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课程考试的困境解读及思考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5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程考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功能,检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不断遭受腐蚀,课程考试流于形式、价值异化、功能失调,各种弊端丛生。本文试图分析普通高校课程考试的现状,并探究其形成的深层原因,为不断优化课程考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高校课程考试;命题;困境;反馈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7-0000-00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7000
  课程考试是测量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中, 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上取得何种程度及进展的考试,即测量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程度[1]。从类型上划分,高校的课程考试属于水平性考试,即达标考试,考试成绩及格即可。课程考试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的“把关者”,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发现其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校课程考试的价值定位
  (一)课程考试在教育系统中的价值定位
  1以考促学。考试的基本功能是评定,即检测被试的整体水平。考试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可以强化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进取精神,促进其能力发展。作为高校课程考试的被试者——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可以通过高校课程考试来评定。课程考试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检前导后的功能,一方面通过对学习效果的检测,肯定和认可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对学习效果的检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督促学生好好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考试最终的目的不是评定,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及时纠偏,引导其全面发展,同时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2以考促教。课程考试是一把双向的量尺,不但可以检测学生,还可以检测教师。作为高校课程考试的施测者——教师,教学成效的优劣应该由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所反映,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可以间接地反映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优劣。通过学生学业成绩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對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自检,检测教学中目标是否存在错位、方法是否得当、内容是否适宜等。同时,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肯定,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和优化,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二)课程考试在社会系统中的价值定位
  1文化取向。首先,课程考试通过考试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可以强化社会的主流文化;其次,通过试卷、学术论文、影像制品等形式对现有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保存;第三,考试主体、客体通过对考试政策、观念以及原则等的认同与实践,推动课程考试制度的发展与考试文化的传承[2]。
  2质量保障。生源质量的优劣不仅影响高校自身的声誉,也会造成教育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高校课程考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在实施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督促其自我提高,增加他们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从整体上改善高校人才的输出质量,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二、高校课程考试的现状解读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各大高校在本科教学阶段普遍推行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的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量尺,存在着诸多弊端,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识记能力较强、应用和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创新和批判意识,安于现状,在就业的浪潮中缺少主动进攻的资本,出现各种就业难的囧境。同时,社会对本科生的认可程度不断降低,导致学历、文凭贬值,甚至“读书无用论”的上演。目前,高校课程考试存在的弊病有:考风不正,舞弊现象严重;考试内容僵化,流于课本知识;考试形式单调,局限于纸笔测试;考试结果多以分数呈现,缺少质性分析;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试题命制专业化程度不高,科学性有待考究;考试管理缺乏专业队伍,流于形式;考试功能异化,考教一体化等等。下文从考试前期的试题命制、实施过程的管理以及考试后期的反馈对高校学业水平考试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试题命制过程
  1考试目标异化。高校课程考试应发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论上级领导还是一线教师,都只重视考试的评定功能,强调学习成绩的正态分布,忽视了考试的其他功能。而作为水平性考试的课程考试,倘若考生的学业成绩呈现正态分布,就严重违反了考试的科学性。考试目标的异化导致后期试卷命制、考试实施以及反馈等环节的种种恶化。
  2试题命制不科学。命制试题的前提是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编制考试大纲(双向细目表)。考试大纲可以提高试题的质量和考试的客观性。目前,高校课程考试试题命制的主体是学科教师,缺乏专业的考试学人员进行试卷的宏观指导和约束,可谓是“谁教谁考,教啥考啥,考教一体化”。一方面,学科教师在试题命制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进行命制,很难保证考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另一方面,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教师的职称评定,所以教师在试题编制过程中避难就易,甚至选择书本上的原题,严重违背了考试的科学性。
  另外,考试内容偏重于对书本的识记,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导致考试结束后就忘记了所学的知识,考试形式偏重于传统的纸笔测试,费时、费力。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高校作为高新技术的诞生地,亟需转变传统的考试形式,推行无纸化考试,综合运用多种考试形式。试题保密度不高,考前教师给学生圈题、划重点,甚至泄露原题,违背了考试的公平性。考试题型仅局限于传统的单选题、名词解释题、简述题等,题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性,没有体现“因生设考”的原则。   (二)考试实施过程
  1考试管理人员松散。课程考试的实施过程缺少专业的管理团队,大多是由各个院系自主举行考试,自定步调,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按照自身特点制定考试规则和内容, 但同时也缺少了有效的外部监督,導致考试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许多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把考试当成例行公事[3]。在考试前,缺少对监考人员的专业培训,大多都是本学院内部教师间相互监考,稍微严格一点,就是不同院系间相互监考,导致监考队伍良莠不齐。对监考人员负有监督之责的巡考员, 监督作用不甚明显,对于违反纪律的教师和学生在处罚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考风、考纪恶化。
  2考试风气恶化。作为水平性考试的课程考试,虽然考试难度不大,但是由于平时学生不用功,缺乏整体计划,进入大学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大多数考生采用考前狂补的策略,更有甚者铤而走险,违反考试公平性原则,采取作弊的手段谋求考试过关。高校课程考试作弊严重,考试风气败坏,考试威严性荡然无存。作弊形式从传统的挟带小抄、传抄答案到手机短信等现代化作弊手段,从学生个体作案到教师对作弊视而不见,甚至帮助学生打掩护。考风不正影响学风,学风不好导致教风不严,教风不严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恶化。这种不良的价值取向导致学生人格的畸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考试后期反馈
  考试并非学习活动的终结,而是上一轮学习过程的总结和新一轮学习活动的起点。目前,大学课程学习基本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课程考试一般都安排在课程的最后两周,考试结束,整个过程就结束了。高校课程考试缺乏对考试后期工作的关注,缺少持续、有效的反馈机制,没有发挥对教学效果的改进作用。首先,对考试结果仅仅给出量化的分数,唯分数至上,并未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查缺补漏,也未对教师的教学提出针对性意见;其次,缺少对试题难度、区分度的研究,不了解考生成绩薄弱的原因;第三,缺少对试卷信度、效度的分析,对于考试的科学性与否无从得知,是否可以检测考生的真实水平有待考究。考试后期的分析和反馈工作对提高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环节的缺失,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提高和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更是无从谈起。 而这恰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和手段,同时也是在实际中最易操作的一个方法[4]。
  三、高校课程考试弊病的困境剖析
  高校课程考试弊病丛生,既有考试自身发展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也有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试从学校、教师、学生个体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一)学校层面
  大学考试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映了师生在大学考试方面所具有的观念、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和表现,是师生考试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5]。课程考试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同时对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教学质量的提升自然会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考试文化的缺失,导致学校内部各个主体对课程考试的片面认识。高校误把课程考试看作评定学生优劣的手段,忽视了课程考试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整体质量上的作用;教师人员仅仅强调课程考试的工具性作用,忽视了课程考试的发展性功能;学生个体在日常学习中不重视知识的积累,采用临时抱佛脚的策略应付考试。另外,当今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科研能力,在科研导向的评价体制下,学校领导在日常工作中重科研、轻教学,忽视了对本科教育教学的工作管理,自然导致课程考试制度不完善,课程考试的命题主体、管理主体的缺失以及后期反馈机制的缺失,致使考试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教师层面
  在当今高校科研评价体制的压迫下,科研成果在教师的职称评定、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获得上占据的重要比例,使得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和严重。虽然教育部门多次出台相应的办法和政策鼓励、支持高校教学发展,但是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仍然难以消除。大多数教师整天忙着发论文、搞课题、评职称,无心于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上课前期备课不足、课件长期不更新、课堂缺乏新意,课下终日沉浸在科研中不能自拔,忽视了作为教师最基本的工作: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不重视以及考试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导致课程考试流于形式,多凭个人主观经验,考试目标仅仅强调知识的识记,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考察,认为考试结束就意味着自己教学活动的结束,忽视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另一方面,考生的成绩反过来作用于教师的职称评定上,因此教师在考试中采用“你好我也好”的策略,不得罪学生,试题命制避难就易,考前划重点,改卷过程放宽尺度,增加学生的过关率,创造出师生“其乐融融”的假象。
  (三)学生层面
  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的象牙塔后,出现了价值目标的缺失,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对大学生活采取放纵的心态。有些同学认为,经过12年的寒窗苦读,上了大学就如同进了保险箱一样,毕业就一定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在大学期间抱着“多一分浪费,少一分受罪,六十分万岁”的思想,尽情享乐,挥霍大好青春年华[6]。扭曲的学习观导致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前临时抱佛脚,更有甚者跟老师套关系、送礼等等。传统的考试观导致高校学生对课程考试的认识片面,误认为考试就是为了获取高分,忽视了课程考试在促进个体能力提升、增加个人就业资本、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方面的价值。由于功利化的价值导向,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而作弊,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
  四、高校课程考试困境的破解对策
  从学校系统内部来看,课程考试把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结起来,实现了对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双向考评;从社会大系统来看,课程考试质量的高低决定进入社会的人才质量层次,科学、合理的课程考试可以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有助于增加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资本。当前,各个高校都在争创“双一流”,深化高校的课程考试改革,实现考教分离,发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功能,体现“因生设考、因需设考”的原则,有助于提高本科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为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奠定基础。   (一)树立科学的考试观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考试观可以指导课程考试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提高课程考试活动的质量。高校课程考试作为测量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手段,还可以全面评价和改进教学质量。倘若仅仅停留在片面评定学生优劣的工具性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首先,高校教师不能把课程考试当成教学的目的, 过分地夸大甚至滥用考试,要科学地分析考试成绩所反映出的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智能发展程度[7]。其次,合理地运用考试结果,切勿把考试成绩与学生评优、评先及奖学金挂钩,导致学习的功利化取向。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应该认识到考试成绩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部,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等的一个参考因素。同时,运用学业成绩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改进。第三,高校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考试并非大学唯一的追求,切勿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把考试当作自我检测的手段,发挥考试的正向功能,起到督促、改进的作用,切勿把考试当作实现某种功利化追求的工具;注意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严格要求自我,追求自我不断实现和发展。
  (二)建立专业的考试团队
  命题质量的好坏决定着考试质量的高下,专业的命题团队可以提高试卷的质量,科学的考试管理团队可以为考试的进行提供外部保证,有利于营造公平、客观的考试环境。目前,高校的试题命制过程主观经验性太强,命题人大都是学科带头人,他们熟知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但是缺乏考试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试题的类型固化、形式单一、内容陈旧,导致试题的质量和客观性无法保证,进而导致无法准确地测量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份科学的试卷命制需要学科专家和考试学专家配合,由学科专家确定考试的目标维度和内容重难点,由考试学专家对试卷进行设计和开发,二者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试卷命制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同时,学科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主动学习考试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命题技巧,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人才观,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考试风气不正严重影响考试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容易助长不良的学习风气,形成扭曲的价值观,最终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导致流入市场的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考风不仅关系到高校课程考试质量的好坏,同时与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专业的考试管理队伍可以健全考试制度,规范考试行为,针对以往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完善和更新考试规定, 使考试规定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8];其次,专业的考试管理队伍有助于纠正考风,端正考纪,为课程考试创设公平的外部环境。作为课程考试的施测者——高校,应提高师资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命题技巧,加强考试管理和考务人员的培训,杜绝考试作弊等违法乱纪行为,保证考试的客观和公正。
  (三)完善考试的反馈机制
  长期以来,各高校虽对课程考试分析有一定的要求,但不作硬性规定,从而导致教师对课程考试的分析流于形式。“学生内心其实希望通过考试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以便弥补和改善,这是他们在中小学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大学的延续和反映。”[9]而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只关注阅卷评分,简化了对试卷质量和考试结果的分析。考试反馈机制的缺失导致导致课程考试的功能大打折扣,高校应完善课程考试的反馈机制,重视试卷的分析和考试结果的反馈,对学生和教师的成果进行肯定和激励,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发挥课程考试在促进学生、教师和學校发展中的应有功能。
  (四)形成多元的评价体制
  当前的课程考试形式单一,内容局限于课本,目标定位片面化,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形成性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这种考试既不利于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素质,同时还助长了部分学生期末围绕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突击复习的不良学习风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0]。因此,高校应形成多元化评价体制,根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多样的考试方式,体现“因生设考”的理念;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评相结合,强化过程性评价,形成动态的评价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考试观。
  参考文献:
  [1]刘海峰中国考试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81
  [2]廖平胜,何雄智,梁其健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7][8]吕建强.我国普通高校学业考试的功能、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0(05):75-77.
  [4][6][10]任西煜.我国高校学业考试现状分析与改革探讨[J].教育与考试,2013(01):38-41.
  [5]党亭军.从学业考试看大学考试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考试研究,2012(01).
  [9]田建荣,马莹.高校学业考试现状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3)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新疆高校1081份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并从6个方面对新疆高校受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研究,同时以性别、户籍、生源地及专业为分组变量,以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性作为因变
[摘 要]布鲁纳的儿童智慧发展表征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动作表征、图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阶段。以布鲁纳的表征理论为依据,小学数学螺旋式课程教学需要根据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使用恰当的表征方式,加强多元表征教学,以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深化。  [关键词]儿童智慧发展;螺旋课程;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9-
近年来,我国高水平大学已普遍实施博士生申请考核制。与其他招生方式相比,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是否更加公正公平、这类博士生的学业表现和科研成果是否更加突出、招生制度还存在
[摘要]当前,由于构建少数民族中小学课程缺乏多元文化理论的支撑,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忽视了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忽视了劳动技术性内容,存在着片面化、简单化倾向;在内容的组织上,忽视了课程组织的逻辑性、连续性、整合性原则,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学习的真实情境脉络,致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疏离感加重。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课程开发理论,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
随着高校综合改革的深入,高校管理向高校治理转变。如何建设好大学,如何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日益成为大学治理者重视的问题。《大学之用》是论述当代大学的经典著作之
现行高校绩效评价存在着指标体系设计缺乏目标管理,指标分解系统、评价指标重教师的外显胜任力而轻其内隐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可行性分析不充分而未起到有效激励的作用等问题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都深知: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帮助孩子做一个真善美的人,这是需要经验、需要智慧的。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于
[摘要]2017年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该通知是在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出台的纲领性文件。在该通知指引下,全覆盖的资助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优先并按标准上限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成为了许多高校资助体系改革的重点。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虽惠及了许多学生,但也带来了公平性受损、育人导向偏离、助学金只评不审等问题。因此,各高校应与
白城市洮北区明仁小学建于1946年,目前在校学生3730人,6个年段,教师186人,是一所以科研为先导的研究型学校。20个世纪80年代学校进行了早期素质教育改革实验,提出了“和谐教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引导青年一代自觉涵养坚定而充沛的文化自信,使之成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新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民族叙事,着眼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聚焦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采集民族信息,讲述民族故事,传递民族声音,塑造民族名片。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角度解析民族叙事在涵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