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应该给青少年怎样的爱情期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imin143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苏霍姆林斯基如此高度评价爱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人类文学艺术以无数的篇章吟唱、讴歌人性中这一美好的情感。但在中学校园中“爱情”一词曾经是那样的讳莫如深,老师、家长谈“情”色变。可爱情是发散的,禁锢又怎能封闭住他们的心?学生并未因老师、家长的担心、惧怕而消减他们对“爱情”这一青春话题的兴趣。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时期的中学生,开始对两性关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禁锢”反而加速他们对爱情的涉足、尝试。正如罗素所言:“回避绝对自然的东西,就意味着加强,而且是以最病态的形式加强对他的兴趣。”在资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欲堵“爱情”何其难!
  我们的教育忽略了爱情教育,而忽略的后果,不仅使孩子们失去了对爱情的正确向往,而且导致了道德教育的残缺。君不见电视泡沫剧、网络传媒、口袋书等爱情文学中的“快餐”式、“过把瘾就死”式的爱情观对真正爱情的污染、侵噬正在加剧?如今中学生谈恋爱的现象已出现普遍化、公开化的趋势。
  法国著名作家莫里哀曾说过:“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她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今,我们的教育也已直面中学生爱情这一话题了,在中学教材的编排上,选编了许多优秀的婚恋题材的篇章。仅高中课本就选编了《边城》《孔雀东南飞》《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罗密欧与朱丽叶》《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雷雨》《鹊桥仙》《氓》《与妻书》……十几篇文章凝聚了古今中外人类最为美好的爱情经验及其表达,它们固然是炽烈的,但更是严肃的、忠贞的、持重的、隽永的、沉思的。它们充满了爱人、忘我、尊重与牺牲。与其说它们只是表现了爱情——成年人的一种情感,不如说是表现了凝聚在爱情中的人类的善,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这是人生的知识盛宴。在这个意义上,“爱情教育”就是人生教育。这是中学语文教材改革中开拓性的一笔。我们的教材正在贴近学生的身心,这样我们的教育也将会贴近学生的身心,只有这样我们的青少年才可以从学习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学习的意义。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上应怎样结合文本向学生去传达我们的爱情教育。首先必须认识到的是,爱情教育的目的不是去教中学生如何谈情说爱,而是教他们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
  一.构建正确的爱情启蒙教育
  富于幻想,充满激情与好奇心的青少年对爱情的向往是人之常情。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引导,缺乏美好的爱情观的熏陶,善于模仿的他们难免会受电视、网络及社会上不良爱情观的影响,不少人在网上挂出“只为今日快乐不管天长地久”“女大学生坦言愿嫁有钱已婚男人”甚至有青年男子提出“娶个有钱的老婆少奋斗二十年”的口号……很多恋爱中的中学生对追求的恋爱对象的审美上有很大偏差,他们所谓的爱是一种浅薄的游戏人生式的庸俗爱情,追求的仅仅是感观的喜悦。为此作为中学教师应抢先于此给学生树立起健康正确的爱情观。
  1.肯定爱情的美好纯洁
  爱情是属于青年的,爱情是青年时代的美好事物,但它只在真正懂得它的人群中开出灿烂之花。在这个物质流行的时代里,崇高的观念和纯粹的情感越来越稀少和脆弱,我们更应自小在青少年心中倡导爱情的纯美,让他们在这个理性过度而人文脆弱的时代,建立一方美好的爱情精神家园,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爱情之路。通过教材上爱情作品的解读,让处于情窦初开的青少年们明白何为爱情,识别爱情,爱情不是简单的喜欢和好感,爱情需要责任、付出……
  《诗经·邶风·静女》体现古人爱情的自由和爱的纯洁。文章以男主人公在约会之所等待心上人到来时对二人恋爱经过的回忆,表现了爱情的含蓄、典雅之美,从赠送之物的朴实及二人感情的浓郁,说明爱的深浅不体现在物质的贵重与否,它是精神上的两情相悦、两心相吸。
  舒婷的《致橡树》,以“木棉”的告白,让青少年明白爱情是两个平等个体精神情感的交流。爱,必须坚持自我的独立;爱,不是攀龙附凤的抬高自己,不是春雨阳光的无原则牺牲自己;爱,是心灵的默契,爱是情感的沟通。启发学生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应摈弃用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的爱情。
  我们可以通过《我愿意是急流》的学习,让学生从抒情主人公以“急流”“荒村”“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意向的自喻,甘愿为了“我的爱人”像“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在我的世界里“游来游去”“做窠”“徬着”“闪现”而承受“崎岖”,勇敢地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漂泊,哪怕毁灭……从告白中我们应让青少年明白:爱,意味着付出;爱,不仅仅是索取。爱对方就意味着不仅分享快乐,更应分担苦难。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悼念亡妻之作,那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真挚感情,那催人泪下的痴语、情语更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执着。真情能超越生死!
  二.宏扬以道德为底线的爱情态度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于爱情感到陌生,在好奇感的驱使下,对未来爱情充满美好的憧憬和渴望。在他们眼里爱情迷幻、刺激、浪漫。而受青少年追捧的网络爱情文学、口袋书上的爱情故事,要么过于浪漫虚幻,游离于现实之外,似乎只有相爱就够了,爱情不需柴米油盐酱醋茶;要么过于灰色沉闷,为赋新词强说愁;要么格调庸俗低下,爱情只是金钱欲望的代名词……如果青少年长期受这些作品影响势必造成他们人格的异化,道德的沦丧。因此我们的爱情教育应以道德教育为底线,利用教材中的经典爱情故事和篇章引领青少年走上理性、坚贞的爱情之路。
  《边城》是沈从文欲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有碾房陪嫁的团总女儿终不敌穷船夫孙女的真爱。天保、傩送对翠翠纯真的感情说明真爱是不掺杂质的。可一旦淳朴的爱情遭遇兄弟手足之情时,两兄弟同时偏向了亲情,留下迷茫、孤单的翠翠在渡口无望的守候。爱情并不总在生命中占第一位,有些东西是爱情不可取代的。
  《卫风·氓》以一个怨妇回忆自己从恋爱到结婚乃至婚变的过程,谴责男子始乱终弃的无情。向世人警示,爱情不能盲目。也让人们明白喜新厌旧、始乱终弃是丑恶的行为。爱,不只是一时的两情相悦,也不仅仅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责任,更是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
  《雷雨》以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纠葛及最后造成的悲剧结局告诉我们的青少年,真正的爱是纯洁的,不可渗透太多私人的欲望。
  爱情不是简单的“二人感觉”,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三.树立理性的爱情行动准则
  每个人都有享受爱情的权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追求爱情的权利,追求爱情,不是毫无原则和条件的。作为中学生他们正处在学知识、追求前程的阶段,他们的肩膀还无法承受爱情之重。作为教育者更应让其树立高远的行动准则,让他们明白爱是需要附丽的。
  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崇高爱情的写照。文章写得缠绵悱恻,凄怆悲凉,令人读之泪落。字里行间浸满了与爱人诀别的泪痕,作者自言“牺牲百死而不辞”,但是忆及“至爱”妻子,却“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作者如泣如诉地倾言爱妻之心,回忆当初自己“使吾先汝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的旦旦誓言,回忆话语月下,并肩携手的美景,回忆六七年前自己的逃家复归,爱妻泣告的殷殷肺腑……而至今却将永别矣,作者其言空余泪痕,只愿九泉之下能遥闻爱妻之哭声,只愿世上有鬼,能让“吾灵尚依依旁汝”,只愿爱妻能“时时于梦中得我”,多么恸天地、泣鬼神的人间至爱,多么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儿女真情,这便是爱的深挚。
  如此钟情的丈夫,甚至不忍心先死而留苦于爱妻,又怎么会不顾爱妻而死无余憾呢?因为他愿意“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愿意“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愿意以两人之爱换取革命之胜利,换取“天下千万人之爱”,他热爱自己的生活,挚爱自己的妻子,希望永远拥有这份属于自己的至高无上的爱情,然而,面对笼罩着天下的血雨腥风,他仰天叹息“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决然投身于革命之中。这便是爱的崇高。面对自己至爱的妻子“真真不能忘汝”的眷恋之情,但又不忍目睹“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毅然捐躯赴国难,从容死如归,多么崇高的革命情操啊!这种崇高的爱情,既是为国家民族解放事业而放弃个人幸福的高尚爱情的真实写照,也是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至高境界的生动体现。相比之下只拥有青涩青春的中学生恋爱是多么苍白,多么危险。
  中学教材中的经典爱情名篇承载着人类几千年来对人性中这份最美好的情感的理性思考和热切向往,将爱情提升到人类精神生活中最崇高最神圣的位置,赋予它清泉般的纯美和磐石般的坚贞。通过这些经典爱情文学作品的解读,让学生去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树立理性、崇高的爱情观念。
  
  雷小蓉,语文教师,现居湖北钟祥。本文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构建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将学生置于更突出的地位,打破以往的“教——学”顺序为“学——导”顺序,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为“激思——探究”式教学,在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生命经验的前提下,通过开放、和谐、愉快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灵性的智慧和自由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的原初经验成为推进课堂教学发展的教学资源。然而,课堂上的这些资源虽然丰富,却往往是零碎的、隐蔽的、
从2006年起,安徽省高考的语文试题均为本省命制。我认为,其中作文题的命制起点高,导向正,功能强,蕴涵了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试谈一管之见。  选拔功能:检测基本素养,突出“中成”目标  这里讲的“基本素养”主要指热爱母语、感受生活、领悟语言、训练思维、学会审美、规范写作的意识与能力,——其中最根本的要素是“感受生活”和“规范写作”;“中成”目标即新课标上规定的写作教学目标,例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
文学作品在高中课程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学作品教学缺乏与中学相适应的文学理论的指导。我们教师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往往都从成人视角来分析,经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埋怨学生“不解风情”,不能懂得文学的奥妙;尽管花了不少力气,而在各类测验中文学作品阅读的得分情况往往最差。如此情况,弄得教师无计可施,学生无可奈何。对于文学作品的
3月17日,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顶科技”或“公司”)发布“活体指纹检测”技术,破解了传统指纹识别技术容易伪造、存在安全隐患的难题。  而就在3月4日,汇顶科技报送了最新的IPO招股说明书。本次募得的资金将投入触摸屏控制芯片技术升级,On-cell触摸屏控制芯片开发等多个项目中,其中,将有39403万元投入指纹识别芯片和模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占全部募集资金总额的29.12%。本次
孔孟仁爱思想是儒家学说的精华所在,传承两千多年仍有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其中的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等人本意识,对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爱为先 尊重人性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是由家庭关系出发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仁”由礼和乐相辅相成,礼区别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乐调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我认为,孔子的“仁”带有很强烈的心理学感情色彩,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现实感。
高中实施新课改已届一轮,正当对其进行回顾总结之际,南京市江宁区开展了高中语文好课评比活动。全区8所高中14名语文高手云集临江高中,就苏教版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活生生的‘这一个’”这一专题中《画人记》《把栏杆拍遍》两文进行了切磋。作为评委,听完这14节课后,我总体感觉不错,一是参赛者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语言比较规范,板书设计比较精巧,课堂组织管理比较得法,多媒体运用比较恰当;二是教学设计有
王先霈,著名文学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小说技巧探赏》、《明清小说理论批评史》、《文学心理学概论》、《圆形批评论》、《佛语哲思》等。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政府屈原文艺创作奖,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一届孺子牛金球奖,中国图书奖,湖北省社科著作二等奖,首届国家精品课
人在写文章时需要思维,从选题、立意、布局、文句等各个方面进行酝酿、思考。思维活动一旦从某一点出发,就会沿着某种路子“想”开去,这就是所谓写作的思路,也即运思。  至于如何具体地开展运思,那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的。这里,对三种常用的运思方法,作一简略的介绍。    一、大体轮廓运思法    这种运思方法,是把文章的轮廓先想好,并用提纲的形式将这种轮廓记录下来,进行审视和整理,大体上给文章的观点、材料
高中阶段的汉字教学,要融入造字法,熔词语、成语、诗词、美学原理、历史、地理、民俗知识、古文化常识于一炉,激活汉字的生命力,让它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元走向多维,从静止走向变化。生动形象地阐释汉字表达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窗子,凭借它可以勾连出相关的词语、成语、诗词,拓宽学生的视野。  一个“岑”字,可以联想到它是“姓”,可以联想到文学史上的岑参,可以想到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
“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从2007年10月至今,历时三年有余。该项目是在“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子课题研究和“初中生写作兴趣激发”课题研究基础上,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方而的一项重要成果。    一“三位一体”作文教学研究背景及价值、主要观点和创新处    中学作文教学长期处于无效、无序、无趣、无法的状态,而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最能反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  传统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