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本集生活性、哲理性与教育性于一身,以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教育空间,在智障儿童的认知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情绪调节等能力的培养方面价值非凡。
【关键词】绘本 阅读 智障儿童 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05-01
绘本,又称图画书(Picture Book),是一种图文配合、尤其强调用图画来讲故事的书。图画有独立的绘者,突出的个人风格,画面即情即景,可单幅成画。绘本是以简炼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被国际公认为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迟滞,智能大多处于普通幼儿阶段,思维以直观形象性为主,刻板弥散,语言发展迟缓,词汇量少,生活经验贫乏。而绘本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形象,文字精练简洁,生活气息浓厚,内容与智障儿童的理解力和生活经验相适应,适合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智障儿童阅读一个轻松的起点。“图画书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是其他儿童文学品种不能代替的。”[1]赏心悦目的绘本以润物无声的魅力和巨大的教育空间,为全方位地提高智障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新视角。
一、提升认知能力,发展智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认知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智障儿童感知慢,且范围窄;注意时间短,易分散,范围狭窄,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事物感兴趣,以无意注意为主;记忆速度慢,容量小,保持难,再现难;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缺乏灵活性和目的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差。绘本虽说图画直观,文字简洁,但其表现的主题却很丰富,集生活性、哲理性和教育性于一身。可谓是小绘本,大世界。优秀的绘本贴近儿童的世界,均具有相当强的感染力,经常将一些生活问题,诸如爱与接纳、心理与安全、生命与科学等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表现出来。因此,绘本很好得契合了智障儿童的认知缺陷。如绘本《风到哪里去了》以抒情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插图完成了一次对万物此消彼长的礼赞。故事从一个小男孩睡觉前的一个疑问开始:“为什么白天会不见呢?”“明晃晃的太阳照了一整天,现在,天渐渐晚了。”小男孩对白天的消失感到奇怪,妈妈耐心地向他解释:“白天没有不见,它只是到别的地方去了。没有什么东西会永远消失的。”继而他又问:“风停了以后,到哪里去了呢?”“到另一个地方去了,让那儿的树跳舞去了。”然后,妈妈循序渐进地告诉了小男孩生命轮回的道理。雨回到了云里,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为新的波浪;白天与黑夜循环往复,夜晚给小男孩带来了月亮,星星,伴他入梦。该绘本通过母子的一问一答,使智障儿童从阅读中锻炼了想象力,感知到了自然的更替,重新认识了身边的事物,启智效果明显。可以说,绘本带给智障儿童的不仅是别样的童趣,更是新知与道理;绘本给予智障儿童的不仅是一种阅读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绘本赋予智障儿童的不仅是认知缺陷的补偿,更是智力的发展。
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2]它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对智障儿童的基本要求。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有助于提升智障儿童的存在感、自信心、责任感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智障儿童形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有助于智障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顺应社会。然而,现在大部分的智障学生自理能力低下除其自身智力缺陷的客观原因之外,学习资源不当也是造成他们直接参与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绘本因其很强的教育性、可读性、情趣性填补了智障儿童关于生活自理能力阅读材料不足的空白。日本画家佐佐木洋子汇编的噼里啪啦系列丛书:《我要拉巴巴》、《我去刷牙》、《我要洗澡》、《你好》、《草莓点心》、《车来了》、《我喜欢游泳》无疑是极佳的例证。它分别描绘了孩子在上厕所、刷牙、洗澡、游玩、乘车等各种时候遇到的问题,能以风趣的方式教会智障儿童生活常识:会上厕所、注重个人卫生、懂得打招呼、明白乘车礼仪和安全规则等等。书中的图画不仅夸张诱人,而且一些局部折叠方式的采用使智障儿童在书页中可以不时翻开一些折叠面,看到图画内部的事物,这个过程也不失时宜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这是很符合智障儿童的的阅读心理的。如《我去刷牙》生动地描述了刷牙的步骤及其原则:“吃完饭要刷牙。拿着牙刷和杯子,刷牙去喽!开始刷牙了。上面的牙,刷刷。下面的牙,刷刷。右边的牙,刷刷。左边的牙,刷刷。再含一口水。咕噜!咕噜!‘唔——噗!’好了,刷完牙了。晚上也要刷牙哦!”智障儿童通过该阅读,在家长和老师的辅导下,自己乐此不疲地揣摩练习刷牙,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3]智障儿童情绪、情感发生晚、分化迟缓,发展落后,体验肤浅,表现单调极端,对他人的复杂表情认知困难,很难做到察言观色。此外,他们的情绪、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协调性”,且缺乏诸如责任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智障儿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能力差,导致他们人际关系淡漠,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绘本以温馨欢乐的画面,简明扼要的文字走进了智障儿童的学习生活,悦纳他们的变化无常,抚平他们的焦虑不安,为他们与我们之间搭建起了爱的桥梁。以绘本《菲菲生气了》为例:当菲菲玩得正高兴时,姐姐抢走了她在玩的大猩猩,妈妈还帮着姐姐说话,菲菲非常、非常得生气,她甩上家门跑出去,在树林里哭了一会儿,心情稍稍平静下来。后来她爬上了一棵大树,微风、海浪和广阔的视野使她受伤的心灵得到慰藉。她又穿过树林,还听到各种动物的声音,最后心情愉快地回到了家里。故事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菲菲的情绪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能引起特殊儿童的情感共鸣,形成良好的暗示。智障儿童在阅读中理解菲菲情绪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合理对待自己的情绪,设法摆脱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重新让自己快乐起来。菲菲告诉智障小朋友们情绪化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愤怒也是会消失的,但是我们要学着了解它,处理它,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卫平.全国儿童图画书创作研讨会[EB/OL].[2005-06-10].http://jsfxw.com/user/index.asp? id=5074.
[2]许阳杨.浅析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3).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
【关键词】绘本 阅读 智障儿童 能力
【中图分类号】G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05-01
绘本,又称图画书(Picture Book),是一种图文配合、尤其强调用图画来讲故事的书。图画有独立的绘者,突出的个人风格,画面即情即景,可单幅成画。绘本是以简炼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被国际公认为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智障儿童的智力发展迟滞,智能大多处于普通幼儿阶段,思维以直观形象性为主,刻板弥散,语言发展迟缓,词汇量少,生活经验贫乏。而绘本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形象,文字精练简洁,生活气息浓厚,内容与智障儿童的理解力和生活经验相适应,适合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智障儿童阅读一个轻松的起点。“图画书所蕴含的智慧和力量是其他儿童文学品种不能代替的。”[1]赏心悦目的绘本以润物无声的魅力和巨大的教育空间,为全方位地提高智障儿童各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新视角。
一、提升认知能力,发展智力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认知能力是指学生通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能力。智障儿童感知慢,且范围窄;注意时间短,易分散,范围狭窄,对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事物感兴趣,以无意注意为主;记忆速度慢,容量小,保持难,再现难;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缺乏灵活性和目的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差。绘本虽说图画直观,文字简洁,但其表现的主题却很丰富,集生活性、哲理性和教育性于一身。可谓是小绘本,大世界。优秀的绘本贴近儿童的世界,均具有相当强的感染力,经常将一些生活问题,诸如爱与接纳、心理与安全、生命与科学等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表现出来。因此,绘本很好得契合了智障儿童的认知缺陷。如绘本《风到哪里去了》以抒情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插图完成了一次对万物此消彼长的礼赞。故事从一个小男孩睡觉前的一个疑问开始:“为什么白天会不见呢?”“明晃晃的太阳照了一整天,现在,天渐渐晚了。”小男孩对白天的消失感到奇怪,妈妈耐心地向他解释:“白天没有不见,它只是到别的地方去了。没有什么东西会永远消失的。”继而他又问:“风停了以后,到哪里去了呢?”“到另一个地方去了,让那儿的树跳舞去了。”然后,妈妈循序渐进地告诉了小男孩生命轮回的道理。雨回到了云里,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为新的波浪;白天与黑夜循环往复,夜晚给小男孩带来了月亮,星星,伴他入梦。该绘本通过母子的一问一答,使智障儿童从阅读中锻炼了想象力,感知到了自然的更替,重新认识了身边的事物,启智效果明显。可以说,绘本带给智障儿童的不仅是别样的童趣,更是新知与道理;绘本给予智障儿童的不仅是一种阅读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绘本赋予智障儿童的不仅是认知缺陷的补偿,更是智力的发展。
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2]它是一个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自理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对智障儿童的基本要求。生活自理能力的获得,有助于提升智障儿童的存在感、自信心、责任感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智障儿童形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有助于智障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顺应社会。然而,现在大部分的智障学生自理能力低下除其自身智力缺陷的客观原因之外,学习资源不当也是造成他们直接参与生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绘本因其很强的教育性、可读性、情趣性填补了智障儿童关于生活自理能力阅读材料不足的空白。日本画家佐佐木洋子汇编的噼里啪啦系列丛书:《我要拉巴巴》、《我去刷牙》、《我要洗澡》、《你好》、《草莓点心》、《车来了》、《我喜欢游泳》无疑是极佳的例证。它分别描绘了孩子在上厕所、刷牙、洗澡、游玩、乘车等各种时候遇到的问题,能以风趣的方式教会智障儿童生活常识:会上厕所、注重个人卫生、懂得打招呼、明白乘车礼仪和安全规则等等。书中的图画不仅夸张诱人,而且一些局部折叠方式的采用使智障儿童在书页中可以不时翻开一些折叠面,看到图画内部的事物,这个过程也不失时宜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这是很符合智障儿童的的阅读心理的。如《我去刷牙》生动地描述了刷牙的步骤及其原则:“吃完饭要刷牙。拿着牙刷和杯子,刷牙去喽!开始刷牙了。上面的牙,刷刷。下面的牙,刷刷。右边的牙,刷刷。左边的牙,刷刷。再含一口水。咕噜!咕噜!‘唔——噗!’好了,刷完牙了。晚上也要刷牙哦!”智障儿童通过该阅读,在家长和老师的辅导下,自己乐此不疲地揣摩练习刷牙,很容易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3]智障儿童情绪、情感发生晚、分化迟缓,发展落后,体验肤浅,表现单调极端,对他人的复杂表情认知困难,很难做到察言观色。此外,他们的情绪、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协调性”,且缺乏诸如责任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智障儿童控制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能力差,导致他们人际关系淡漠,不能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绘本以温馨欢乐的画面,简明扼要的文字走进了智障儿童的学习生活,悦纳他们的变化无常,抚平他们的焦虑不安,为他们与我们之间搭建起了爱的桥梁。以绘本《菲菲生气了》为例:当菲菲玩得正高兴时,姐姐抢走了她在玩的大猩猩,妈妈还帮着姐姐说话,菲菲非常、非常得生气,她甩上家门跑出去,在树林里哭了一会儿,心情稍稍平静下来。后来她爬上了一棵大树,微风、海浪和广阔的视野使她受伤的心灵得到慰藉。她又穿过树林,还听到各种动物的声音,最后心情愉快地回到了家里。故事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菲菲的情绪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能引起特殊儿童的情感共鸣,形成良好的暗示。智障儿童在阅读中理解菲菲情绪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使他们能正确认识、合理对待自己的情绪,设法摆脱愤怒、悲伤等不良情绪,重新让自己快乐起来。菲菲告诉智障小朋友们情绪化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愤怒也是会消失的,但是我们要学着了解它,处理它,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方卫平.全国儿童图画书创作研讨会[EB/OL].[2005-06-10].http://jsfxw.com/user/index.asp? id=5074.
[2]许阳杨.浅析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3).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