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腐败追究制”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h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年事已高,因身患“不可逆转”性疾病,开始出现痴呆现象,但他仍是受法国人爱戴的“好总统”。前段时间,他却因挪用公款、滥用职权,被巴黎法院判处两年监禁,缓期执行。法官认定,希拉克1990年至1995年担任巴黎市长期间,设立多个虚假公职,挪用政府资金为所属政党工作人员发放薪水,巴黎纳税人为此支付了大约一百四十万欧元(约一百八十万美元)。法院认为希拉克的行为“有损巴黎民众利益、辜负公众对官员的信任”。辩护律师辩称,希拉克对此并不知情。
  希拉克还是不错的一个人。在当时所有西方国家领导人中,他显得温文儒雅、平和睿智,特别重视文化。他的形象也一直很清廉,原来似乎没听说过他有利用职权为自己牟私利的事情。记得在希拉克2007年卸任总统前的4月24日,法国政府曾发表公报,公布了他向宪法委员会提交的家庭财产状况报告,报告显示希拉克夫妇当时家庭财产总值为一百多万欧元。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在法国政府官方网站上直接查阅。
  从文件可以看到,希拉克当时在故乡科雷兹省拥有两处不动产,一处是1969年结婚不久购买的一处乡村小城堡,公布时已经升值至五十万欧元左右;另一处是希拉克母亲1973年去世后的遗产——一处乡村房舍,估价六万欧元。希拉克夫妇同时还拥有估价五十八万欧元的“动产”,其中有艺术品、首饰以及银行存款七万多欧元;还共同拥有一辆1984年出厂的标致205汽车。希拉克夫妇曾经在巴黎有一处一百多平方米的公寓,但2004年已办理公证手续赠予女儿克洛德。
  这份清单已经把希拉克的家庭财产说得清清楚楚,这点财产在法国至多也就算是一个收入高点的普通家庭。作为在传统发达国家当了两任总统的人来说,非但不算富裕,甚至都有点寒酸了。这就难怪很多法国人至今仍然十分爱戴他。
  巴黎的法官们恐怕也是知道民意的,但依然判了希拉克两年刑,判决理由就是希拉克在巴黎市长任上超编安插了几个同党并动用财政资金为他们发了薪水,尽管前前后后的涉案金额也就一百四十万欧元,但“有损巴黎民众利益、辜负公众对官员的信任”的事实存在,所以有罪。有没有道理?似乎也有。不过希拉克说增加的人员是为竞选总统而工作的,给他们发薪水用了财政资金自己并不知情。
  要我来说,这事儿顶多也就算个工作失误,因为钱并没有落入希拉克自己口袋。最关键的是就这区区一百四十万,对堂堂一个巴黎市政府来说根本不是个问题。再说那已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事情,离任时已经审计清楚了,陈芝麻烂谷子,还有翻旧账的必要吗?可法国人就是这么较真,不但翻了旧账而且还真判了。
  通过希拉克被判刑这个事情,我们可以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不管地位多高、身份多尊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另一个就是,对腐败行为做到真正的“零容忍”,不管你以前是做什么的,作了多大贡献,威望有多高,只要涉嫌跟腐败沾了边,就一定追究到底,而且是终身追究。
  腐败追究制这档事,近年来中国也屡屡出现,说明我们中国的法制在不断进步。
  原广东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副主任覃赛先怎么也没想到,在退休近十年后,仍然逃脱不了被检察机关指控。她因十多年前涉嫌利用职务之便收取他人一百六十九万元贿赂,构成受贿罪,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
  虽然本案在覃离任多年后才“东窗事发”,表明我国权力监督体制的确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是其重大警示意义仍然不可忽视。迟来的正义,毕竟也是正义。全体社会公众应该乐见通过纪律监察机构、检察机关的努力,使更多的“覃赛先”被押上法庭受到公诉。我们不应、也不能让那些临退休时狠捞一把的官员怡然自得地享受腐败所得。在制度还有许多漏洞的转型时期,我们必须坚守这个底线,使正义成为悬在贪官头顶上、随时可能掉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否则,所谓的“五十九岁现象”就无法被有效遏止,让政府官员奉公守法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法律亦将得不到全社会的尊重。 (高峰)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沪报和港报刊文,记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老报人陈凡为香港《大公报》副刊“艺林”,遍访内地名家邀稿,致该版群星璀璨,高手云集,后来汇集佳作编成《艺林丛录》十册,也留下一段文坛佳话。如若着眼于书写中国或香港的文学史、新闻史,香港《大公报·艺林》以及所刊佳作汇编成册的《艺林丛录》均微不足道,但要研究香港《大公报》副刊或是撰写老报人陈凡的传记,这样的文章便不可或缺。陈凡向内地一些著名文化人尤其是几位当
近代以来,作为主体性的人的问题逐步进入西方哲学家们的视野并成为他们关注和思考的核心问题。正如“自然原则”是古希腊罗马哲学的主导原则和“信仰原则”是中世纪哲学的主导原则那样,“主体性原则”在不断渗透进近现代哲学的诸多领域之后,逐步成为近现代哲学的“主导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段德智教授认为“整部近现代西方哲学史……就是主体性哲学的发展史”。因此,在这一主导原则的统摄下,近现代哲学家围绕着人的主体性
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为《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父亲马岳熊,天主教徒,在家乡行医经商。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马建忠随家转徙上海,入天主教背景的徐汇公学,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法文、英文和数学,同时准备科举仕途。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马建忠愤于当朝士大夫蒙此大耻而仍闭目塞听,“绝口不谈海外事”,乃“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
缕缕寒风,丝丝冷雨,浴白玉兰,涂亮迎春,洇润红梅。2013年早春,就这样含羞带嗔地走进广东番禺。客居女儿家的杨达明老先生,总算可以欠欠身子,揉揉倦眼,一探窗前姹紫嫣红的园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从他心底排挞而出的,依然是放翁的诗句。  八年辛苦不寻常,达明先生终于完成了一次学术朝圣。他在翻检、阅读近万首陆游诗的基础上,辑注了一部三十多万字、厚达七百多页的《陆游读书诗》,并由商务印书
一  芬兰籍瑞典语诗人伊迪特·索德格朗(Edith S?dergran)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给北欧诗坛带来了空前的冲击力。如今,人们称她把北欧的诗歌从传统的韵律和想像中解放了出来。  1892年4月4日,索德格朗生于彼得堡一个布尔乔亚家庭。他们家是芬兰瑞典人,而芬兰当时沦为沙皇的统治地域。父亲马茨·索德格朗(Matts Sodergran)是工程师,1890年和海莲娜·霍姆洛斯(Helena Holm
《魔术师》是法国导演西维亚·乔迈继《疯狂约会美丽都》之后的又一部手绘 CG长篇电影动画,花费七年时间打造出来,再一次嬴得了满堂喝彩。西维亚用唯美的景色、悠扬的音乐串起影片的情节,怀旧的情绪充满每一个画面。  《魔术师》是一部向法国最伟大的喜剧大师雅克·塔蒂致敬的片子。它改编自塔蒂于1956年创作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未完成的剧本,这个剧本一直没有被搬上银幕。剧本是塔蒂和他女儿之间的故事,借此表达他的爱
《过去心》这本书的封面单是在白纸上用黑字写了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简直暗合第四辑小标题“以白心读长卷”,而书里确有很多这类阅读。  第一辑仅《高高朱雀城》一篇长文。作者芳菲在序言中自述是为表达自己“在现当代文学中一个最好的收获”,可见她对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这一作品的热爱。读黄永玉不难,行文都是白话、口语和方言;所说之事,都在人情内,且透彻、清明。可芳菲说,要懂这明明白白的好处,有许多无形
考音  今世何如前世扰,今人不似古人闲。  只一次惬意的出恭,于今世亦不可多求。  惯以时间与精魄来换取生存,连梦寐都典当给了浮生,更奈如厕何?所以,宋人“上厕阅小词”的闲适,今世芸芸众生,也多无福消受了。  “上厕阅小词”,此语不必玄想,但口中念之,便如“噙香对月吟”,有一种唇齿间的愉悦。闲来无事,不如考析一番音韵吧。“厕”,上古音初母、职部,中古音初母、志韵;“词”,上古音邪母、之部,中古音邪
一  一个博识的冲绳朋友告诉我:要了解冲绳的历史、宗教、民俗与文化,就要读伊波普猷和东恩纳宽淳的书;而要解读当代冲绳的世态人心就不能不读大城立裕,因为他是在所有意义上最能代表当代冲绳的本土作家。  多年以前的事了。在朋友送我的大城立裕的代表作中就有《鸡尾酒会》及其他几部作品。几年过去了,书中部分内容、细节却还留在依稀的印象里,尤其记住了晚宴上觥筹交错的一杯杯鸡尾酒。近日久雨放晴曝晒旧书之际,从书橱
1928年,在河南大学教了六个月书之后,留美归来的教育学博士杨亮功,决定辞职不干了。恰好,此时广州中山大学的友人邀请他去广州教书。当时的广州是北伐革命的策源地,杨亮功愉快地接受了。  去往广州的途中,杨亮功在上海待了几天,拜访了当时也在上海的胡适,并将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拿给他看,希望多多指教。此外,他们还交流了当时河南的政局。1928年5月7日的胡适日记中曾有详细记载。  拜访完胡适,杨亮功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