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古人修史讲求“不虚美,不隐恶”的“春秋笔法”,古今中外的史籍和学者的著作,为我们历史学习提供了可利用的丰富资料。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面对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教本资源和不同版本对历史发展过程大同小异的叙述,我力争通过补充材料使学生建立起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认识,以题目材料补充教材之不足,是我尝试的做法。
一、以题补文,建立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完整认识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我所执教的人民版教材对科举制有这样的表述“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开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从表面上看,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但是,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段文字对科举制的评价和认识,不可谓不全面。但总让人感觉言犹未尽。2012年安徽文综13题题干材料,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完全可以反映出科举制在实行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即重才学轻品行。明君圣主早就意识到这一制度的问题,时至现代,我们在考试选拔方面,仍未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二、以题补文,完整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人民版必修三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分别勾勒出了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汉末经魏晋南北朝到唐中期、唐中后期经宋元到明中期、明末清初、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呈现出的发展状态。2011新课标文综29题题干材料,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这则材料难道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在江南大地所呈现的发展状态吗?由初期的被反对,到最后的被推崇,儒家思想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际遇,变化之因在于支撑太平天国政权的需要。
三、以题补文,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在欧美大国中,英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从光荣革命到多次议会改革,呈现出和风细雨式的发展过程,从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为现今各国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关于英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只有在学习完散布于各册、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有明晰的认识。而运用题目中的相关材料,则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练习题目中出现的以下两则材料,对学生加深认识很有帮助。
材料一: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地地道道英国的。
材料二: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英国的光荣革命、议会改革和工业革命,从实际上诠释了波米昂的“革命”定义。温和的、渐进式的变革较之激进的暴力方式,成为推进国家发展更为可取的方式。
以题补文既可以拓宽补充教材,使学生建立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客观、全面的认识,也是教师专业素养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做题中去发现、积累材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将题目中的材料巧妙地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会使教学内容更饱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原则渗透、体现的更突出。
作者单位 陕西兴平陕柴中学
编辑 薛小琴
一、以题补文,建立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完整认识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我所执教的人民版教材对科举制有这样的表述“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开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从表面上看,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但是,科举制度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进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段文字对科举制的评价和认识,不可谓不全面。但总让人感觉言犹未尽。2012年安徽文综13题题干材料,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完全可以反映出科举制在实行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即重才学轻品行。明君圣主早就意识到这一制度的问题,时至现代,我们在考试选拔方面,仍未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二、以题补文,完整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人民版必修三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分别勾勒出了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秦朝、汉朝、汉末经魏晋南北朝到唐中期、唐中后期经宋元到明中期、明末清初、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呈现出的发展状态。2011新课标文综29题题干材料,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这则材料难道不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在江南大地所呈现的发展状态吗?由初期的被反对,到最后的被推崇,儒家思想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际遇,变化之因在于支撑太平天国政权的需要。
三、以题补文,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在欧美大国中,英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从光荣革命到多次议会改革,呈现出和风细雨式的发展过程,从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为现今各国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关于英国的这种发展模式,只有在学习完散布于各册、各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有明晰的认识。而运用题目中的相关材料,则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练习题目中出现的以下两则材料,对学生加深认识很有帮助。
材料一: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地地道道英国的。
材料二:法国史学家K·波米昂说过这样一段话:革命……摆脱了它的意识形态光环。它不再表示一个社会的总体转变,不再代表一种将所有以往历史都视作毫无意义的普遍更新,不再具有一种从零出发彻底改变世界的含义。一场革命也不再被认为必须是一种充满暴力、宏大场面或悲壮性质的骚动、冲突,它常常是静静的,历时长久的。”英国的光荣革命、议会改革和工业革命,从实际上诠释了波米昂的“革命”定义。温和的、渐进式的变革较之激进的暴力方式,成为推进国家发展更为可取的方式。
以题补文既可以拓宽补充教材,使学生建立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客观、全面的认识,也是教师专业素养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做题中去发现、积累材料并进行归纳整理,将题目中的材料巧妙地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会使教学内容更饱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原则渗透、体现的更突出。
作者单位 陕西兴平陕柴中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