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致非创伤性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影像学特征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华法林致非创伤性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

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11例)和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1例)收治的12例华法林致非创伤性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平扫和增强CT扫描检查。予患者停用华法林,肌肉注射维生素K1,静脉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静脉滴注凝血酶原复合物。观察指标:(1)CT检查原发征象:①肠壁增厚情况;②肠壁密度增高情况。(2)CT检查继发征象:肠腔狭窄、肠壁积气、肠周改变及其他伴发征象。(3)治疗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偏态分布数据采用M(范围)表示。

结果

12例患者均行全腹部CT平扫检查,7例行全腹部增强CT扫描检查。(1)CT检查原发征象:①肠壁增厚情况。12例患者均表现为单发小肠壁均匀对称性、连续性、弥漫性增厚,其中7例回肠受累,5例空肠受累,3例自十二指肠升部开始累及第2、3组小肠;受累小肠平均长度为30.7 cm(11.0~58.0 cm)。无多发或结肠受累患者。12例患者中,10例受累肠壁中度增厚(厚度为1.0~2.0 cm);2例重度增厚(厚度>2.0 cm),最厚处肠壁厚度达2.5 cm。②肠壁密度增高情况。12例患者均表现为肠壁密度不同程度增高,平均CT值为49.7 HU(36.0~63.4 HU)。12例患者中,4例肠壁密度全层均匀性增高;4例为黏膜下层密度高于浆膜层;4例患者兼有上述两种表现。7例行增强CT扫描检查患者肠壁黏膜层和浆膜层强化,黏膜下层无明显强化,分层清晰,肠管与扫描层面垂直时呈靶征;其中5例患者肠壁黏膜层强化显著,呈弹簧样改变,门静脉期最清晰。(2)CT检查继发征象:①肠腔狭窄:12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肠腔狭窄。5例患者并发小肠梗阻,可见气液平。②肠壁积气:12例患者中,2例可见肠壁斑片状、斑点状气体影。③肠周改变及其他伴发征象:12例患者受累小肠周围及相应肠系膜区脂肪密度明显增高,肠间隙模糊,其中8例肠周及肠系膜区可见大量条片状高密度影。12例患者均可见不同程度腹腔积血。(3)12例患者中,9例经正确治疗后,8例好转,1例腹痛持续加重,行急诊剖腹探查发现回肠出血坏死,予手术治疗;3例未予正确治疗,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结论

对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表现为急性腹痛伴凝血功能异常,CT检查显示肠壁增厚及密度增高、腹腔积血,伴肠腔狭窄、肠梗阻、肠周和肠系膜区积血,高度提示华法林致非创伤性自发性小肠壁内血肿可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经后路第2骶椎髂骨(S2AI)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5例采用S2AI置钉治疗的患者资料,男2例,女3例;年龄41~61岁,平均54.8岁;将患者术前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设计导航模板并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成实物,并在术中使用导航模板辅助S2AI螺钉置入;术后复查患者骨盆CT、Mimics重建后观察图像中螺钉与骶骨及
目的评价缩短创伤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禁食水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90例创伤骨科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以病房为单位分为试验组(69例)和对照组(121例)。试验组术前6 h禁食,术前2 h口服麦芽糊精果糖饮品,之后禁饮;术后患者一旦清醒,即可进水,进水2 h后恢复正常饮食。对照组术前1 d夜间12点以后禁食水,术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不限制进水,
目的探讨在外固定支架的作用下,通过"手风琴"技术操作治疗长骨肥大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通过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或单边延长式外固定支架行牵张-压缩-牵张的"手风琴"操作治疗的13例肥大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0例,女3例;年龄18~63岁,平均44.6岁;股骨中段5例,股骨髁上1例,胫骨中段4例,胫骨中下段3例。术中对骨断端不切开,局部不植骨,直接安装
期刊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对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预测意义,以及指导手术时机和预防切口感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采用内固定治疗的100例闭合性骨折患者资料,男52例,女48例;年龄24~76岁,平均45岁;骨折类型:股骨骨折14例,胫骨平台骨折19例,髌骨骨折25例,pilon骨折8例,胫腓骨中段骨折22例,跟骨骨折12例。其中2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测定术前及术后
目的探讨3D显微镜下经口松解复位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IA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采取3D显微镜下经口入路松解复位二期后路内固定治疗的12例IAD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25~54岁,平均37.1岁;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寰齿间距(ADI)、
胰腺导管腺癌预后一直不佳,患者5年生存率<5%,化疗领域的进展将不可切除胰腺导管腺癌中位生存时间延长。不可切除胰腺导管腺癌的治疗仍充满挑战,需多学科团队共同制订治疗方案。令人欣慰的是,近期研究结果显示:局部晚期和远处转移的胰腺导管腺癌对化疗良好的反应性及转化手术率的增高。近期几项研究结果显示:对初始不可切除胰腺导管腺癌行转化治疗后,外科手术可获得更高的切除率(20%~61%)、更高的R0切除率(2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在转移性结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效果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9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EGFR单克隆抗体(西妥昔单克隆抗体或帕尼单克隆抗体)单药治疗。运用ctDNA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ctDNA浓度以及靶向捕获测序及分析22个EG
胃癌是全世界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近年来,手术方式的变革和放化疗方案的优化对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改善有限。随着基因测序技术、诊断与治疗靶点、分子分型等研究的发展和医学思维模式的转变,胃癌综合诊断与治疗研究逐渐面向精准和大数据发展。目前学术界亟需将胃癌多维组学数据与临床资料充分整合,形成有利于临床转化的研究模式,推动胃癌精准医疗进步。
目的探讨新辅助治疗对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D2根治术淋巴结获取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胃肠肿瘤中心收治的319例局部进展期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00例未行新辅助治疗、直接行胃癌D2根治术患者设为直接手术组,88例行新辅助化疗患者设为新辅助化疗组,31例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设为新辅助放化疗组。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3组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