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与《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比较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雨》中的繁漪与《简·爱》中的伯莎·梅森,是中外文学作品中典型的“疯女人”形象,二者有相同的命运遭遇,为中外文学作品中“疯女人”形象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范例。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并总结出二者形象差异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当女性主义思潮深入文学作品中时,许多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被赋予更多的意义。由此,《简·爱》中伯莎·梅森这一疯女人形象也进入读者的视野。纵观中西方文学作品,除了伯莎这一典型形象,还有《雷雨》中的繁漪这一形象。虽然二者的出现相隔百年,但相同的命运遭遇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因此二者形象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二者的形象进行比较:
  一、“真疯”与“逼疯”
  伯莎作为不幸婚姻的受害者,因看中罗切斯特的家世,而与他结为连理,自此走上了不幸而悲惨的人生道路,她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由于家族中世代疯病的遗传,伯莎成为一位“疯女人”、一位“疯妻”,从病理学意义上讲,她是一位真正的疯子。《雷雨》中的繁漪却是“被逼疯”,涟漪受过新式教育的影响,在家庭中与传统女性有一定的区别,她在生活和爱情方面有自己的理解,可以说她有很强的女性自我意识,她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现实,她向往真正纯粹的感情,作为女人,她需要被人爱而不是像摆设一般的存在。
  繁漪认为,缺少爱情的家庭生活只能使她感到枯燥和压抑。可同时,面对封建社会伦理枷锁和条条框框,繁漪这样的女性要绝对服从封建家庭的管制,周朴园对繁漪的统治和压抑是违背她的本性的,但是繁漪作为封建制家庭中的一员,在如此的社会体制和文化语境中逐渐沦为丧失主体意识的他者,丧失了表达人性需要的话语权。在如同摆设的婚姻生活中,她的生命之花渐渐枯萎,内心的精神渴求与令人窒息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矛盾。长期的痛苦与压抑,造就了繁漪忧郁的性格,同时这种忧郁又有一种精神上的“病态”,与周萍的不伦之恋则成为促使她女性意识觉醒的导火线,为后文的“发疯“做了铺垫。就这样,繁漪在封建制度的“三纲五常”中挣扎着,在打破伦理同时可遇又不可求的情爱中痛苦着,罪恶、矛盾扭曲着她的内心。
  与伯沙不同的是,繁漪的性格里天生具有一种反抗精神,由于这种反抗违背了周朴园的意愿,违背了封建家庭的男权统治,所以繁漪被认为是“有病”的、“发疯”的、“精神失常”的。而这实际上是女性意识觉醒后对现实的叛逆和反抗。所以,繁漪的“疯”不同于伯莎病理式的“疯”,她是封建社会女性对宿命的疯狂抗争。
  二、有形的牢笼与无形的牢笼
  作为一个不幸的女子,伯莎更大的不幸是婚后。结婚后的伯莎并没有马上发疯,她与罗切斯特度过了四年的婚姻生活,就如罗切斯特所说“我从没爱过她、没尊敬过她、没了解过她”“我发觉她的性格和我完全不同,她的趣味引起我反感,她的心灵平庸、卑鄙、狭窄,不能被引导到更高的高度,扩展到任何更广的境界”“我竭力暗自吞咽我的后悔和悔恨”。于是,在这四年的婚姻生活中,伯莎扮演了弃妇的角色,二人的婚姻成为罗切斯特心里的秘密,从此走上隐婚的道路。面对丈夫的改变,伯莎只能选择默默承受,这成为后文伯莎彻底发病发疯的间接原因。
  当罗切斯特在享受隐婚带来的自由和快乐时,伯莎彻底变成“疯女人”,被永远地囚禁在小阁楼里。“它又窄又低又暗,只在远远的一端有小窗子,两边的两排小黑门全都关着,看起来像蓝胡子城堡里的走廊”,蓝胡子代表着“杀妻”,而关在小阁楼中的发疯的伯莎就像一具尸体,被丈夫抛弃,被社会丢弃,失去了作为人的话语权,永远被囚禁在小阁楼这个有形的牢笼中,慢慢化作虚无。
  与伯莎相比,囚禁繁漪的则是无形的牢笼:男权社会的“三从四德”、封建制度下的伦理要求,还有那个掩盖丑陋的冷漠的家,为繁漪搭建了一座精神牢笼,她成了周朴园手中维护家庭秩序的工具。在这样冷漠、专横、晦暗的家庭环境中,繁漪被“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成为名副其实的“活死人”。她说:“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家和爱人对繁漪来说就像监狱和阎王,她存在意义就在于实现周朴园的圆满有序的家庭理想,繁漪身上所出现的女性意识只能在冷漠中慢慢沉寂和死亡。
  三、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小说中对伯莎的外貌没有过多具体的描写,她的形象一直在被塑造着,作者并未对她的外貌进行直接描写,而是写她的笑声:“这是一种奇怪的笑声:清晰、呆板、忧伤……笑声就又响了起来,比刚才的声音还大,虽然刚才清晰,但声音却很低。这会它响的震耳,仿佛要在每个冷寂的房间里激起回声似的。一阵低沉又有节奏的声音重又响起,最后在一阵奇怪的嘟囔声里结束了。”这段对笑声的描写很细致,笑声成为伯莎证明自己存在、表达自己的唯一途径。作品通过罗切斯特之口,指出她魔鬼般的心灵,罗切斯特用自己手中的话语权为“疯女人”贴上主观性的标签。在罗切斯特的叙述中,伯莎是一个魔鬼、怪物,伯莎的存在就如同作者安排在小说中的一枚定时炸弹。
  直到罗切斯特新婚之日,作者才为读者掀开伯莎神秘的面纱:“乍看上去,不知是人还是野兽的东西。它似乎是四肢着地在爬行,又抓又嗥像只奇怪的野兽。然而它却穿着衣服,一头浓密的灰白头发,蓬乱得像马鬃似的遮住了它的头和脸。”“疯女人”形象的出现颠覆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学作品中传统女性形象,以“魔鬼”的形象示人,与小说中简的极富正义完美女性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繁漪与伯莎的不同之处在于,繁漪身上体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原本在死寂一般的生活中,逐渐封杀着繁漪对生活的渴望和人性的需求,但与周萍的爱又重燃了她心中对爱的憧憬,可以说这成为唤醒她身上女性意识的前提。随着剧情的推动,随着真相大白,繁漪身上的女性意识也在一步步凸显,理性爱情的破灭可以说是推动繁漪彻底反抗的催化剂。在遭到周萍的残忍拒绝后,繁漪撕破了周萍与周朴园虚伪的面孔,并当众说出自己和周萍之间的乱伦关系。“她爱起人来像一团火那样热烈;恨起人也会像一团火,把人烧毁。”正是这种炙热的爱与恨使繁漪爆发了疯狂的反抗!繁漪的反抗揭露了周家掩藏在“最圆满、最有秩序”家庭面具下的所有罪恶和丑陋,繁漪的反抗行为和反抗后果无疑是令人震惊的。她的毁灭式反抗既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他人,在冲破了传统伦理的同时,也深深震撼了封建社会中的男权统治,繁漪成为打破传统的“疯女人”。
  四、伯莎与繁漪“疯女人”悲剧形象出现的原因
  文学中某一类形象的产生与演变总是离不开时代的发展,它脱胎于现实。对于读者来说,不难发现,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伯莎这一形象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产物。当时的英国已是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大国,虽然妇女们身处英国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并没有改变,依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女子的最大生存追求就是要嫁入名门望族,即便不能出生在朱门绣户,也要努力通过婚姻来获得财富和地位,女性的唯一职业选择是作良母贤妻。确切地说,她们终归还是一件娱乐品,一件逆来顺受的战利品。英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仍然是年轻女子闲居家中,坐等出嫁。而婚后的妇女则作为男人的陪衬和附属品被局限在狭小的家庭领域中,女性面对长期的家庭囚禁,她们饱受着精神的折磨,这就直接导致了精神病妇女数量的增多,伯莎就是许许多多个被男权统治折磨致疯的女性代表。
  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女性主义传入中国,新思想与旧思想之间的碰撞使得各种矛盾尖锐而集中。封建统治时期所保留下来的文化传统和森严的礼教秩序,限制了新时期女性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渴求,“根深蒂固的男权统治和方兴未艾的女性意识之间的碰撞与矛盾,给追求自由的女子们带来精神危机”。于是,时代造就了繁漪这一“疯女人”的出现。
  除了社会制度等现实性的外在阻力,女性思想意识的束缚成为女性悲劇的内在因素,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女性的思维和对事物的认识受到限制,女性往往扮演者顺从的角色,处于从属地位。在沉重的传统观念束缚下,女性往往丧失了与个人命运相抗衡的能力与决心,忽略了自身的存在,对自由的追求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这样的内外阻力压制导致女性人性的扭曲和极端,造成个人的悲剧命运。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简介:刘晓榕(1993-),女,山西运城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其他文献
《白毛女》《江姐》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开启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道路,之后,民族歌剧已经逐步被大众所喜爱并接受。回首成功歌剧中的经典唱段文本,民族歌剧要赢得大众的喜爱,必须故事好看、音乐好听,做到入眼入耳。当下,我国民族歌剧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适应大众新的审美观,坚守民族歌剧的阵地,是民族歌剧工作者不懈追寻的目标之一。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进行简要概述,并以民族歌剧《八月桂花满地开》《
期刊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也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舒曼的音乐创新深刻地展现出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舒曼的钢琴作品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及诗意特点,钢琴旋律展现出的古特性,源自其音乐诗化的发展理念。罗伯特·舒曼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是欧洲音乐文化中一种特定的音乐思潮及創造风向,其继承了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并借用舒伯特的套曲形式,将自身诗人般的情感浓缩于钢琴曲
期刊
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在英语文学史上颇负盛名。1856年,勃朗宁夫人完成了她的史诗巨著《奥罗拉·利》,并大获成功。《奥罗拉·利》是勃朗宁夫人最长的一部诗集,也是她自认为最好的诗集。主人公奥罗拉·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和堂兄罗姆尼·利的爱情故事。全诗采用无韵诗的形式,共九本。一些评论家们曾对该诗的篇幅、体裁、语言、情节、人物塑造及对传统的反叛方面颇有微
期刊
色彩是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的重要意象,特别是“红”这一颜色,作为书名呈现,显示出它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俄国著名艺术家列宾说“色彩,在我们不过是一种工具,它应该用来表现我们的思想”,又说“色彩,就是思想”。色彩往往包含着深层的文化隐喻,帕慕克的这部小说中的“红”色不仅具有文化隐喻的功能,而且映射出帕慕克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体现了其作品的文化混杂性。  一、红:故事的底色  据统计,除了作为
期刊
《机缘》是加拿大女性作家艾丽丝·门罗小说集《逃离》中的一篇短篇小说。其作者门罗被誉为“当代的契科夫”“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她的写作以短篇著称,因此门罗的短篇小说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2013年,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国学者对门罗及其作品的研究逐渐增多,一场门罗研究热潮在我国掀起。《逃离》是门罗的优秀作品之一。其中的《机缘》以主人公朱丽叶为中心,描写了年轻时的朱丽叶与埃里克的感情故事。在小说中
期刊
“死而复生”母题在中西方广泛存在,本文将中国的刑天与希腊的狄俄尼索斯放在“变形神话”的范畴内进行讨论,探究神话与仪式共同组成的意义,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走向,即中国文化强调抗争,西方文化受“酒神精神”的影响更深厚。  死亡无时无刻不在窥视着生命:植物短暂的青绿,动物有限的生命,甚至是天空那巨大的发热天体也无法抗拒每日“消失”的命运,可以想见,如此集中的死亡现象带给初民的震撼与惊恐。死亡是人类要面临
期刊
余华的《第七天》涉及了很多种声音,其在文本中分别表现为:人物的对话;非人的自然界及其社会上形形色色物品发出的声音;作者直接发出的声音和隐含的叙事者的声音。它们召唤记忆,使人回顾生命,感悟生命的真善美,同时引导着情节的发展;它们暴露事实的真相,揭露现实的残忍,以死的永生引人深思,同时表露作者的隐含心声。  余华在其《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一书中向读者透露了音乐对其写作的影响,其在开篇写道:“(对音乐的
期刊
音乐教育资源作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而言,其无论是历史沿革、办学定位、服务对象,都有着深刻的“地方属性”烙印,因此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在进行课程音乐教育资源开发时,从地方属性出发,强化对本土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至为重要。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不同地方区域特色各有不用,而地方音乐资源是地方文化特色的代表,也是文化产品开发的“富矿”,对于地方高校
期刊
《长腿叔叔》是美国作家简·韦伯斯特于191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书信体小说。整部小说由女主人公乔若莎·艾伯特(茱蒂)写给资助她读大学却素未谋面的孤儿院理事“长腿叔叔”史密斯先生的信件组成。作者巧妙地刻画了女主人公茱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茱蒂的成长经历。本文将简要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然后对女主人公茱蒂的人物性格及成长过程进行分析。  一、作者简介  小说《长腿叔叔》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
期刊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不断普及,西方文化不断冲击,各国的文化艺术竞争愈发激烈,我国高职院校的国画教学既有更大的发展与传承空间,同时也面临改革的压力。为了达成艺术传承的目标,首先必须做到耳濡目染,让学生感受到国画的魅力。而欣赏教学是帮助学生养成审美能力与艺术感受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要通过更深入的讨论,明确欣赏课程教学要点,确保达成强化学生文化认同感与艺术感受能力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