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属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也就必然會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个性。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有不良的个性品质,也有积极的个性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个性培养中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个性品质的作用,激发积极个性品质的发挥。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缺乏理想,失去信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一些学生,爱慕虚荣干活拈轻怕重,部分学生上网恋爱,“一网深情”,所有这些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主要表现为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了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
3、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包括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
4、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主要是灌输式教育,忽视教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出现青少年低参与、不参与、抵制参与的现象。
5、道德教育的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现象。青少年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的道德能力面临多种挑战,“知”和“行”脱节。
人的全面发展,决非一朝一夕的过程,它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相关服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环境保证、方法保证和责任意识保证。
二、思想道德教育对个性培养的作用
1、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心理特征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绝非意志薄弱、情感脆弱、理智丧失、缺乏主见、盲目随从的个体,绝非“单面化”和“畸形化”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了解人,尊重并激发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能力并使之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让人们明白个性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个性是有道德的个性、道德是有个性的道德,任何离开个性说道德和离开道德谈个性都是不科学的;要让人们明白,我们所倡导的道德是为了促进人的个性充分正确发展的进取性道德,而每个人张扬个性、发挥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则是最大的道德。
2、营造环境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人们作“出头的椽子”、“出林的鸟”,还要为之营造出宽松、包容、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论多么与众不同,都要宽容;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不同的观点也要持虚怀若谷的态度,包容别人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对别人不能责全求备,不能要求尽善尽美,作到兼容并包,以形成宽松、包容、积极、健康的氛围,以促进个性发展。
3、提供方法
要培养千姿百态的性格,需要因材施教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材施教”,既承认个体先天素质的差异性,更承认后天教育效果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因材施教”,培养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立性、创造性。通过“因材施教”,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社会道德意识个性化”,即将作为间接、渐进、普遍性的原则转变为具体的、丰富的、个性化的信念、理想、守则,使之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建立在这种思想指导上的“因材施教”,其针对的“材”不仅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还包括他们的心理、生理、需要、动机、情感、欲望等人格特征;它所实施的“教”不再是直接灌输、强制执行,而是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将社会要求向个体需要转化,将认同的社会主体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体头脑中的品德观念,使社会道德作为规范成为个体的道德愿望,内化为个性心理品质保留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
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让受教育者正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坦然接受现实的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克服消极个性,培养积极个性。特别是在个性塑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受到种种限制,这就要增强主体的个人意志,培养其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
4、完善道德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石,是维系社会关系最基本的纽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法律的底线。这块广大的领域是法律不能完全覆盖的。正因为如此,道德教育即德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法治是依靠强制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德治则是依靠舆论的力量,以劝导和感化的形式,实行道德教化,从而唤起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道德建设要从岗位做起,即要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公务员、教师、科技人员、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的人员都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整个社会公德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5、提高品格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出卖自己人格的同时,也出卖了国格。道德与人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德是人格的基石。道德注重的是公众性,人格则侧重于个体性;道德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性,而人格则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内心世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多元的,独立人格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追求,独立特行的人格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独立人格要辩证地分析,不能一概否定。正直、清高、不被流言击倒、独立思考等往往是当代社会独立人格的基本构成要素。
6、升华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是不断奋进的动力。没有理想,人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失去正确的行为规范。没有理想的人生,胸无大志,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晨现实生活中,缺乏理想和信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碌碌无为,过一天日子撞一天钟;另一方面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道德沦丧,或者是不惜以身试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没有理想的人,连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都可以置于脑后。没有理想的人,精神的天空是一片废墟。因此,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或重塑理想和信念。
七、责任保证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让受教育者正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坦然接受现实的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克服消极个性,培养积极个性。特别是在个性塑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受到种种限制,这就要增强主体的个人意志,培养其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正视自己,还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个性培养不仅在于个体的完善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发展而培养,个体还要对社会负责,践行其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个体正确处理个人需要的多样性与社会现实的条件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随意性与社会生活的规范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享受与创造的关系,增强个体主动的接受教育和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分辨是非、自主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所谓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比较固定的本质属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也就必然會呈现出异彩纷呈的个性。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有不良的个性品质,也有积极的个性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个性培养中的作用就是最大限度地抑制消极个性品质的作用,激发积极个性品质的发挥。
一、思想道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缺乏理想,失去信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一些学生,爱慕虚荣干活拈轻怕重,部分学生上网恋爱,“一网深情”,所有这些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的实际,主要表现为道德标准高深的理论远离了青少年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青少年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了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
3、道德教育的过程脱离青少年的主体,包括传统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不是从青少年出发,而是把青少年作为被塑造的客体。
4、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主要是灌输式教育,忽视教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出现青少年低参与、不参与、抵制参与的现象。
5、道德教育的结果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现象。青少年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的道德能力面临多种挑战,“知”和“行”脱节。
人的全面发展,决非一朝一夕的过程,它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和相关服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环境保证、方法保证和责任意识保证。
二、思想道德教育对个性培养的作用
1、指导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具有鲜明个性心理特征的活生生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绝非意志薄弱、情感脆弱、理智丧失、缺乏主见、盲目随从的个体,绝非“单面化”和“畸形化”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了解人,尊重并激发人的主体性,培养人的能力并使之发挥出来从而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让人们明白个性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个性是有道德的个性、道德是有个性的道德,任何离开个性说道德和离开道德谈个性都是不科学的;要让人们明白,我们所倡导的道德是为了促进人的个性充分正确发展的进取性道德,而每个人张扬个性、发挥能力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则是最大的道德。
2、营造环境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鼓励人们作“出头的椽子”、“出林的鸟”,还要为之营造出宽松、包容、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对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不论多么与众不同,都要宽容;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不同的观点也要持虚怀若谷的态度,包容别人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对别人不能责全求备,不能要求尽善尽美,作到兼容并包,以形成宽松、包容、积极、健康的氛围,以促进个性发展。
3、提供方法
要培养千姿百态的性格,需要因材施教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材施教”,既承认个体先天素质的差异性,更承认后天教育效果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通过“因材施教”,培养的是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立性、创造性。通过“因材施教”,所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是“社会道德意识个性化”,即将作为间接、渐进、普遍性的原则转变为具体的、丰富的、个性化的信念、理想、守则,使之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柱,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建立在这种思想指导上的“因材施教”,其针对的“材”不仅包括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还包括他们的心理、生理、需要、动机、情感、欲望等人格特征;它所实施的“教”不再是直接灌输、强制执行,而是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不同个性特征进行不同的教育,将社会要求向个体需要转化,将认同的社会主体道德准则和规范转化为个体头脑中的品德观念,使社会道德作为规范成为个体的道德愿望,内化为个性心理品质保留于个体的心理结构之中。
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让受教育者正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坦然接受现实的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克服消极个性,培养积极个性。特别是在个性塑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受到种种限制,这就要增强主体的个人意志,培养其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
4、完善道德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基石,是维系社会关系最基本的纽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法律的底线。这块广大的领域是法律不能完全覆盖的。正因为如此,道德教育即德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法治是依靠强制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德治则是依靠舆论的力量,以劝导和感化的形式,实行道德教化,从而唤起人们内心的道德自觉。道德建设要从岗位做起,即要把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公务员、教师、科技人员、工人、农民等各行各业的人员都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整个社会公德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5、提高品格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出卖自己人格的同时,也出卖了国格。道德与人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德是人格的基石。道德注重的是公众性,人格则侧重于个体性;道德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理性,而人格则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内心世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是多元的,独立人格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追求,独立特行的人格已不再是个别现象。对独立人格要辩证地分析,不能一概否定。正直、清高、不被流言击倒、独立思考等往往是当代社会独立人格的基本构成要素。
6、升华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是不断奋进的动力。没有理想,人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失去正确的行为规范。没有理想的人生,胸无大志,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晨现实生活中,缺乏理想和信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碌碌无为,过一天日子撞一天钟;另一方面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道德沦丧,或者是不惜以身试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没有理想的人,连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都可以置于脑后。没有理想的人,精神的天空是一片废墟。因此,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树立或重塑理想和信念。
七、责任保证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让受教育者正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坦然接受现实的自我,根据自身的特点,克服消极个性,培养积极个性。特别是在个性塑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受到种种限制,这就要增强主体的个人意志,培养其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在个性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正视自己,还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个性培养不仅在于个体的完善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社会发展而培养,个体还要对社会负责,践行其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个体正确处理个人需要的多样性与社会现实的条件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随意性与社会生活的规范性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体活动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享受与创造的关系,增强个体主动的接受教育和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分辨是非、自主选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