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作教学高效的三条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Gho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教师把写作知识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上给学生大量讲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写作课成了写作知识讲解课;二、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习惯于展示名家名篇,通过大量的阅读片段示例来教授学生写作方法与技巧,写作课成了经典示范课。不可否认,这两种安排的初衷是好的,教师期望用写作知识和方法的引领,写作经典片段的示范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但事实上教学效果却并不突出甚至非常低效。实践表明,学生并不能通过一节课上写作知识和经典片段的即时学习,写作能力就有立竿见影的提高。正如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学生只有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才能在写作过程中真正锻炼写作能力,教师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高效。笔者以写作训练《抓住细节》为例,通过选择有趣的话题,安排层进的活动,渗透有效的方法,聚焦写作过程,逐层推进写作活动,在一节40分钟的作文课中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学会细节描写,把细节写得真实、典型、生动,写作能力提升显著。
   一、选择有趣的话题
   写作教学很容易枯燥,学生往往面对教师的写作要求无话可说,无文可写。这需要教师要善于把普通平常的生活当成写作的材料、写作的源头、写作的动力和写作的灵感,选择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开展写作训练。在《抓住细节》这课的教学中,笔者选取了我们非常熟悉的“手机”这个话题,开展写作训练,贴近学生生活,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具体设计是:首先,教师围绕“手机”的话题,让学生在家庭成员和手机之间填写动词,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例如:爸爸玩手机、妈妈看手机等。时间3分钟;其次,让学生在刚才的片段基础上,写出人物身体多个部位的具体表现。例如:爸爸玩手机时眼睛是怎样的,手是怎样的……时间4分钟;第三,让学生从刚才所写的片段中再选择一个典型细节调动多种感官写一写;最后,让学生在刚才的细节描写中运用“像……”或“想到了……”的句式,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进行润色。整节课教师始终围绕“手机”这个有趣的话题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写作活动中练习抓住细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写作热情高涨。整节课轻松幽默,张弛有度,教师和学生都在意犹未尽中不知不觉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安排层进的活动
   本节课在以“手机”为写作话题的基础上,笔者注意让学生在不同的写作活动中学会抓住细节,全课共设计四次活动:第一次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家庭成员和“手机”之间填写动词,并进行片段写作,例如:爸爸玩手机,这次活动相当于前测,让学生真实呈现写作水平。学生习作如下:
   例1:哥哥玩手机——每一天,哥哥都会拿起他的手机玩上两三个小时,不知疲倦。他有时玩游戏,有时看视频。
   例2:爷爷玩手机——我的爷爷竟然玩起了手机!这可真是新鲜事儿!我走近去瞧,爷爷正玩得不亦乐乎。他手指灵活,仔细地按着每一个键。他熟练地发送信息。这可真令我大吃一惊。
   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这次写作中呈现出来的习作片段只会简单叙述,并不能进行深入的细节描写,个别同学有关注细节的意识,但细节描写仍有提升的空间。在此基础上,笔者安排第二次活动,请学生在刚才的片段基础上,写出人物在玩手机或看手机等过程中身体多个部位的具体表现。例如爸爸玩手机时眼睛是怎样的,或者手是怎样的,脖子是怎样的……学生第二次习作如下:
   例3:哥哥玩手机——那次,哥哥拿起手机,打开“爱奇艺”,观看他喜爱的电视剧。他在看电视剧时,眼睛紧盯着屏幕,一动不动,生怕漏掉一个片段,手还做着一些与人物一样的动作,腿晃来晃去,脸上的表情一会儿笑,一会儿悲伤,一会儿显出坚定的神色。看,他现在连连摇头,是不是又看到了令人无奈的剧情。(写了眼睛、手、腿、脸、头五个部位。)
   可以看出,学生在以上写作中明显关注了人物身体多个部位的具体表现,这说明和前测相比,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第二次写作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不是写作细节越多越好呢?笔者又设计了第三次活动,先给出一个例子“哥哥玩手机”的片段:
   哥哥最喜欢用手机和朋友微聊,经常见他背靠着沙发,两腿互相交叉,头枕着靠垫,双眼紧盯着手机屏幕,左手拿着手机,右手手指则在手机屏幕上飞快地移动,时不时发出“嗒嗒嗒”的声音。
   例子中写了人物用手机时多个部位的表现,尤其是划线语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选择手指的细节写哥哥微聊时的动作熟练。由此,笔者引导学生从所写的片段中再选择一个典型细节调动合适的感官写一写,从而表现人物的特点。学生习作如下:
   例4:爸爸看手机——爸爸坐在沙发上,一只手托着手机,另一只手拿着一根点燃的烟,一边看着手机,一边抽着烟吞云吐雾,于是房间到处充满了刺鼻的烟草味和那烟雾缭绕,仿佛是仙界一般奇幻。(调动视觉和嗅覺的感官写出爸爸看手机时烟不离手的特点。)
   第三次活动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细节描写要写好并非面面俱到,细节描写贵在精而不在多。细节描写中学生要善于选择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细节来写,通过调动眼耳口鼻手这些感官,可以全方位感知细节,更好地选择细节,写得典型。
   调动多种感官选择了典型细节后,如果细节描写的用语生动、简洁,就会让读者在精当的描写中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笔者安排第四次活动则让学生运用“像……”或“想到了……”的句子来润色细节,以求写得生动。
   例5:姐姐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像是在研究数学题一样认真,嘴里还哼着流行的歌曲,手机在她手里热乎乎的,让我想到了刚出炉的烤红薯。(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多种感官写出了姐姐玩手机时专注的特点,既用到了“像……”的句子,又用到“想到了……”的句子,语言生动形象。)
   由此可见,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时,在选择典型细节的基础上,调动生活积累,运用“像……”或“想到了……”的句子进一步润色细节,可以让细节写得更加生动。    以上教学中,笔者通过四次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现有写作经验,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学生学会抓住细节,学生进步明显,课堂高效。整节课活动贯穿、环环相扣、梯度分明。
   三、渗透有效的方法
   本节课中笔者注重在感知训练中教学生抓住细节,在围绕“手机”这个话题开展的教学活动中,第二次活动让学生学会通过感知全方位捕捉细节,写得真實;第三次活动让学生通过全方位感知选择细节,写得典型。可以说,“感知全方位”和“全方位感知”这两个写作活动中的方法指导是写作活动有效开展的保证。
   在第二次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人物身体多个部位的具体表现,可以真实呈现出人物的特点。这种捕捉细节的方法叫做感知全方位,感知全方位即观察、了解人的各个部位和表现。运用这种方法捕捉细节可以让细节写得真实。笔者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观察家庭成员在玩手机时身体各部位的表现,捕捉人物细节,方法操作性强,易于实践,和前测相比,学生写作表现进步明显,学生展示出现第一个高潮,教师顺利完成了第一个教学重点——捕捉细节,写得真实。
   接下来笔者又教学生在捕捉细节的基础上,运用全方位感知的方法进一步选择细节。全方位感知即调动眼耳口鼻手多种感官去观察、了解人物的典型表现。笔者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进一步抓住家庭成员在玩手机时的典型细节,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从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捕捉细节相比,学生写作由面到点,能力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出现第二个高潮,教师带领学生顺利突破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重点——选择细节,写得典型。可以说,感知训练的引入给了学生很好的抓手,教师通过感知全方位的方法引导学生捕捉细节,写得真实;通过全方位感知的方法引导学生选择细节,写得典型。学生通过练习,写作水平均有明显提升,写作训练真实有效。
   综观整节课,笔者选择了一个有趣的“手机”话题,吸引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安排了四次层进的写作活动,提升了学生写作的梯度;渗透了“感知全方位”和“全方位感知”的两个方法,指导了学生写作的方向,从学生习作效果来看,学生由浅入深练习把细节写得真实、典型、生动,整节课既注重传授方法,也注重写作过程,方法贯穿在写作过程之中,学生实现了“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写作高效,很好地落实了七下统编教材单元训练中对学生的写作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明霞,李建国主编.学生为本与高效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11:27.
   [本文系广州市花都区教育科学规划2019重点课题“初中语文‘一四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编号:HDJYKY2019B003)的成果之一]
   梁飞燕,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文言文作为古人交流的一种语言,经历时间变迁,朝代变更,流传至今,只能以书面语的形式存在于教材及古书之中。教材中选编的大量文言文都深刻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只有在语文课堂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教,学生学,才能更好了解古文文化,学习古文知识,继承传统美德,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阶段是开始接触浅易文言文的阶段。而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部分的选编优劣、质量高低就显得极其重要,并直接影响到文言文
叶澜教授在进行“新基础教育” 探索性的研究时指出,“生成”是一个相对于“接受”的说法,“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到教师预设、师生生成,是教师教学行为方式一种质的转变。因此,教学的艺术有时可以简化为教师把握预设与生成的艺术,即如何在一节课中,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三首》中收录了《静女》篇,该诗歌脍炙人口,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为角度,描写了一次不成功的约会。  全诗共三章,“教学参考书”提示:第一章重在写场景,交代事件,描写现实;第二章第三章重在写心理,回忆过去的场景。  按照这样的理解,这次约会应该是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第三次约会。主人公(第一人称我)带来了青年女子(静女)赠给他的两种礼物:“彤管”和“荑”(茅草芽)。在恋人
“抄检大观园”是一出悲剧,也是一出闹剧,它的发生是贾府内部主子之间、主子和奴才之间、奴才和奴才之间矛盾斗争激化的产物,是各种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腐朽没落的贾府走向衰败的一个显著标志。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它自有一套维持正常运转的管理体系,当家庭内非常的变故发生时,这套体系也便受到冲击,失去其应有的作用。“抄检大观园”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正好印证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这套管理体系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可庄子却认为他“犹有未树也”。也就是说,以庄子“逍遥游”的标准来比量,宋荣子还是未能超然物外,自立于逍遥无为的最高境
[评议论文] 倪文锦 《新课程标准语文科高考大纲简析》,原载《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5期  [原文提要] 语文高考的性质是什么?  语文高考应该考什么内容?这一直以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在认真比较2007年语文考试大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作者就语文高考的性质、语文高考的能力要求、语文高考的考试内容做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人们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并对语文高考大纲的改进提出了一些有益的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故土亲人往事的回忆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童年、少年时代
读过《中学语文》2005年第10期“教学大参考”上倪修山先生《是懦夫的屈服,不是智者的和解》一文,很有想法。倪文试图从海子“幸福的闪电”的一瞬中参透海子,并进而由这“幸福的闪电”的一瞬对海子进行宣判,加给海子如下错误:“海子居然把自己的死考虑得这样简单”;“《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是想与这个世界彻底地和解的智者,而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屈从于这个世界的懦夫”;“海子的思想和行为是自私的和不负责的
古人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一篇文章中要作惊人之语,“见他人之未见”固然可行,但难之又难;最常见的则是“见他人之所见”却能“语他人之未语”——通过独特精妙、耐人寻味的遣词造句,容纳更多的有效甚至非常重要的信息,让读者不时有“?……!”,即“生疑——思考——共鸣”的思路历程,让读者感受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或未能深刻领悟的美或哲理。  因此,品味语言的基本思路就是:从文中寻找“非常态”(与通常的
文言文因与学生所处时代相距较远,文言文在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较低,学生对其比较陌生,甚至畏怯。如何在“言”与“文”有机融合的前提下,走进文本,明确文言文的文体是十分重要的。  在理论界,散文一般分为三大常规类型: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段,某些生活场景以及人物最突出的个性特征的“散点式”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形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从而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