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年级数学即将进入总复习,新课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关于统计的。有段时间课余和同学科的老师谈到了其中一节课《认识众数》,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79页的内容。大家的感受是:这节课内容太少,简单到学生自学即可,花一堂课来学似乎太浪费了。
说实话,这几年我都在教六年级,这节课教了几次了,想法大抵如此。也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一下众数的意义和求法,和平均数略作对比,稍加练习即可。但是每次上完这节课,隐隐约约总觉得哪里缺少了什么。今年在备课时,我不禁自问:这部分内容真如我想的这么简单吗?坐下来仔细研读,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参考资料后,才发现自己太草率了。其实这节课不简单,大有文章可做。
平时,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公开课的研究,而占教学绝大多数的日常课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被忽视了。现在我们都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道这种有效只靠极少的几节公开课就实现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当然是每天的日常课。公开课需要认真研讨,日常课更需要慎重对待,几“度”思考。
一、深度,来自对教学内容的挖掘
对众数的认识不能仅限于意义和求法,更深的应该是对众数这个统计量的数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解: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的集中情况,是衡量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是多个,众数在数据中出现次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其代表性强弱;众数与平均数意义求法都不同,同组数据中众数和平均数的差距也影响了众数的代表性……
这些深度的认识,仅凭简单处理学生很难体会到。于是,今年的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通过反复对比结合实例,同学们对众数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在例2中,我追问:这组数据为什么选用众数来表示发芽试验的情况呢?经过学生合作探究,认识到:当平均数偏离一组数据中的大多数时,用众数来代表发芽试验的整体情况更为合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更加透彻地体会到了众数在统计中的意义。
二、高度,来自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我通过备课发现,要想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度的认识,教者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认识层面上。
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以前的统计知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
这三个统计量主要是用来反映数据特征,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但是代表的意义不同,适用的情况不同,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特点。在统计知识的学习上,更应该和统计图表等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统计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站在一个瞻前顾后的高度上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三、广度,来自课堂向生活的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这就要求课堂还需要一定的广度: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结合,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一节有效的课堂,首先应该是一节动态的、开放性的课堂。
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其数学意义上,教师还需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体会其实践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有广度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精度,来自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一节课,应该达到哪些目标、目标的达成度怎样是衡量这节课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只有教者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精确制导”,才能命中目标。
教学中我结合学生情况,深入研读,认为这节课最起码有这样一些目标。
知识技能: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对求法的掌握,和平均数对比理解众数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特点选用合适的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观察、对比、分析、应用等让学生经历过程,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体会其实践意义,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于应用,培养学生对学习“有价值”数学的兴趣,知道统计量的应用,可以给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商业活动提供重要参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
有了这些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才能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
经过这节课的几“度”思考,我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平常的教学无简单之说,真正的有效教学应该更多地在我们的每一节日常课中实现。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多思考,多研究,每节课都会绽放精彩。
说实话,这几年我都在教六年级,这节课教了几次了,想法大抵如此。也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一下众数的意义和求法,和平均数略作对比,稍加练习即可。但是每次上完这节课,隐隐约约总觉得哪里缺少了什么。今年在备课时,我不禁自问:这部分内容真如我想的这么简单吗?坐下来仔细研读,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参考资料后,才发现自己太草率了。其实这节课不简单,大有文章可做。
平时,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公开课的研究,而占教学绝大多数的日常课很多时候有意无意间被忽视了。现在我们都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道这种有效只靠极少的几节公开课就实现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有效教学的主阵地当然是每天的日常课。公开课需要认真研讨,日常课更需要慎重对待,几“度”思考。
一、深度,来自对教学内容的挖掘
对众数的认识不能仅限于意义和求法,更深的应该是对众数这个统计量的数学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理解:众数反映了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的集中情况,是衡量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重要指标;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是多个,众数在数据中出现次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其代表性强弱;众数与平均数意义求法都不同,同组数据中众数和平均数的差距也影响了众数的代表性……
这些深度的认识,仅凭简单处理学生很难体会到。于是,今年的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通过反复对比结合实例,同学们对众数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在例2中,我追问:这组数据为什么选用众数来表示发芽试验的情况呢?经过学生合作探究,认识到:当平均数偏离一组数据中的大多数时,用众数来代表发芽试验的整体情况更为合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更加透彻地体会到了众数在统计中的意义。
二、高度,来自对知识体系的建构
我通过备课发现,要想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度的认识,教者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认识层面上。
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以前的统计知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
这三个统计量主要是用来反映数据特征,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但是代表的意义不同,适用的情况不同,要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特点。在统计知识的学习上,更应该和统计图表等前后联系,融会贯通,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统计的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站在一个瞻前顾后的高度上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三、广度,来自课堂向生活的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这就要求课堂还需要一定的广度: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结合,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一节有效的课堂,首先应该是一节动态的、开放性的课堂。
学生对众数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其数学意义上,教师还需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体会其实践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体会学数学的价值。
有广度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精度,来自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一节课,应该达到哪些目标、目标的达成度怎样是衡量这节课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只有教者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精确制导”,才能命中目标。
教学中我结合学生情况,深入研读,认为这节课最起码有这样一些目标。
知识技能: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对求法的掌握,和平均数对比理解众数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特点选用合适的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观察、对比、分析、应用等让学生经历过程,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鼓励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应用,体会其实践意义,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于应用,培养学生对学习“有价值”数学的兴趣,知道统计量的应用,可以给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商业活动提供重要参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等。
有了这些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才能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
经过这节课的几“度”思考,我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平常的教学无简单之说,真正的有效教学应该更多地在我们的每一节日常课中实现。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多思考,多研究,每节课都会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