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茅盾文学奖研究逐渐成为当代文学界的前沿热点问题之一。本论文以茅盾文学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茅盾文学奖所具有的一个显在的特征——“主旋律”意识的考察,来探讨茅盾文学奖与“主旋律”意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并阐述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所呈现出的复杂样貌和变化。通过对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思考“主旋律”意识是如何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变化,来适应和契合不断发展着的文学主潮,实现对文学发展的引导和自身话语权的强化的。本论文主要运用了发生学和文本研究的方法,为了论题的相对集中,在对茅盾文学奖的考察中,主要选取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件和作品进行考察,综合运用了整体概括、归纳分类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论文主要分为茅盾文学奖的生成层面研究和获奖作品的本体研究。第一章主要考察了茅盾文学奖与“主旋律”意识之间天然的生成关系。对“主旋律”进行语境考源,可以发现,“主旋律”事实上是新时期以来主流意识的一种新的叙述策略,它一贯的审美价值取向成为茅盾文学奖具体运作的指针。另外,茅盾文学奖这一文学评奖被高度“体制化”,也鲜明地反映出其本身具有的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对茅盾文学奖自身的构建体制进行考察,主要从组织机制、物质载体、以及长篇小说在茅盾文学奖倡导“主旋律”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切入,论述了茅盾文学奖一方面经由“主旋律”意识强化,另一方面,也对文学场域“主旋律”的强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的变化。80年代以来,尽管文学思潮趋于多元,但在共同的时代“主题”的感召下,主流意识形态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呈现出“显在”的特征。投射在茅盾文学奖中,则表现为获奖作品审美风格和创作手法的相对统一。90年代之后,由于大众文化的兴起,文学话语权遭到重新分割,主流意识的控制力趋于“弱化”。在这一背景下,“主旋律”意识及时地进行了调整,以一种“宽泛化”的积极姿态,对“异质”因素进行了收编,以某种“妥协”达到了强化的目的。第三章主要涉及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下方法论的规约与调适。通过对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考察,从总体上表现“主旋律”意识在茅盾文学奖中的发展走向。对特定题材、现实主义审美的青睐是制约和形成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的重要条件,而对现代表现手法的借鉴和与大众化审美的通联,使得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进一步复杂化。虽然目前对茅盾文学奖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从其具有的“主旋律”意识这一角度进行论述的却并不多见。本论文力求用文学史的目光,结合时代文化背景,对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的复杂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在这一研究领域做出一些推进性的工作。
其他文献
深圳文化建设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特区精神文明建设逐步进阶为'文化立市'(2003年)、'文化强市'(2010年)和'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2016年)。作为城
通过种子萌发、盆栽灌根、田间喷雾等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竹醋液对番茄种子萌发、桃蚜Myzuspersicae、生长发育、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5 000×稀释竹醋液
【正】 孟浩然(689—740),以字行,名不祥(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有《孟浩然集》四卷,存诗二百六十多首.孟浩然的诗在当时名气很大,与王维并称“王孟”
赛珍珠是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虽为美国人,却常年生活在中国,因此她的作品也大多以中国故事为题材。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三部曲描绘的就是中国农民在古老大地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