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诗歌审美进行到底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wer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审美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为了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积淀语感,感受语言魅力;积淀情感,传递美好情操;积淀文化,传承古今精粹的三点教学感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诗歌鉴赏;审美能力;语感;情感;文化
  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彰显了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审美的基本理念。无庸置疑,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固然有别于理、化之类的自然学科,但与政、史这样亦重人文的社会学科也不尽相同。在高中诸多课程中,语文是特立独行的。语文的独特与唯一体现在它与艺术的接壤和交融上,而艺术的第一特质即是审美特质。那么,语文课堂理所当然就应该开辟出一片美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中,诗歌鉴赏应该是其中最明媚的一处风景。
  一、积淀语感,感受语言魅力
  正如美术教学和音乐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分别在色彩感、线条感和乐感上一样,语文教学的独特功能和优势则体现在语感上。高品位、高层次的纯正语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丰富内涵最主要、最鲜明的体现,也是诗歌鉴赏最最根本之处。
  常常有这样的教学体验:一首文辞优美的诗歌刚刚被范读出来,学生在尚未理解其思想内涵时便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乃至击掌叫好。我知道,这是诗歌优美的语言深深吸引了他们,也是他们的语感及时捕捉到诗歌美妙的辞藻。的确如此,“真正的艺术语言是富有美感作用的语言,是文学家苦心修炼的结晶。”当那首清灵飘逸的《再别康桥》珠玑般的语言在唇齿间萦回的时候;当元人马致远“老树昏鸦”、“小桥流水”、“西风瘦马”的忧寂画面在眼前若隐若现的时候;当老杜沉郁顿挫的节奏在耳际铿锵回响的时候,我们无法否认,其极富艺术美感的语言让学生获得了难以言传的审美体验。
  二、积淀情感,传递美好情操
  “诗言志”,诗歌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传递情感的工具。人的情感养成不能单纯依靠说理,还要依靠人类情感的传递获得。鉴赏诗歌如果不能被其中蕴藏的美好情感所熏陶、渐染,那确实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教学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感觉:今天的学生内心硬如磐石、冷若坚冰。他们不会轻易被什么打动:他们不能理解屈原何苦坚守节操自令见放;不能认同刘兰芝坚守那种毫无结果的爱情自赴清池;也不能准确把握陶渊明、王维、李白寄情于山水田园的真正情怀。学生在成长中或多或少地受到许多“非正统”的价值观的侵扰,而陷入一种低迷、麻木的情感状态。这种现象亟须扭转!
  在《离骚》鉴赏课上,我声情并茂地大声背诵《屈原列传》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和《报任安书》里字字泣血的一段警句,绘声绘色地讲述端午习俗,在浓浓的抒情氛围里让学生感受屈原的伟大与崇高。然后出示02年高考一篇满分作文中的“屈原的选择”这一文段让同学们与同龄人进行情感交流、碰撞。我发现:同学们眼神中的不屑消失了,言语中的调侃没有了,神情中的懈怠不见了,脸上的表情呈现出少有的恭敬和虔诚。我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三、积淀文化,传承古今精粹
  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定性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古典诗歌所包含的酒文化、茶文化、花卉文化、儒道文化、礼仪习俗更是文化的精粹。遗憾的是今天的中学生似乎更热衷对时尚、对娱乐新闻、对球赛胜负、对明星私人生活的关注。当然,潮流如此,兴趣使然,再加上年龄心理特征原不应该奇怪,但如果学生头脑里只充斥着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而对本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问题就不小了。
  当我读到杜甫《蜀相》中的“锦官城外柏(bǎi)森森”一句时,一个同学悄悄说出“张柏(bó)芝”的名字,周围同学嬉笑不已。这种错位让我哭笑不得;当学生热衷于庆祝圣诞节、愚人节乃至情人节,面对古诗中的重阳登高、寒食轻烟、七夕乞巧却感到隔膜很深时,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只觉一股莫名的悲凉袭上心头。我不是鲁迅杂文里的“国粹派”,我知道文化应该广博,但我更知道文化具有传承性!我不想让我的学生在他们这一代彻底摒弃传统的一切。怎么办好呢?结合高中研究性学习这一活动,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文化寻根”小组,利用他们对网络的熟悉和喜爱,研究指向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并在传统节日里组织相应的趣味活动,如猜诗谜、赛诗会、朗诵会、写春联等等,极大地激活了青少年学生的成就动机感,活动期间交上来的文章有深度、有内涵,沉重的心总算舒缓了许多。
  神奇而美妙的文化不能断档,只有经过传统文化的审美熏陶、浸润过的学子日后才会是勇于创新又底蕴深厚的国之栋梁!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参考文献:
  [1]陈荣祖.诗歌教学中的读与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8).
  [2]陈贵有.阅读的三个境界[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8).
  [3]兰新收.高考诗歌鉴赏题探微[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4).
其他文献
21世纪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广大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教育体系。教师在创新方面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应当比学生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
摘 要: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备受重视,已被纳入国家的战略决策。笔者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最新政策、制度融入教学环节,探讨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农业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
一、 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内外研究闽南方言概况。近三十年来,闽南方言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不仅表现在闽南方言研究人数多,研究范围广,还表现在研究种类齐全,研究成果显著。这些研究成果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闽南方言研究工作还很不平衡,还有些空白点等着我们去填补,如研究人员多数是高校语言学教师,其研究成果多用于专家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学术价值很高,
抽油机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各种类型的抽油机平衡后都存在负扭矩的问题,该问题一直是制约抽油机向高效率、高可靠性发展的瓶颈。本文剖析了负扭矩存在的原因,并研究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是,现实中的化学实验教学却存在着一种倾向:形式上的重视,思想上轻视,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