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新走势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sou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6年起,安徽省高考的语文试题均为本省命制。我认为,其中作文题的命制起点高,导向正,功能强,蕴涵了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试谈一管之见。
  选拔功能:检测基本素养,突出“中成”目标
  这里讲的“基本素养”主要指热爱母语、感受生活、领悟语言、训练思维、学会审美、规范写作的意识与能力,——其中最根本的要素是“感受生活”和“规范写作”;“中成”目标即新课标上规定的写作教学目标,例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等,——其中最核心的目标是“科学地积累”,“负责地陈述”和“个性地表达”。然而,随着高考竞争程度的日益加剧,中学作文教学也日益浮躁起来,越来越多的考生喜欢走背“范文”、仿套路这条“终南捷径”,于是,一篇篇文体自选的写法整齐划一的像散文又像议论文又像随笔又像读后感的“万能作文”,铺天盖地地袭击过来,令我们哭笑不得!
  近三年的作文试题(2006年以“读”为话题写文章,2007年“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带着感动出发”),无不以感受生活为前提,不仅检测了考生的写作知识与能力,而且考查了积累与提炼材料的过程与方法,更检验了思想情感与价值观,考查的是考生原有的生活积淀:总之,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叶圣陶语)。尽管三年考试均用“文体自选”的形式,“写什么必须像什么”一直是我省作文评分细则中不可逾越的底线。更值得一提的是,从考查结果看,“提篮春光看妈妈”与“带着感动出发”两道题目,规定了考生必须“负责地陈述”,任何虚情假意、陈词滥调都难得高分,而以“读”为话题且自选文体写文章,这就让“个性地表达”实现了最大化。
  导向功能:强调三维目标,催生生态作文
  先进的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除了要掌握知识技能以外,还要掌握认知策略和形式态度。《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制定写作目标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除了有行为目标的规定外,还有注重写作过程和方法的生成性目标,如在“表达与交流”中明确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此外,还规定写作目标中还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性目标,规定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自然状态下,我们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达到“言为心声”的要求。那么,“言为心声”最核心的标准是什么?梁启超早在其专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提出了“求真”“求达”的说法。这与后来张中行先生在谈到文章内容好坏时所说的“一看是否‘真实’”,“二看是否‘通达’”等标准(见张中行《作文杂谈·言为心声》),有着惊人的相似。然而,我们在书店里经常看到的正式出版的所谓“高考范文”或“满分作文”有不少是徒有外表的新八股,如以“酒”为话题的作文,常见的样式是:
   酒,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烟云中:曹操煮酒论人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借酒诉孤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苏轼举杯叹功名“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女词人李清照则饮酒话愁绪“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经过比较不难发现,用这样的文字写“提篮春光看妈妈”和“带着感动出发”,就显得空洞无物,华而不实了。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读到了不少材料鲜活、情真意切的佳作。因此,从价值导向看,近三年我省的作文命题都旗帜鲜明地反对当下盛行的新八股公式化、空洞化、矫饰化文风,提倡个性化、原始化、现场化的表达,让时下流行的辞藻华丽、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的伪文化散文失去市场。
  教育功能:倡导“人”、“文”融合,突出考生主体
  我们知道,“吾手写吾口”,“作文即做人”,才是写作的真谛。遗憾的是,三年前,一些省市高考作文题是有严重问题的:无论是从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上看,还是从一味强化思辨能力的“二元关系类话题”形式看,命题者没有完全站在考生立场上,没有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忽视了“人”、“文”的自然融合,使高考作文只考“文”品,不考“人”品。一个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作文命题一般都是“代教师立言”或“代社会立言”。请看以下几类题目:
  一是政治型的“切时文”话题。如“纪念”,“说安”。
  二是学术型的专业化话题。如“人文素养与发展”,“语言与沟通”。
  三是晦涩型的宽泛化话题。如“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倘若要给这三类作文题代出合适的“写作主体”,那么这三类人大概分别是政府官员、研究人员和社会学家。一旦丢失了“真我”,这样的作文不可能是从学生心里流出的琼浆玉液,而只能是套话、空话、假话的劣质组合。
  再反观我省的考题吧。从“读”到“提篮春光看妈妈”,再到“带着感动出发”,我们都不难读到隐藏在题目后面的活生生的考生主体——事实上,也能从不同的文章读出不同的人品来。例如。“提篮春光看妈妈”和“带着感动出发”这两道题都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这样命题,对目前仍在流行的评价高考作文轻人品、重文品之不良风气,的确起到了及时的纠正作用。笔者调查发现,在“孝心”“爱心”这方面毫无修炼的考生是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美文的。——这正好应验了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
  反馈功能:多用“裸题”形式,消除审题障碍
  三年前,一些作文题目中的“语言中介”问题多多,已成了考生审题的语言障碍,从而影响了考试真实信息的反馈。这里所说的“语言中介”指的是作文题目或话题前的“引入材料”和“提示性语言”。我总结了“语言中介”的几种典型错误。其一,暗示立意。例如,2004年有道试题:“功成名就确实让人骄傲;但平凡充实,也足以令人自豪”。学生在构思前,文章立意显而易见要受这先入之见的影响。其二,表意不明。2005年有一道题:“请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表述不清,因为考生不知要联系全部提示文字,还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人调查发现,“不少考生就是理解为‘全部’,……使文章内容发生混乱”。其三,兼考文言。2005年还有一题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作引语:“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不要说整段话的原意、引申义是什么,就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生气”、“高致”这四个关键词,就足够让考生推敲半天,但到头来,“谁解其中味”?最近一两年,有的省市高考题中,引导文字或提供的文字材料篇幅过长,内容深奥(如一则没有任何提示的寓言),有的甚至是文字艰深的古典诗歌,倘若考生理解“失之毫厘”,整篇作文便“谬以千里”。这样,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考写作,还是考阅读?
  近三年我省作文命题,都不存在上述弊端,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文字简要,表述明确,语气温馨,对考生不设任何阅读障碍,有的从审题到选材还做了必要的提示,十分具有亲和力。这样,就确保了对学生基本写作能力考查的直接性,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功!实践证明,在高考这种国家级的考试中,“裸题形式”的作文是值得提倡的最正统、最有效的考查方式之一。
  示范功能:凸显信度效度,兼顾承上启下
  高考是“国考”,应该具有最大的信度和效度。因此,从2007年开始,安徽省高考作文命题通过增加题目的限制,增强写作内容规定性等手段,最大限度地预防了考生猜题、押题和宿构之弊端。根据本人2007年调查,不少考生考试后都认为,考前准备的“范文”很难派上用场,他们回忆说,当时看到这道题,“就‘死机’了,几乎所有的‘内存’都激活不了”。再看2008年的情形:“70%考生作文涉及地震素材”(《安徽商报》消息)。由此可见,大部分考生在考场上“现炒现卖”的作文是最具信度和效度的。
  从考查形式看,命题的过渡是平稳的。对我省来说,新课标(实验)虽在六年前已公布了,但新课改才实行三年,因此2008年是我省传统高考命题的最后一年,2009年高考命题将有较大的改革和变化,2007年和2008年采用“裸题”的命题方式,是考生司空见惯的;同时,又蕴含催生个性化作文等新理念:这就为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提前埋下了伏笔。
  
  附:安徽省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06年)
  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
  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
  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二)以“提篮春光看妈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07年)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4.不得抄袭。
  (三)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08年)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王尔楷,语文教师,现居安徽马鞍山。本文编校:舒坦
其他文献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面对这有理有据的自然生成。我静下心来细思,联系上下文,向学生这样解释:
语文体验阅读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体验过程,怎样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收到最佳的成效,在我看来,一般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学生在语文体验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体验阅读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也不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重复和重视,而是积极主动的建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从不确定和空白处感受作者在创造这个形象或审美意境时不曾想
“冬天的凤池山,乔木们都脱掉了夏的盛装,赤裸裸的挺立在山石之间,只有攀俯的藤蔓依然那样的绿,绿得那样的精神。有人说它是寄生藤,不可礼赞。寄生有什么不好呢,寄生不也是一种生存状态么!”我曾在一篇下水作文中这样写道。是的,寄生确是一种生存状态,尤其是学会在丰富多彩的文学领域寄生你的个性情感。将个性情感寄生于文学世界,吮吸文学精华,培养厚重的文化底蕴,再经个性思维的酝酿与再造就形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文素养
想象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是根据口头或文字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诗词鉴赏中,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训练。  1.根据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风格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例如用第一人称口头描绘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四句的画面:剑外忽然传来官军平乱胜利的消息,我不禁老泪纵横、惊喜若狂。长达七年多的战乱啊,七年
2009年高考语文学科,依然是社会谈论的热点,而作文更是热点中的焦点。从社会层面而言,恒河沙数的议论,随意成分、偶然成分、从众成分、标新成分多多,可以说说而已,但考生却是唯一“被考”的人。在准备2010年高考的过程中,新一届的考生对作文的关注不能淹没在这些成分中,而应该尽可能做到“理性”,以求“有用”。  所谓理性,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2009年的18道作文题中包含哪些“公约数”,二是这些题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教材同时关注“三个维度”,因而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那么应该怎样创造性使用文本呢?    一、破常规,勇于另辟蹊径    面对教材,你有什么感觉呢?如果在你的眼中,它只是一本印有文字的书,那么它也会对你毫无感觉,也会以冰冷的面孔对待你;如果在
语文是一门内蕴丰富、审美趣味强的学科,她的最突出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情”!语文课能把这个字处理好,课堂一定会生动有趣、魅力无穷。  我们的传统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所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大家经常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富有感情的孩子。于是经常板着脸孔讲概念、讲道理。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
反思的缘由    对余映潮教学模式的反思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某种原因。2005年冬在武汉参加了一个语文教学峰会,听了一节《驿路梨花》的课。课的开始部分:  师问:为什么大家都把这篇小说当作散文来读?  生答:因为这篇小说写得有诗情画意。  师:我也觉得很美,这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体会本文的美:1、欣赏画面美,2、感受诗情美,3、想像意境美,4、品味人性美。  多么整齐明晰的课堂结构,多么匠心独具的提炼设
8月7日:泛读遵义    我躲在2009年8月7日  正午的一棵桂花树下  读火烈烈的遵义  一声尖锐的火车汽笛  把我流浪在遵义街头  商场里央视正在现场直播  雅安汉源突发地质灾害  阻断了奔涌的大渡河  呀我猛然想起石达开  想起苦斗中的红军  下午五时许秋天驾到  遵义一下子温柔起来  我看满街行进的仿佛都是  灰军装红五星的长征队伍  晚间新闻联播说大渡河  疏浚了我为四川惊出了  一身
构建动态开放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将学生置于更突出的地位,打破以往的“教——学”顺序为“学——导”顺序,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为“激思——探究”式教学,在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和生命经验的前提下,通过开放、和谐、愉快的教学来激活学生灵性的智慧和自由创新的精神,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的原初经验成为推进课堂教学发展的教学资源。然而,课堂上的这些资源虽然丰富,却往往是零碎的、隐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