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中药不宜与助消化药合用

来源 :求医问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助消化类药物是人们家中常备的药物,具有治疗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厌食等病症的作用。常用的助消化类药物主要有微生物制剂和消化酶类药物两大类。其中前者主要包括乳酸菌素片、干酵母片、乳酶生片等。后者主要包括胃蛋白酶、胰酶、多酶片等。很多人在服用助消化类药物时,只是随意地服用,并不在意该类药物可否与其他药物合用,而事实上助消化类药物不宜与一些中药同服,否则会降低助消化类药物及同服药物的药效,达不到治疗的效果,甚至可引起不良反应而危害人体健康。那么,助消化类药物不宜与那些中药合用呢?
  1.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含鞣质较多的中药主要包括地榆、石榴皮、虎杖等以及含有这些成分的槐角丸、抗感灵片、七厘散、四季青片等中成药。消化酶类药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如果将消化酶类药物与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同用,可导致鞣质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使这两种药物的疗效均降低。
  2.含硫化砷的中药:含硫化砷的中药主要包括硫磺、雄黄、砒霜等以及含有这些成分的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紫金锭等中成药。将此类药物与消化酶类药物同时使用时,其中的硫化砷可使消化酶类药物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分子形成不溶性的沉淀物,从而降低消化酶类药物的药效。
  3.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具有泻下作用的中药主要包括大黄、番泻叶、芦荟、火麻仁等以及含有这些成分的牛黄解毒片、新清宁片、麻仁丸、芦荟丸、润肠丸、大承气汤等中成药。此类药物中都含有一种叫做蒽醌衍生物的物质。若将此类药物与消化酶类药物同时使用,此类物质就可通过吸附结合的方式降低消化酶类药物的药效。
  4.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主要包括黄芩、黄连、黄柏等。此类药物如与微生物制剂同服,可抑制甚至杀死药物中的微生物,影响其药效。
  5.含朱砂的中药:含朱砂的中药主要包括朱砂安神丸、紫雪散等。朱砂中含有大量的汞离子。汞离子不仅能抑制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其疗效,还能干扰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因此,将含有朱砂的中药与助消化类药物同时使用,可影响助消化类药物的药效。■
  本栏目编辑/范俊雪
其他文献
前不久,我无意中撞断一颗牙齿。去医院后,医生对我实施了种牙手术。请问,种牙后应注意哪些事项?
我今年60岁。前不久,我患上了骨质增生症。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建议我补钙。可我认为:骨质增生是指人的骨骼长出了多余的部分,而补钙会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因此,患了骨质增生症后再
赛珍珠是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虽为美国人,却常年生活在中国,因此她的作品也大多以中国故事为题材。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三部曲描绘的就是中国农民在古老大地上的
近年来,茅盾文学奖研究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界的前沿热点问题之一。本论文以茅盾文学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茅盾文学奖所具有的一个显在的特征——“主旋律”意识的考察,来探讨
随着国外企业和资本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国内的制造加工业来说,要想在未来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国内制造加工企业
<正> “旦”在戏曲中指女性角色,其义众说纷纭:明人徐渭认为,宋时妓女以乐器置篮中担之以出,日“花旦”,后因省担为旦(见《南词叙录》);胡应麟则认为戏曲角色之命名皆系反语,“妇宜夜而命以旦也”(见《少室山房笔丛》);清杨恩寿则有“所谓旦者,乃司乐之总名”“以优之少者假扮为女”之说(见《词余丛话》)。戏剧史家周贻自认为,“旦”系“姐”字演变而来。顺序是先有“姐”,由“姐”讹为“妲”(宋杂剧有《老孤遣妲》、《双卖妲》、《槛哮店休妲》,“妲”皆“姐”之讹),再由“妲”简笔为“旦”(金元院本有《旦判
基于疏水降压的原位煤层气地面井抽采技术在淮南高瓦斯矿区效果不佳,针对淮南矿区煤层气富集、构造煤发育、长壁多煤层开采等地质与井巷开拓背景,试图探索一种煤矿采动区与煤
黑板,是人们并不陌生的主儿。由牙牙学语开始,到身背小书包进学堂,看着老师手握粉笔在它那黑黝黝的脸庞上写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娃儿们从此就天天对着黑板咿呀咿
香蕉又叫甘蕉,是芭蕉科植物甘蕉的果实。它性寒、味甘,可入肺经、大肠经,具有清热生津、润肠解毒、养胃益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热病伤津、烦渴多饮、便秘痔血等病症。现代研究发现,每100克香蕉的可食部分中含有水分77.1克、蛋白质1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19.5克、钾259毫克、粗纤维0.9克、钙9毫克、磷31毫克、铁0.6毫克、胡萝卜素0.25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O.05毫克、尼克酸0
本文研究了在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产业集群人才流动的问题。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活动空间现象,通过外部经济效应、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学习和创新效应以及品牌与广告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