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彩》包含巨大震撼力原因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o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摸彩》在现代短篇小说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篇小说给读者带来心理上的巨大震撼,本文运用理论知识,探究小说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结局的强烈反差;二是叙事视角的选择;三是创作动机与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关键词】:《摸彩》;震撼力;分析
  美国女作家雪莉·杰克逊的《摸彩》自1948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现代短篇小说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围绕“摸彩”展开,叙述了这样的故事:在一个晴朗明媚的盛夏早晨,小村庄里的村民都聚集到广场,参加一年一度的“摸彩”活动,摸彩已经连续进行了77年,甚至更久,摸彩分为两轮,第一轮是每个家庭的户主代表这家去抽签,谁抽到做了记号的纸片就表示这家人中彩了,中彩的家庭在家庭成员内部进行第二轮抽签,选出中彩的那个人。正当读者满心欢喜,猜测着谁会中彩,会得到什么奖品的时候,中彩的赫群森太太却大呼“太不公平”,令人摸不着头脑。读到最后,读者才发现,中彩其实是个灾难: 抽到了做了记号的纸片就要被村民们用石头砸死。赫群森因中彩,被活活砸死。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作者对人性的麻木冷酷做了赤裸裸的揭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为结局所深深震撼。我们在阅读这篇小说时,也对小说的结局感到震惊,决定运用理论知识对小说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的原因做一些分析。
  一、读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结局的强烈反差
  读者的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字阅读经验会构成思维的定向。小说一开篇所营造的氛围了一种对田园般静谧祥和的氛围,同时也让读者期待在这样的氛围中故事能有一个很美满的结局。
  小说开篇充满了着十分诗意的描写,六月的一天,村子里“各种花儿开得正艳,草地绿油油的”;[1]此外,文章还告诉读者活动完成后村民们能够准时回家吃上午饭,让读者觉得摸彩是平淡无奇的,似乎是十分平常的一件事。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小说展示的仍然是平淡安详的生活画卷。孩子们刚刚开始自由的暑假, 凑在一起谈老师、谈学习、奔跑追逐、捡拾石子, 显得活泼可爱。下文女孩子的出现更是让故事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些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景象的描写,令读者对于该短篇小说可能将有一个圆满结局充满期待。
  然而随着阅读的逐渐推进,读者陡然发现故事的结局并非如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小说在结尾处急转直下,读者突然发现这个活动是通过摸彩选出一个人, 然后由村民投乱石将中彩者活生生砸死,人们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前文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突然变成了杀人的刽子手,他们捡石子是为了杀人,村民间看似融洽的关系也变得可笑至极。作者将活动的真实目的一直隐没到最后,而此前几乎没有做什么铺垫,作者冷眼旁观,始终以平静的笔调描述摸彩的全过程,前文安静祥和氛围与结尾的杀人悲剧形成了强烈反差。
  读者的阅读期待遇挫,于是产生震惊之情,因为一直沉醉于作者营造的美好景象,在结尾处突然发现自己对小说的期待与作者写的大相径庭。在关于《摸彩》的一篇文章中,詹姆斯·希尔顿指出:雪莉·杰克逊总是欺骗性地带着她的读者到达一个她精心设计好的点,然后对其施以恐吓。[2]作者刚开始似乎是在创作一篇有趣、阳光的故事,但到最后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故事,这种反差使小说自然而然包含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叙事视角的选择与空白的艺术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故事中的叙事人以“我们”第一人称复数的形式直接介入事件的发展之中,对摸彩的全过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述。由于叙事者置身事件其间,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感,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整个事件的发展与进程自然可对读者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同时,叙事者又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事外,不注入个人感情,以平铺直叙的手法,冷峻地讲述这摸彩这一血淋淋的故事,使其所作的评论或讲述具有一种客观性,产生更大的说服力。故事中的“我”只将自己观察到的事件和故事中村民的异常举动,如孩子们收集石块,做出客观描述,而不去对其中令人困惑的原因作出探究和解释。再比如,作者简单描述了村民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所表现出来的踌躇、焦虑和内心的恐惧,却没有探究产生这些情感的原因。这样的叙事有利于制造悬念,通过对生活中看似天真无邪事件的细致描写,在平凡中制造恐惧,以出乎读者意料的结局揭示人性。
  结尾处的空白是值得关注的一点。文学话语中存在着空白、断裂和潜隐。文中的叙事者我在人们抛石的瞬间收笔, 在高潮中将故事结束,既避开了血淋淋的杀戮现场, 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阐述了造型艺术为何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顷刻瞬间。艺术的持久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人长期反复回味玩索, 艺术家想要达到自己预期的让人难以忘怀的效果, 那么预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则是最好的选择。文学艺术同样追求这一美学价值观, 到了顶点就到了尽头, 到了止境, “ 眼睛就不能朝更远的地方去看, 想象就被捆住了翅膀”。[3] 赫群森太太被村民砸死的结局是读者完全可以预料到的,作者在她被砸死的恐怖场面到来之前结束这篇小说,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死亡的场景,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与震撼性。
  三、创作动机与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作家在写作品时,有自己的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创作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让读者感到震惊本就是雪莉·杰克逊创作的一个动机,《摸彩》一文对人性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做了深刻揭示,展现了当时人与社会的全面异化。
  赫群森一家的悲剧是人与社会异化的缩影。当赫群森抽到那张代表着死亡的 “彩票”,赫群森太太大喊“这不公平”,试图重新抽取。但是丈夫赫群森却运用自己的权威命令妻子“闭嘴”。在随后的家庭内部抽签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张,母子之情变得畸形,为了扩大基数,降低自己和自家中彩的几率,赫群森太太在明知道已出嫁的女儿随夫家摸彩的情况下,仍要求把已经出嫁的两个女儿唐和伊娃算进抽签的人数。作为一个母亲,当面临厄运的时候首先想到用自己的孩子来抵挡风险,显出了她极端的自私和残忍。而她的孩子们在厄运当头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的安危。南西和小比尔同时打开纸片,明知自己没抽到便是意味着将死亡就留给父母,她们打开彩票的的反应是“两个人转身对着人群,把他们的小纸片举过头顶,两人满面笑容,并且笑出了声”。[4]此外,夫妻之情在这种生死关头也荡然无存,赫群森太太不幸“中彩”,身为丈夫的赫群森先生不但没有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妻子,反而残酷地从她手里夺过纸片向人群展示自己的妻子中彩了。当赫群森太太被选为今年的祭祀品后,村长夏莫斯宣布“让我们快点干完”,在他眼中杀人就如干活一样简单,暴露出他的冷血无情;最后赫群森太太的好友克罗莱太太还挑了一块要两手才能拿动的石头,催促邓巴太太赶快去砸赫群森太太,格雷乌斯太太则冲在最前面,邻里之间的友谊在这里变成了残忍的屠杀。雪莉·杰克逊将日常生活中的脉脉温情生生地撕裂,挖掘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恶的根源, 对自私凉薄、变态扭曲的人性进行刻画,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的读者不得不承认这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无疑会感到极大震撼。
  参考文献:
  [1] 雪莉·杰克逊《摸彩》.孙仲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01.
  [2] James Hilton. NewYork Herald Tribune. May 1st, 1949: 4.
  [3] 萊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6.
  [4] 雪莉·杰克逊《摸彩》.孙仲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01.
其他文献
【摘要】:“故乡”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寄托相思和思念的地方。它是游子的港湾。可是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之父”弗兰茨·卡夫卡来说,故乡是追寻,是他惺惺念念之地,是他可望而不可及之所。  【关键词】:卡夫卡;追寻;故乡  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生不逢时”的他和这座城市一样,深受着二战的影响。布拉格坐落于欧洲和斯拉夫的交汇点,在这里,你能找到各个国家和时代的影子,德国的,法国的、罗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文学交流已变得日益频繁,因此梳理经典文学作品在各国的传播就成为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本文将对夏目漱石自传体长篇小说《路边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做简明的梳理,以此来研究这部作品在过去的几十年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同时研究读者对其的接受情况。  【关键词】:《路边草》;夏目漱石;中国;传播  《路边草》(又译《道草》)写于大正四年(1915),六月三日至九月十四日在《东京
期刊
【摘要】:本书是一部隐喻式的著作,作者用洁净以及肮脏这一对对立面的概念来指称社会世界的分类,这种分类法类似于法国著名人类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的思想,而作者本人实际上正是深受涂尔干等人的影响。无论社会还是精神领域,都是有着秩序与混乱之分,秩序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混乱也并不是一无是处,适当的混乱正是代表着新生的力量,但是当二者所处的环境与情景不同时,或许会诞生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洁净;危险;秩序
期刊
【摘要】:《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代表作,历来受到普遍的推崇。该作品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表现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作者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这种特色使全剧形成“花间美人”艺术风格。全剧虽然文辞华美,文采璀璨
期刊
【摘要】:留守儿童小说所展现出的留守儿童的世界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生命特性与精神内在,以及留守儿童苦难的生活所营造的浓郁的忧伤情调。但是作品在最后都表达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怀和美好希望,这正是文学艺术审美价值追求中“善”的体现。  【关键词】:留守儿童;生命特性;精神内在;忧伤情调  说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广义来说不外乎是纯真、欢愉、稚拙,但是“儿童文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艺术版图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文学流派,黑色幽默在西方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知名作家马克·吐温是黑色幽默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讽刺、诙谐的黑色幽默语言风格闻名于世,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选其若干代表作品为对象,对其作品中体现的黑色幽默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克·吐温;黑色幽默;作品;赏析  一、引言  作为美国现代文学流派,黑色幽默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19
期刊
【摘要】:英国小说家毛姆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和影响的作家,一生游历甚广,其创作以浓郁的异国情调著称。毛姆热爱中国文化,并曾两次游历中国,创作了一些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本文将结合对毛姆小说《面纱》文本的解读作品中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的塑造,分析《面纱》对中国形象的美化与丑化。  【关键词】:毛姆;《面纱》;中国形象   《面纱》中的主人公虽然是一对英国夫妇,但是故事中却呈现了百态的中国形象。毛姆受到当
期刊
【摘要】:桂林文化城的建设、发展以及取得的光辉成绩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及努力的结果。而王鲁彦身为文化界的一员,在桂期间其认真讲学、兴办刊物、主持协会、积极宣传、努力创作等事迹,影响和鼓舞了一大批文人、青年进步者、普通大众为抗战胜利奋勇战斗,其个人文学活动也为桂林文化城文学创作的繁荣贡献了一份力量。本文试图联系王鲁彦在桂期间重要活动,认真分析探讨其在桂文学作品,以求整体上对王鲁彦在桂林文化城时期个
期刊
【摘要】:李奥尼的作品,既是孩子的,更是成人的;既是每个人的,更是所有人的。在享受一场场视觉和色彩盛宴的同时,初蒙者会感受一点点精妙的哲思;阅历丰富者,则会产不同的个中滋味。这个50岁才开始绘本创作却四度获得凯迪克奖的作家,用他清新质朴的笔触为我们展现出他对世界的思考和人性的赞颂。  【关键词】:人文主义;爱与理解;清新质朴  1.人物简介  李欧·李奥尼,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1910 年5月
期刊
【摘要】: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描写美国中西部拓荒时代故事的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我的安东妮亚》是她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小说着力刻画了外来移民的拓荒精神及冒险精神。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有的收获了成功如安东妮亚,有的选择了以死亡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如雪默尔达。现将从怀旧情绪的视角出发,分析在怀旧情绪的影响下,安东妮亚与雪默尔达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以及在此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