主性”道德意识下,这反而成为一个极大
父母和谐、家庭气氛温馨美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有利,尤其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更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在发展,物质生活在提高,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离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