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ilym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教育资源作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而言,其无论是历史沿革、办学定位、服务对象,都有着深刻的“地方属性”烙印,因此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在进行课程音乐教育资源开发时,从地方属性出发,强化对本土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至为重要。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不同地方区域特色各有不用,而地方音乐资源是地方文化特色的代表,也是文化产品开发的“富矿”,对于地方高校音乐院系而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必须要结合当地区域优势、学术优势、文化优势,只有确保教育资源具有深刻的“地方属性”烙印,才能为本土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因此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做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发应用地方音乐资源,传承传统音乐文化
  地方高校音乐院系有建设地方音乐文化基地、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就应该从地方区域特色出发,注重本土音乐元素资源的融入,从而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增加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促使当地的音乐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不同的地方有不用特色的民间音乐,例如,江苏有昆曲、江西有高腔、北京有京剧、河北有评剧、河南有豫剧、陕西有秦腔,而这些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记录着地区的历史,印证着这个地区民众的生产与生活,传递着人们美好的祝愿与情感。在多元化文化充斥交流的新时代,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可以立足于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将地方特有的音乐文化(民间歌舞、地方戏曲、民间乐器)融入课程体系中,从而展示当地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尽量做到雅俗共赏,这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是今后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重要方向。
  二、开发应用地方音乐资源,发挥音乐教化功能
  荀子曾经说过:“乐者,可以善民心,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由此可以看出,音乐具有教化功能,可以顺随人意,并与人的情感融合,从而感动人心。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选取的地方音乐资源,除要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文化人才建设需要。以《善良之歌》这首巴林草原歌曲为例,歌曲之中除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特色外,还传达出了崇尚万物和谐共存、厌恶一切狡诈做坏的思想,倡导所有人都可以宽容大度为人,禁忌走歪风邪道。选入这样的歌曲作为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可以教化学生与人为善,并借此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是地方音乐教育资源合理选入的一种体现。而很显然像这样的优质地方音乐资源还有很多,今后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应该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广泛搜集意见、征求建议,从而将更多具有教化功能的地方音乐资源纳入课程体系,这对学生的品质素质培养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开发应用地方音乐资源,拓宽音乐文化视野
  地方音乐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广大青年学生,尤其是音乐专业学生所认识和接受,而不是片面地将本土音乐文化资源视作“土得掉渣”的东西而鄙视、遗弃。华语流行音乐歌手周杰伦曾说,中国民族音乐是最伟大的音乐,而其在流行音乐创作中,也一直坚持要融入民族中国风的元素,可见现代音乐的辉煌也是在这些本土的“土得掉渣”的音乐上丰富、升华的。因此,在音乐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地方高校一定要认识到本土音乐所特有的生命力,并通过这些地方民族精品音乐,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对此不断加工创新,从而将地区民众音乐文化情感有效地传达出去。具体而言,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帮助学生拓宽了解认识地方区域音乐文化,并促使学生积累认识更多的地域音乐文化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升其音乐文化修养和音乐品位,这样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开发应用,对学生而言才更具裨益。
  四、开发应用地方音樂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虽然地方高校音乐院系本地学生较多,但是招生范围面向不同省市。因此,在进行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时,地方高校可以借助自身特有的区位优势,从地方属性出发,将本土音乐融入教育课程体系中。这就为本土音乐文化的向外传输搭建了有效的交流平台,并间接提高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例如,地方高校可以将音乐作为地方名片,在音乐教育课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同时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广泛争取政府的扶持,建立专业与业余、民间艺人与专业人才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汇演活动、音乐创作活动,同时加大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化和大众化建设,建立健全地方音乐类文化基地。这可以促使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培养出更多有利于地方音乐文化建设的人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也是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重要体现。
  五、结语
  地方高校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建设人才。新时代,为更好地促进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传承,建立健全地方音乐类文化基地,促使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音乐文化教育功能,地方高校音乐院系就必须从地方属性出发,强化对本土音乐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为此相关教育人员还需不断对此做出更加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在《小姨多鹤》中,严歌苓通过身体认知的视角,揭示出在婚恋关系、家庭关系中女性的生存状态与社会权力意识下女性身份的虚无。严歌苓笔下的身体叙事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重点,通过身体认知的视角,可以准确地揭示男权社会赋予女性身体的原罪感及功能化。此外,以小环为代表的女性揭示出中国社会婚姻伦理对女性群体的规训,女性群体在历史中被赋予了多层含义,却独独失去了自身的意味。当女性的身体对个人价值不再起决定意义时,生命
期刊
杨玉环作为唐代社会一个备受争议的女性形象,她和李隆基的爱情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不断地被改写。不同版本、不同体裁、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大都反映了爱恨情仇与历史衰败的主题。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有无数个版本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无论是白居易《长恨歌》笔下美丽痴情的妃子、白朴《梧桐雨》笔下的“红颜祸水”、洪昇《长生殿》笔下温婉美好的宫女,还是导演陈凯歌《妖猫传》镜头下依附于男人而存在的女
期刊
我国古代艺术戏曲著作中有这么两部巨著被后人广为传颂——《西厢记》和《牡丹亭》。这两部艺术戏曲之所以从古至今一直被后人所敬仰和追捧,是这两部作品中体现了坚贞不屈、敢于挑战封建礼教束缚,为爱而不惜违背封建正统的精神,张生与崔莺莺,杜丽娘与柳梦梅,他们之间的爱情可歌可泣,这四个人能在戒律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为爱而挑战正统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林黛玉之口称赞《西厢记》:“曲词警人,余
期刊
《白毛女》《江姐》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开启了中国歌剧民族化的道路,之后,民族歌剧已经逐步被大众所喜爱并接受。回首成功歌剧中的经典唱段文本,民族歌剧要赢得大众的喜爱,必须故事好看、音乐好听,做到入眼入耳。当下,我国民族歌剧的生存与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适应大众新的审美观,坚守民族歌剧的阵地,是民族歌剧工作者不懈追寻的目标之一。本文将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轨迹进行简要概述,并以民族歌剧《八月桂花满地开》《
期刊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及音乐评论家,也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舒曼的音乐创新深刻地展现出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舒曼的钢琴作品创作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及诗意特点,钢琴旋律展现出的古特性,源自其音乐诗化的发展理念。罗伯特·舒曼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是欧洲音乐文化中一种特定的音乐思潮及創造风向,其继承了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并借用舒伯特的套曲形式,将自身诗人般的情感浓缩于钢琴曲
期刊
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女诗人。她的诗歌在英语文学史上颇负盛名。1856年,勃朗宁夫人完成了她的史诗巨著《奥罗拉·利》,并大获成功。《奥罗拉·利》是勃朗宁夫人最长的一部诗集,也是她自认为最好的诗集。主人公奥罗拉·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和堂兄罗姆尼·利的爱情故事。全诗采用无韵诗的形式,共九本。一些评论家们曾对该诗的篇幅、体裁、语言、情节、人物塑造及对传统的反叛方面颇有微
期刊
色彩是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的重要意象,特别是“红”这一颜色,作为书名呈现,显示出它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俄国著名艺术家列宾说“色彩,在我们不过是一种工具,它应该用来表现我们的思想”,又说“色彩,就是思想”。色彩往往包含着深层的文化隐喻,帕慕克的这部小说中的“红”色不仅具有文化隐喻的功能,而且映射出帕慕克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体现了其作品的文化混杂性。  一、红:故事的底色  据统计,除了作为
期刊
《机缘》是加拿大女性作家艾丽丝·门罗小说集《逃离》中的一篇短篇小说。其作者门罗被誉为“当代的契科夫”“现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她的写作以短篇著称,因此门罗的短篇小说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2013年,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我国学者对门罗及其作品的研究逐渐增多,一场门罗研究热潮在我国掀起。《逃离》是门罗的优秀作品之一。其中的《机缘》以主人公朱丽叶为中心,描写了年轻时的朱丽叶与埃里克的感情故事。在小说中
期刊
“死而复生”母题在中西方广泛存在,本文将中国的刑天与希腊的狄俄尼索斯放在“变形神话”的范畴内进行讨论,探究神话与仪式共同组成的意义,比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走向,即中国文化强调抗争,西方文化受“酒神精神”的影响更深厚。  死亡无时无刻不在窥视着生命:植物短暂的青绿,动物有限的生命,甚至是天空那巨大的发热天体也无法抗拒每日“消失”的命运,可以想见,如此集中的死亡现象带给初民的震撼与惊恐。死亡是人类要面临
期刊
余华的《第七天》涉及了很多种声音,其在文本中分别表现为:人物的对话;非人的自然界及其社会上形形色色物品发出的声音;作者直接发出的声音和隐含的叙事者的声音。它们召唤记忆,使人回顾生命,感悟生命的真善美,同时引导着情节的发展;它们暴露事实的真相,揭露现实的残忍,以死的永生引人深思,同时表露作者的隐含心声。  余华在其《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一书中向读者透露了音乐对其写作的影响,其在开篇写道:“(对音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