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yb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审美评价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儒家孔子的有关言论及其影响,和道家相关体验对后世审美的艺术精神的影响,到汉代的缘情说,以及汉代以降对辞采、风骨和气象等方面的强调,都体现了具体的审美尺度。这种审美尺度主要包括情、貌、言三个方面。其中对“情”的要求是以抒情性为主的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对诗、词、曲的批评中,而且贯穿在对散文、戏曲和小说的评价中。而所谓“貌”,则体现在对作品的体裁和风格方面独特风貌的要求。对于作品的语言,中国古代文论家们则对其音色之美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审美尺度的变化还反映了人们审美趣味的变迁,体现了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审美尺度还是文学史分期的基本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提出了一个“锦绣”审美模子的理论。本文就是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个案研究,论述了“美”与“锦”的审美关系、刘勰对于“锦绣”审美模子的具体运用、从“丝织锦绣话语”到“文论术语”的演化过程和规律等问题。刘勰继承前人的思想资源,创造性地运用“锦绣”审美模子论文。在《文心雕龙》中,充斥着大量的“丝织锦绣话语”和“文论术语”,成为刘勰文论的风格个性。在《文心雕龙》研究领域,这是一个新的开拓。
2008年3月22日至2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1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分别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30余所高等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8年3月15日至16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召开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等各地学术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60余人齐聚羊城,围绕“社会主义文学的性质、形态与历史演变”、“社会主义文化视野中的文学理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4月18日-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河南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文学研究”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召开。来自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80余名学者(古代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对30年中国文学研究的历程、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不足、未来发展趋向等问题进行了多学科之间的对话和深入的研讨。
期刊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是以民族美学与文论资源的整理发掘为重点与特色的校级学术研究机构。中心由中华美学会会长汝信先生、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钱中文先生担任名誉主任,金雅教授担任主任,聂振斌研究员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文化转向是20世纪中叶后西方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基本走向与发展趋势,它融合了丰富的知识形态与思想资源。本文着重分析文化转向视域下西方文论与批评在知识形态建构方面的规律与变化,探讨西方文论知识图景的变化带给我国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有益借鉴与启示,以促使我们更加自觉地省察与审视当代文论发展所内隐的诸多问题。
古代的秀句和句图主要是诗句集锦,所集多以一联为单位,一般不着评点。唐代多称“秀句”,宋以后多称“句图”,但只是句集而已,并无图形或谱系之意。唐秀句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文场句范,其书在宋代已经失传,现存史志书录中仅见数种目录。宋以后句图主要是为彰显名人佳句而作,因而以“别集”为多,且有自选者。目前见诸目录记载的句图不到二十种,而实有诗句者不足十种。秀句和句图皆为选体,先秦之“语录”、历代之选集、类书、各种诗学批评乃至《诗经》学著作,以及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名士、名句传统,对其皆有影响。秀句和句图又是重要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