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审美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为了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积淀语感,感受语言魅力;积淀情感,传递美好情操;积淀文化,传承古今精粹的三点教学感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诗歌鉴赏;审美能力;语感;情感;文化
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彰显了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审美的基本理念。无庸置疑,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固然有别于理、化之类的自然学科,但与政、史这样亦重人文的社会学科也不尽相同。在高中诸多课程中,语文是特立独行的。语文的独特与唯一体现在它与艺术的接壤和交融上,而艺术的第一特质即是审美特质。那么,语文课堂理所当然就应该开辟出一片美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中,诗歌鉴赏应该是其中最明媚的一处风景。
一、积淀语感,感受语言魅力
正如美术教学和音乐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分别在色彩感、线条感和乐感上一样,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则体现在语感上。高品位、高层次的纯正语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丰富内涵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也是诗歌鉴赏最最根本之处。
常常有这样的教学体验:一首文辞优美的诗歌刚刚被范读出来,学生在尚未理解其思想内涵时便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乃至击掌叫好。我知道,这是诗歌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了他们,也是他们的语感及时捕捉到诗歌美妙的辞藻。的确如此,“真正的艺术语言是富有美感作用的语言,是文学家苦心修炼的结晶。”当那首清灵飘逸的《再别康桥》珠玑般的语言在唇齿间萦回的时候;当元人马致远“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西风瘦马”的忧寂画面在眼前若隐若现的时候;当老杜沉郁顿挫的节奏在耳际铿锵回响的时候,我们无法否认,其极富艺术美感的语言让学生获得了难以言传的审美体验。
二、积淀情感,传递美好情操
“诗言志”,诗歌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的工具。人的情感养成不能单纯依靠说理,还要依靠人类情感的传递获得。鉴赏诗歌如果不能被其中蕴藏的美好情感所熏陶、渐染,那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教学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今天的学生内心硬如磐石、冷若坚冰。他们不会轻易被什么打动:他们不能理解屈原何苦坚守节操自令见放;不能认同刘兰芝坚守那种毫无结果的爱情自赴清池;也不能准确把握陶渊明、王维、李白寄情于山水田园的真正情怀。学生在成长中或多或少地受到许多“非正统”的价值观的侵扰,而陷入一种低迷、麻木的情感状态。这种现象亟须扭转!
在《离骚》鉴赏课上,我声情并茂地大声背诵《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和《报任安书》里字字泣血的一段警句,绘声绘色地讲述端午习俗,在浓浓的抒情氛围里让学生感受屈原的伟大与崇高。然后出示02年高考一篇满分作文中的“屈原的选择”这一文段让同学们与同龄人进行情感交流、碰撞。我发现:同学们眼神中的不屑消失了,言语中的调侃没有了,神情中的懈怠不见了,脸上的表情呈现出少有的恭敬和虔诚。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三、积淀文化,传承古今精粹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歌所包含的酒文化、茶文化、花卉文化、儒道文化、礼仪习俗更是文化的精粹。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学生似乎更热衷对时尚、对娱乐新闻、对球赛胜负、对明星私人生活的关注。当然,潮流如此,兴趣使然,再加上年龄心理特征原不应该奇怪,但如果学生头脑里只充斥着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而对本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问题就不小了。
当我读到杜甫《蜀相》中的“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一句时,一个同学悄悄说出“张柏(bó)芝”的名字,周围同学嬉笑不已。这种错位让我哭笑不得;当学生热衷于庆祝圣诞节、愚人节乃至情人节,面对古诗中的重阳登高、寒食轻烟、七夕乞巧却感到隔膜很深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只觉一股莫名的悲凉袭上心头。我不是鲁迅杂文里的“国粹派”,我知道文化应该广博,但我更知道文化具有传承性!我不想让我的学生在他们这一代彻底摒弃传统的一切。怎么办好呢?结合高中研究性学习这一活动,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文化寻根”小组,利用他们对网络的熟悉和喜爱,研究指向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并在传统节日里组织相应的趣味活动,如猜诗谜、赛诗会、朗诵会、写春联等等,极大地激活了青少年学生的成就动机感,活动期间交上来的文章有深度、有内涵,沉重的心总算舒缓了许多。
神奇而美妙的文化不能断档,只有经过传统文化的审美熏陶、浸润过的学子日后才会是勇于创新又底蕴深厚的国之栋梁!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参考文献:
[1]陈荣祖.诗歌教学中的读与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8).
[2]陈贵有.阅读的三个境界[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8).
[3]兰新收.高考诗歌鉴赏题探微[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4).
关键词:诗歌鉴赏;审美能力;语感;情感;文化
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彰显了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审美的基本理念。无庸置疑,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固然有别于理、化之类的自然学科,但与政、史这样亦重人文的社会学科也不尽相同。在高中诸多课程中,语文是特立独行的。语文的独特与唯一体现在它与艺术的接壤和交融上,而艺术的第一特质即是审美特质。那么,语文课堂理所当然就应该开辟出一片美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中,诗歌鉴赏应该是其中最明媚的一处风景。
一、积淀语感,感受语言魅力
正如美术教学和音乐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分别在色彩感、线条感和乐感上一样,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则体现在语感上。高品位、高层次的纯正语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丰富内涵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也是诗歌鉴赏最最根本之处。
常常有这样的教学体验:一首文辞优美的诗歌刚刚被范读出来,学生在尚未理解其思想内涵时便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乃至击掌叫好。我知道,这是诗歌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了他们,也是他们的语感及时捕捉到诗歌美妙的辞藻。的确如此,“真正的艺术语言是富有美感作用的语言,是文学家苦心修炼的结晶。”当那首清灵飘逸的《再别康桥》珠玑般的语言在唇齿间萦回的时候;当元人马致远“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西风瘦马”的忧寂画面在眼前若隐若现的时候;当老杜沉郁顿挫的节奏在耳际铿锵回响的时候,我们无法否认,其极富艺术美感的语言让学生获得了难以言传的审美体验。
二、积淀情感,传递美好情操
“诗言志”,诗歌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的工具。人的情感养成不能单纯依靠说理,还要依靠人类情感的传递获得。鉴赏诗歌如果不能被其中蕴藏的美好情感所熏陶、渐染,那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教学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今天的学生内心硬如磐石、冷若坚冰。他们不会轻易被什么打动:他们不能理解屈原何苦坚守节操自令见放;不能认同刘兰芝坚守那种毫无结果的爱情自赴清池;也不能准确把握陶渊明、王维、李白寄情于山水田园的真正情怀。学生在成长中或多或少地受到许多“非正统”的价值观的侵扰,而陷入一种低迷、麻木的情感状态。这种现象亟须扭转!
在《离骚》鉴赏课上,我声情并茂地大声背诵《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和《报任安书》里字字泣血的一段警句,绘声绘色地讲述端午习俗,在浓浓的抒情氛围里让学生感受屈原的伟大与崇高。然后出示02年高考一篇满分作文中的“屈原的选择”这一文段让同学们与同龄人进行情感交流、碰撞。我发现:同学们眼神中的不屑消失了,言语中的调侃没有了,神情中的懈怠不见了,脸上的表情呈现出少有的恭敬和虔诚。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三、积淀文化,传承古今精粹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歌所包含的酒文化、茶文化、花卉文化、儒道文化、礼仪习俗更是文化的精粹。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学生似乎更热衷对时尚、对娱乐新闻、对球赛胜负、对明星私人生活的关注。当然,潮流如此,兴趣使然,再加上年龄心理特征原不应该奇怪,但如果学生头脑里只充斥着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而对本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问题就不小了。
当我读到杜甫《蜀相》中的“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一句时,一个同学悄悄说出“张柏(bó)芝”的名字,周围同学嬉笑不已。这种错位让我哭笑不得;当学生热衷于庆祝圣诞节、愚人节乃至情人节,面对古诗中的重阳登高、寒食轻烟、七夕乞巧却感到隔膜很深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只觉一股莫名的悲凉袭上心头。我不是鲁迅杂文里的“国粹派”,我知道文化应该广博,但我更知道文化具有传承性!我不想让我的学生在他们这一代彻底摒弃传统的一切。怎么办好呢?结合高中研究性学习这一活动,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文化寻根”小组,利用他们对网络的熟悉和喜爱,研究指向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并在传统节日里组织相应的趣味活动,如猜诗谜、赛诗会、朗诵会、写春联等等,极大地激活了青少年学生的成就动机感,活动期间交上来的文章有深度、有内涵,沉重的心总算舒缓了许多。
神奇而美妙的文化不能断档,只有经过传统文化的审美熏陶、浸润过的学子日后才会是勇于创新又底蕴深厚的国之栋梁!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参考文献:
[1]陈荣祖.诗歌教学中的读与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8).
[2]陈贵有.阅读的三个境界[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8).
[3]兰新收.高考诗歌鉴赏题探微[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