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国画欣赏课程教学模式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z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网络技术不断普及,西方文化不断冲击,各国的文化艺术竞争愈发激烈,我国高职院校的国画教学既有更大的发展与传承空间,同时也面临改革的压力。为了达成艺术传承的目标,首先必须做到耳濡目染,让学生感受到国画的魅力。而欣赏教学是帮助学生养成审美能力与艺术感受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要通过更深入的讨论,明确欣赏课程教学要点,确保达成强化学生文化认同感与艺术感受能力的目标。
  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是密切相关的。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深化,竞争也愈发激烈,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我国传统文化在教学领域所占的比重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重新激发学生对国画的兴趣,使其深入了解国画的魅力,本文主要针对国画欣赏课程教学展开分析,作为教学改革意见。
  一、高职教育中国画欣赏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个人的讲解与表达过多
  艺术是见仁见智的学问,在艺术学习过程中,个人的感受是核心要素。也就是说,对于任何的艺术形式、任何的作品、任何的美术技法,有过于主观的认知,都是不利于艺术科目学习的,更不可以用主观思想影响他人。国画欣赏教学的目标,正是要让学生对于国画作品有独特的见解。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国画教学当前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过度影响,所以国画的欣赏教学对于教师来说也只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只要完成了画作的展示以及相关背景的讲解,便等于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的这种教学观念,会使其忽视欣赏教学原本的意义,忽视学生个人的主体地位,只是希望尽快讲解相关内容,这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甚至是抵触,失去了开展欣赏教学的意义。
  (二)选材过于局限
  虽然高职国画教学的欣赏课程在许多高校都得到了落实,但是国画欣赏素材的选择显然并未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在选材时多倾向于以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大师的作品作为鉴赏素材,而且画作内容多局限于特定范围内,包括虾子、山石、奔马等,这样的选材方式会局限学生的认知范围,会让学生认为国画的魅力仅限于此,这是十分不利的选材思想,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国画的兴趣。
  (三)缺乏融合精神
  国画作为一种历经长久发展的艺术形式,其魅力之所以当前逐渐被忽视,与其创新表现形式未得到广泛的认知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开展欣赏课程以国画画作为主,学生的认知便局限于此。对于国画要素在服装设计、影视制作以及平面设计等多个领域的融合,教师并不重视,学生也显然缺乏了解,这会导致学生认为国画的学习不具备现实意义,即无法学以致用,进而会认为学习国画不符合当前发展趋势,是一条不好走的路。但实际上国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魅力的体现形式以画作为核心,但绝不仅止于画作,这是许多教师与学生未意识到的。
  二、高职院校美术教学中国画欣赏课程的改革策略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国画欣赏的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感受,即学生得出自身的感受与看法才是最重要的,是通过欣赏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但是,在我国的传统应试教学体制下,教师习惯于主导,学生则习惯于被动,甚至在欣赏画作时,学生因应试思想的影响,也会顾忌教师的看法,不得不听从教师的冗长讲解,听教师发表自身的见解,并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认真体会画作的氛围。必要的讲解暂且不论,但是许多教师以自身的看法作为标准答案,这是局限学生思考的核心问题。
  我国崇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即文化艺术并没有一个绝对、不可否认的判断基准。所以,教师在开展欣赏课程时必须保持包容的心态,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只有不同的看法存在,一件事物才会为更多人所知,才会体现出多元化的魅力。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教师要首先排除应试思想的影响,在鉴赏过程中不但不应以自身的看法去局限学生,而且要在学生思想受到他人影响时,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想法,即学生自身真实的感受是最为宝贵的。对于视角独特、敢想敢说甚至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教师应当表示尊重,对于理念上的矛盾,应当在平等且尽可能客观的前提下展开讨论,正所谓多歧为贵,不取苟同。
  (二)广泛选材
  各个领域都有造诣深厚的权威,其理论与作品是影响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国画领域也有上述所谈及的齐白石、张大千等诸多权威人物,他们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艺术大家的成就是人们不可忽视的,在欣赏课中,其作品也是教师首选的素材。但是,时代在不断发展,国画艺术要得到传承,不能仅仅依靠以往大师留存的作品以及奠定的风格去达成目标。随着国画艺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的国画内容取材、不同的作画风格、不同时期涌现的优秀国画画家,都见证着国画艺术的进步,权威固然值得尊敬,但是每个大师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选择国画欣赏课的素材时,教师虽然有必要以大师级的优秀作品作为范例,但是对于同时期未受到广泛重视的优秀国画作品,以及当代新锐国画画家的优秀作品也应当予以重视,让学生更广泛地欣赏各种风格、各个时期不同作者的国画作品,这是拓展认知的重要渠道,选材越是灵活,学生的眼界就越是广阔。
  (三)创新欣赏形式
  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其以往最主要的体现形式便是画作,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国画艺术的魅力要得到更全面的体现、广泛的认可与长久的传承,必须从多元化的形式体现开始,这也是当前许多教师与学生都并未意识到的。谈及国画的欣赏教学,许多教师都以画作为主,学生的认知也局限于此,并非对国画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完全不了解,而是缺乏深入探索的熱情,许多将国画融入不同领域的创举以及致力于宣传国画魅力的人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只是走走形式,学生也只是被动地配合,这显然是不好的。
  为了摆脱这种局面,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国画要素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包括服装设计、舞台设计、平面设计等。通过对国画多元化表现形式的了解,学生能够意识到国画艺术从来都未停滞不前,始终有人在为了国画的传承而不断努力。当前,许多学生普遍认为国画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主要原因便是对于国画发展空间和认可程度的质疑,但是国画的魅力能否体现,实际在于创作者对国画的理解以及创作时的用心。
  欣赏教学正是要让学生看到更多创作者的匠心独运,了解到国画的魅力并不是如同其当前所认为的那样正在衰退,是随着不断打磨而历久弥新。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情境的建设,重视国画与其他要素的融合。例如,《国家宝藏》是目前备受人们关注的一档节目,人们从中可以明确感受到国画与新兴技术融合的魅力。在这档节目中,知名的国画作品《千里江山图》便是通过复杂的现场特效设计,借助先进的媒体技术,在节目现场展现出动人心魄的壮丽美感,这充分说明情境的营造对于国画的魅力体现来说是必要的因素。为此,欣赏教学应当积极应用当前广受关注的先进媒体技术,如AR、VR、全息投影技术、立体环绕音效技术等,配合一定的故事情节讲解或是演绎,让学生的感官受到更强烈的刺激,更加明确地感受到国画作品的美感,形成更深刻的印象,更快进入教师所营造的情境中,这将会是学生难以忘怀的体验,也会奠定学生对于国画的印象,让学生清晰感受到国画的氛围。
  三、结语
  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体系中,国画欣赏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感受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国画认知的必要环节。为了体现国画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本文主要针对国画欣赏课的现存问题及改革策略进行了分析,这是课程改革的有利借鉴,望得到高职院校与教师的重视。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我国古代艺术戏曲著作中有这么两部巨著被后人广为传颂——《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艺术戏曲之所以从古至今一直被后人所敬仰和追捧,是这两部作品中体现了坚贞不屈、敢于挑战封建礼教束缚,为爱而不惜违背封建正统的精神,张生与崔莺莺,杜丽娘与柳梦梅,他们之间的爱情可歌可泣,这四个人能在戒律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为爱而挑战正统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林黛玉之口称赞《西厢记》:“曲词警人,余
期刊
《白毛女》《江姐》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开启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道路,之后,民族歌剧已经逐步被大众所喜爱并接受。回首成功歌剧中的经典唱段文本,民族歌剧要赢得大众的喜爱,必须故事好看、音乐好听,做到入眼入耳。当下,我国民族歌剧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适应大众新的审美观,坚守民族歌剧的阵地,是民族歌剧工作者不懈追寻的目标之一。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进行简要概述,并以民族歌剧《八月桂花满地开》《
期刊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也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舒曼的音乐创新深刻地展现出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舒曼的钢琴作品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及诗意特点,钢琴旋律展现出的古特性,源自其音乐诗化的发展理念。罗伯特·舒曼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是欧洲音乐文化中一种特定的音乐思潮及創造风向,其继承了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并借用舒伯特的套曲形式,将自身诗人般的情感浓缩于钢琴曲
期刊
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在英语文学史上颇负盛名。1856年,勃朗宁夫人完成了她的史诗巨著《奥罗拉·利》,并大获成功。《奥罗拉·利》是勃朗宁夫人最长的一部诗集,也是她自认为最好的诗集。主人公奥罗拉·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和堂兄罗姆尼·利的爱情故事。全诗采用无韵诗的形式,共九本。一些评论家们曾对该诗的篇幅、体裁、语言、情节、人物塑造及对传统的反叛方面颇有微
期刊
色彩是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的重要意象,特别是“红”这一颜色,作为书名呈现,显示出它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俄国著名艺术家列宾说“色彩,在我们不过是一种工具,它应该用来表现我们的思想”,又说“色彩,就是思想”。色彩往往包含着深层的文化隐喻,帕慕克的这部小说中的“红”色不仅具有文化隐喻的功能,而且映射出帕慕克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体现了其作品的文化混杂性。  一、红:故事的底色  据统计,除了作为
期刊
《机缘》是加拿大女性作家艾丽丝·门罗小说集《逃离》中的一篇短篇小说。其作者门罗被誉为“当代的契科夫”“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她的写作以短篇著称,因此门罗的短篇小说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2013年,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国学者对门罗及其作品的研究逐渐增多,一场门罗研究热潮在我国掀起。《逃离》是门罗的优秀作品之一。其中的《机缘》以主人公朱丽叶为中心,描写了年轻时的朱丽叶与埃里克的感情故事。在小说中
期刊
“死而复生”母题在中西方广泛存在,本文将中国的刑天与希腊的狄俄尼索斯放在“变形神话”的范畴内进行讨论,探究神话与仪式共同组成的意义,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走向,即中国文化强调抗争,西方文化受“酒神精神”的影响更深厚。  死亡无时无刻不在窥视着生命:植物短暂的青绿,动物有限的生命,甚至是天空那巨大的发热天体也无法抗拒每日“消失”的命运,可以想见,如此集中的死亡现象带给初民的震撼与惊恐。死亡是人类要面临
期刊
余华的《第七天》涉及了很多种声音,其在文本中分别表现为:人物的对话;非人的自然界及其社会上形形色色物品发出的声音;作者直接发出的声音和隐含的叙事者的声音。它们召唤记忆,使人回顾生命,感悟生命的真善美,同时引导着情节的发展;它们暴露事实的真相,揭露现实的残忍,以死的永生引人深思,同时表露作者的隐含心声。  余华在其《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一书中向读者透露了音乐对其写作的影响,其在开篇写道:“(对音乐的
期刊
音乐教育资源作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而言,其无论是历史沿革、办学定位、服务对象,都有着深刻的“地方属性”烙印,因此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在进行课程音乐教育资源开发时,从地方属性出发,强化对本土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至为重要。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不同地方区域特色各有不用,而地方音乐资源是地方文化特色的代表,也是文化产品开发的“富矿”,对于地方高校
期刊
《长腿叔叔》是美国作家简·韦伯斯特于191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书信体小说。整部小说由女主人公乔若莎·艾伯特(茱蒂)写给资助她读大学却素未谋面的孤儿院理事“长腿叔叔”史密斯先生的信件组成。作者巧妙地刻画了女主人公茱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茱蒂的成长经历。本文将简要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然后对女主人公茱蒂的人物性格及成长过程进行分析。  一、作者简介  小说《长腿叔叔》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