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元杂剧中的雷同现象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ergbeg4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雷同,是元杂剧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或情节内容的套用,一个固定的情节模式,在多种剧目中反复使用,这在才子佳人剧、士妓恋爱剧、发迹变泰剧、公案剧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或人物角色的套用,不同剧中,有着相似的职业、性格、身份、境况的人物反复出现,甚至有些剧中的人物名字都是一样的;或人物语言的套用,同类角色出场时表示身份的上场诗往往十分雷同。雷同现象在元杂剧中大量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这与元杂剧存在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与元杂剧对前代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因袭,与俗文学对元杂剧的特殊要求,与剧作家的心态、元杂剧的结构特征、戏剧的舞台表演艺术、戏剧的商业化演出目的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杂剧的雷同化创作是利弊并存的,既有利于元杂剧生产和传播的一面,又有不利于剧作家创新的一面。
  【关键词】:元杂剧;雷同;现象;原因;评价
  “元杂剧创作尤其到了后期,人云亦云、陈陈相因的雷同化倾向十分突出。以说,多因袭而乏独创,是促使元剧艺术趋于衰微的重要原因。”不少作家从艺术创作的一般原理的角度来说明元杂剧雷同化创作的弊端,认为雷同化的创作方式束缚了作者的创造力,使艺术本身趋于僵化,从而导致元杂剧的衰微。
  那么元杂剧的雷同化现象对元杂剧的衰微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呢?我认为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元代初期和中期,已经有了很多雷同化的作品。比如才子佳人爱情剧《西厢记》、《梅香》等;比如发迹变态剧《破窑记》、《王粲登楼》等;比如士妓爱情剧中《青衫泪》、《玉壶春》等。如果雷同化的创作方式不受待见,元杂剧一开始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而在元末期和元末明初杂剧中也并未出现更为严重的雷同化现象。所以说元杂剧创作尤其到了后期,雷同化现象十分突出,只不过是想当然的猜想而已。
  艺术多因袭而乏创作会导致一种艺术形式的衰微吗?对于戏曲这样独特的艺术,雷同并不是致命伤。元杂剧并非是一种以故事性取胜的艺术,而是一种以抒情性为本质的艺术,情节的雷同并不能导致元杂剧的毁灭性命运。从戏曲的生产传播规律来看,把雷同化看做是元杂剧衰微的重要原因,理由是不充分的。
  其实,元杂剧体制上的缺陷才是导致他日益衰落的重要原因。一本四折,篇幅短小,限制了作家的发挥。而一人主唱的形式,固然可以使主角尽情发挥,能够较透彻地揭示人物内心的世界,但其他角色只能作为陪衬,必然限制了舞台表现力,不利于充分展示生活的矛盾。最终,被更为鲜活的南戏取而代之。
   虽然说,元杂剧的雷同化倾向与元杂剧的衰亡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雷同化创作对于元杂剧的生产和传播只有好处、没有弊端,雷同化创作是利弊共存的。
  (一)元杂剧雷同化创作的积极影响
  1.顺应了受众的心理
  故事情节的模式化创作,顺应了受众的心理,可以得到受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中国古代普通百姓都有着这样的人生梦想:仕途美满、婚姻幸福、光宗耀祖、长生不老、遇难呈祥、团团圆圆……剧作家以受众的这一心理为契机,编撰了大量以受众人生梦想为线索的故事。受众看到自己的人生梦想一个一个的实现,必然会对元杂剧有着热衷的心理,极力追捧。可以说,故事情节的模式化创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元杂剧的发展。
  2.保证了演出的效益
  情节模式化创作,人物类型化创作,可以保证演出效益。元杂剧是要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的,舞台传播是元杂剧更为重要的传播方式。元雜剧模式化情节代表着一种典型的审美取向,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采用这一典型的审美取向,进行模式化创作,更能取得预期的舞台效果,赢得观众的赞赏,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
  3.加快了剧本的创作速度
  雷同化的创作可以加快剧本创作速度,使剧作家和戏班适应瞬息万变的演出市场。情节的模式化、人物的类型化,同一种人物类型语言的雷同化,可以大大缩短剧本创作的周期,在供不应求的市民文化中,戏班只有在较短的时间创造出大量的元杂剧,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时抓住观众。
  4.延续了元杂剧的生命
  雷同化的创作延续了元杂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命。元杂剧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形式限制了作家的发挥和舞台的表现力。而相似的情节,可以减少很多前铺后垫的陈述,相似的人物、相似的语言可以减少对人物性格、人物特征的描写,而又不会出现观众看不懂的情况。雷同化的创作使元杂剧剧情在有限的篇幅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示,不至于被观众所舍弃。
  戏曲是一种直观艺术,直接诉诸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戏曲又是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艺术形象是沟通观众和剧情的直接媒介,因此,艺术形象是否能尽快赢得观众的感知和认同,是能否产生良好审美效应的关键。类型化人物则长于运用最经济的手段揭示出人物最富于特征性的内在素质及其外部的形象表现,开门见山,深人浅出。类型化人物这种形象外观的鲜明性,更易于调动观众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从而成为帮助观众认识人物性格本质的一种更富有直观性的形式。由此可见,类型化的人物对元杂剧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元杂剧雷同化创作的消极影响
  1.束缚了文人的创作力
  元杂剧的雷同化创造束缚了文人独立创作的能力。模仿相同的情节模式创造出来的元杂剧,不仅不会遭到观众的反感,反而备受追捧。长此已久,文人便丧失了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对需要注入新鲜源泉的文坛实属一大损失。
  2.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化
  元杂剧雷同化创作容易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在某种形象、某种情感不断出现的时候,这种形象和情感就会退化、减色,质变成一种固定的形象程式,固定情感程式,形象的、情感的就会变成公式的、概念的,这样,审美者就会产生厌恶感,这种感觉可以完全消化掉潜在的、可能唤起的美感。”[22]剧作家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应,陷入“安逸的俗套”不能自拔,相似模式的元杂剧出现的太多,观众难免会出现审美疲劳,对元杂剧追捧的热度就会下降。剧作家可以根据社会面貌创造出新的情节模式,再围绕其进行创作,以此可以为杂剧注入新的活力。
  3.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良影响
  元杂剧的雷同现象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后世作品承继了元杂剧的因袭传统,元杂剧中的题材、情节模式等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的模仿对象。对元杂剧的因袭模仿,也造成了明清文学作品中人物情节的雷同和类型化。对元杂剧中爱情剧中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的模仿,大多是饱学书生得配多情佳人,收场无非是富贵团圆。历史演义小说中人物类型化倾向也比较明显,如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诸葛亮、吴用、徐茂公等;英勇粗犷的张飞、李逵、孟良、程咬金等。
  总之,元杂剧作为中国戏剧的一部分,它的雷同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戏剧艺术的特殊要求。本文从故事情节的雷同、人物形象的雷同和人物语言的雷同三个方面来阐述元杂剧中的雷同现象,从元杂剧存在的社会背景、取材来源、俗文学特征、戏剧元素、戏剧结构、戏剧目的方面挖掘元杂剧雷同现象产生的原因,从雷同化创作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对元杂剧雷同现象进行评价和认识。基于本人的学术水平,也许对雷同现象的阐述不够系统,对雷同原因的挖掘不够深入,对雷同现象的评价不够全面,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吸引更多研究者的参与,以获得关于元杂剧雷同现象研究的不同观点,从而更好得解读元杂剧。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9
  [2]许金榜.元杂剧概论[M].齐鲁书社, 1986:175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学交流已变得日益频繁,因此梳理经典文学作品在各国的传播就成为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本文将对夏目漱石自传体长篇小说《路边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做简明的梳理,以此来研究这部作品在过去的几十年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同时研究读者对其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路边草》;夏目漱石;中国;传播  《路边草》(又译《道草》)写于大正四年(1915),六月三日至九月十四日在《东京
期刊
【摘要】:本书是一部隐喻式的著作,作者用洁净以及肮脏这一对对立面的概念来指称社会世界的分类,这种分类法类似于法国著名人类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的思想,而作者本人实际上正是深受涂尔干等人的影响。无论社会还是精神领域,都是有着秩序与混乱之分,秩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混乱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适当的混乱正是代表着新生的力量,但是当二者所处的环境与情景不同时,或许会诞生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洁净;危险;秩序
期刊
【摘要】:《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代表作,历来受到普遍的推崇。该作品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表现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这种特色使全剧形成“花间美人”艺术风格。全剧虽然文辞华美,文采璀璨
期刊
【摘要】:留守儿童小说所展现出的留守儿童的世界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生命特性与精神内在,以及留守儿童苦难的生活所营造的浓郁的忧伤情调。但是作品在最后都表达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美好希望,这正是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追求中“善”的体现。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命特性;精神内在;忧伤情调  说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广义来说不外乎是纯真、欢愉、稚拙,但是“儿童文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艺术版图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在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是黑色幽默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讽刺、诙谐的黑色幽默语言风格闻名于世,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选其若干代表作品为对象,对其作品中体现的黑色幽默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克·吐温;黑色幽默;作品;赏析  一、引言  作为美国现代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
期刊
【摘要】:英国小说家毛姆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和影响的作家,一生游历甚广,其创作以浓郁的异国情调著称。毛姆热爱中国文化,并曾两次游历中国,创作了一些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本文将结合对毛姆小说《面纱》文本的解读作品中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的塑造,分析《面纱》对中国形象的美化与丑化。  【关键词】:毛姆;《面纱》;中国形象   《面纱》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对英国夫妇,但是故事中却呈现了百态的中国形象。毛姆受到当
期刊
【摘要】:桂林文化城的建设、发展以及取得的光辉成绩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及努力的结果。而王鲁彦身为文化界的一员,在桂期间其认真讲学、兴办刊物、主持协会、积极宣传、努力创作等事迹,影响和鼓舞了一大批文人、青年进步者、普通大众为抗战胜利奋勇战斗,其个人文学活动也为桂林文化城文学创作的繁荣贡献了一份力量。本文试图联系王鲁彦在桂期间重要活动,认真分析探讨其在桂文学作品,以求整体上对王鲁彦在桂林文化城时期个
期刊
【摘要】:李奥尼的作品,既是孩子的,更是成人的;既是每个人的,更是所有人的。在享受一场场视觉和色彩盛宴的同时,初蒙者会感受一点点精妙的哲思;阅历丰富者,则会产不同的个中滋味。这个50岁才开始绘本创作却四度获得凯迪克奖的作家,用他清新质朴的笔触为我们展现出他对世界的思考和人性的赞颂。  【关键词】:人文主义;爱与理解;清新质朴  1.人物简介  李欧·李奥尼,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1910 年5月
期刊
【摘要】: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时代故事的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我的安东妮亚》是她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小说着力刻画了外来移民的拓荒精神及冒险精神。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有的收获了成功如安东妮亚,有的选择了以死亡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如雪默尔达。现将从怀旧情绪的视角出发,分析在怀旧情绪的影响下,安东妮亚与雪默尔达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以及在此基
期刊
【摘要】: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摸彩》在现代短篇小说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篇小说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巨大震撼,本文运用理论知识,探究小说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结局的强烈反差;二是叙事视角的选择;三是创作动机与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关键词】:《摸彩》;震撼力;分析  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摸彩》自1948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现代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