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走进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小学,你一定会被这里无处不在的文化气息与书墨芬芳所吸引、所震撼。这里的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育人于无形之中,无论是教学楼内展示的师生书法作品,还是一幅幅出自当今书画大家的墨宝,从仿古风格的案几到书法长廊,都展现出浓厚的书法氛围和纸墨韵味。在这所校园里,每位师生都研习书法,在书法之道里感悟、欣赏其价值,陶冶自身情操,提升文化素养。“翰墨修身、书道育人”,学校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书法学习环境,校园的回廊、拐角等地都悬挂书法作品,散发着纸墨清香,展现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现今,笔、墨、纸、砚等文房四宝已经成为师生最熟悉的用具,书法已融入师生的生活之中,融入他们的生命之中。漫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师生笔走龙蛇、挥毫泼墨的身影,能看到教师在传授学生习字技巧时的专注神态,能看到学子在思考字体间架结构时不时皱起的眉头。“书法”二字已经深深渗透到师生血脉之中,它蕴涵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润泽着一代代木林师生,为其人生成长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木林中心小学刘向东校长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育,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深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提高中小学生基本的人文艺术素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木林师生坚定的行进在“翰墨修身,书道育人”的特色教育之路上,挥洒出一路的墨韵馨香,助力无数师生的生命远航。
缘起篇:在翰墨飘香中育人无痕
●教育是与未来同行的行业。面对未来,我们必须充满希望与激情。当我们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激情,我们就会爱我们的事业,思考我们的事业,思考我们的未来,思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的发展
——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小学校长刘向东
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小学始建于1942年,学校静卧在密云、怀柔、顺义三县交界的巍巍燕山脚下,办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人文积淀。现有76名教职工,其中北京市骨干教师1人,区级骨干11人,北京市紫禁杯特等奖班主任1人;现有教学班20个,640余名学生。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建三园”的办学目标,遵循“种木成林快快乐乐写汉字”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三大工程,以书法特色教育为重点,力求将木林中心小学建成学生喜爱的乐园,教师热爱的家园,家长满意的校园。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载体,它源远流长,传播四海,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丰厚智慧,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着民族的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审美素质。书法更是国粹、国书。它既能育德启智,又能修身养性,是中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针对书法教育所具备的巨大教育效果,刘向东于2009年为木林中心小学引入书法教育,并凝练出“种木成林,快快乐乐写汉字”的办学理念,以书法为载体培育英才。
刘向东向来访者解释了“种木成林,快快乐乐写汉字”十一个字中所蕴含的三层理念。“种木成林”包含着深刻的寓意,“木”代表学生,“林”代表成才,就是说我们的学生有一入学就像一棵棵小树,在老师的呵护下,教育下,日积月累,不拒细流,汇聚点滴进步,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并汇集成一片大森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体现出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才的育人理念。“种”意味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付出,代表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才的环境。而且理念中包含着“木林”两字,体现了地域特点,代表从小要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的情怀。
“快快乐乐写汉字”,写汉字,就是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快快乐乐是让教师在教育中体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快乐,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求知、探索、互助的快乐。
在凝练出这样的办学理念之后,刘向东带领教师探索实践,进一步提炼出“以人为本建三园”的办学目标,即:将木林中心小学打造成教师热爱的家园,学生学习的乐园,家长满意的校园。树立目标愿景之后,学校深入挖掘书法教育的内涵,提出了“立字立人、立字养心、立字凌志、立字促行”四大措施。其中,立人即立德树人;养心即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让其拥有好的价值追求;凌志即树立学生远大的梦想;促进即促进学生开展行动。它以递进的关系,体现了先修人品,再养心境,然后树理想,最后促行动,达到知行合一教育目的书法教育思路。
书法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正如鲁迅所言:“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九宫格、米字格、双钩描红、临书仿写……,在书法的练习中,师生去体验、去践行、去感悟——将规矩、内修、审美、养性、怡情融为一体,体味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彩。
实践篇:在笔走龙蛇中培育品性
●教师评价说:“学校以书法教育为特色,通过环境濡染、课程引领、活动支撑的手段,使学生从小懂得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从小养成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的写字习惯;从小在书法美的浸润下陶冶情操 ,提升审美能力。在这方纸墨相融的校园内,师生感受到笔墨线条的美感,体悟到书法文化的隽永,聆听到生命的自然与美好……”
●学生评价说:“在木林中心小学中学习,我们仿佛畅游在书法教育的海洋里,书香墨韵让人沉醉其中,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人着迷,这是外校学生无法享受到的体验,我们喜欢这里。”
书法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对于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正向的教育效果能够伴随终生,助力其生命成长。其一,书法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汉朝蔡邕在《笔论》中就说过:“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书写是一种心智活动,心、眼、手必须配合,对于训练人的耐心、素养、想象、准确和条理都有好处。
其二,书法具有美育的效果。书法用简约的笔墨线条来表现丰富的韵律和意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抽象美,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典型代表。学习书法是对于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学生们的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 其三,练字可以炼人,书法对于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意义深远。中国人的汉字是讲究间架结构的,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一种严谨的作风。写好汉字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学生可以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
其四,书法是传统文化精髓,在学习、欣赏、书写中了解它的价值,能体味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学生坚持写好汉字,能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中产生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精神。
刘向东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的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教育是一项浪漫的事业,当我们用童心去感知童心的时候,我们才会唤醒爱心;当我们用爱心用浸润童心的时候,我们会欣赏到最美的心灵花朵”。这一教育理念贯穿其从教生涯,他在开展书法教育时,依旧以爱心去浸润童心,并通过环境润泽、课程引领、活动促进等手段,促进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走入办公楼大厅,笔者见到墙上的“种绿色之木,成生命之林”“教育就是播撒一粒粒种子,让它在这里生根发芽,吸收雨露,自由成长”“修行养德,孜孜不倦,共育绿色生命之林”等标语,细细感悟,能体会到木小人对于学生的无限期望与悉心关怀,能感受到一股博大而内敛的教育情怀。
书法长廊的文化主题为“孩童妙笔承古韵,翰墨书香满校园”,楼道上方悬挂的是弟子规,两侧的墙壁上既有王羲之、颜真卿等古代名家介绍,也有一幅幅出自当今书画大家的墨宝,更有学校里师生们的优秀书法作品,孩子们稚嫩的作品在书法名家名品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灵动可爱。行走在书法长廊间,恍若行走在时光隧道之中,随时随处都能享受到书法魅力的洗礼,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濡染。
除此之外,学校实施以“校本课程——书法教学为载体,打造一个墨香校园”的策略,组织教师编辑出版了《书法与我的生活》校本教材,教材力求实用化、生活化、艺术化。学校出版了《燕山墨韵》师生艺术作品集,全面反映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在刘向东的带领下,学校开展了“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为目标的书法活动,包括书法技能,书法审美,书法知识三个方面。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展丰富多彩、难度适度的书法活动。学生通过描红、临摹的方式来学习书法书写,同时进行识字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展作业评比、硬笔和毛笔书法比赛来提高书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举办各种书法故事会、演讲等活动,丰富学生书法文化知识和表达演讲能力。
自2009年起,学校着力创建精品书法特色校,成立了教师书法俱乐部和学生书法社团,近两年成绩凸显,教师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公开课交流,学生多次参加市区级书法展示。学校被先后评为“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北京市楹联教育基地校”“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教学基地”“北京市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单位”“顺义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顺义区先进教科室”等数十项荣誉,《种木成林快快乐乐写汉字》被评为北京市课程建设成果一等奖等。《现代教育报》《北京教育》《顺义新闻》等媒体对学校的书法特色建设进行了重点报道。
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说过,“变化气质,陶冶性灵”。这八个字涵盖了书法教育与书法学习功效的深刻内容。气质、性灵的改变是人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的改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使人由鄙俗变高雅,由肤浅变深沉,由浮躁变专注,由狭隘变开阔。木小人深刻的阐释了这一道理,以“书法”为载体,促进了师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其一生成长铸就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长室内,可以看到一幅题为“山高水长”的水墨画,画中群山万壑,松林环抱,流水自高山上奔腾而下,看上去气势雄浑。或许,这幅画正是刘向东育人胸怀的真实写照,犹如隐藏着流水高山般博大、宽广……
木林中心小学刘向东校长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小学阶段开展书法教育,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加深其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提高中小学生基本的人文艺术素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木林师生坚定的行进在“翰墨修身,书道育人”的特色教育之路上,挥洒出一路的墨韵馨香,助力无数师生的生命远航。
缘起篇:在翰墨飘香中育人无痕
●教育是与未来同行的行业。面对未来,我们必须充满希望与激情。当我们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激情,我们就会爱我们的事业,思考我们的事业,思考我们的未来,思考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的发展
——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小学校长刘向东
北京市顺义区木林中心小学始建于1942年,学校静卧在密云、怀柔、顺义三县交界的巍巍燕山脚下,办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人文积淀。现有76名教职工,其中北京市骨干教师1人,区级骨干11人,北京市紫禁杯特等奖班主任1人;现有教学班20个,640余名学生。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建三园”的办学目标,遵循“种木成林快快乐乐写汉字”的办学理念,实施“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三大工程,以书法特色教育为重点,力求将木林中心小学建成学生喜爱的乐园,教师热爱的家园,家长满意的校园。
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载体,它源远流长,传播四海,积淀着中华民族的丰厚智慧,承载着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孕育着民族的人文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的审美素质。书法更是国粹、国书。它既能育德启智,又能修身养性,是中小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的独特地位和作用。针对书法教育所具备的巨大教育效果,刘向东于2009年为木林中心小学引入书法教育,并凝练出“种木成林,快快乐乐写汉字”的办学理念,以书法为载体培育英才。
刘向东向来访者解释了“种木成林,快快乐乐写汉字”十一个字中所蕴含的三层理念。“种木成林”包含着深刻的寓意,“木”代表学生,“林”代表成才,就是说我们的学生有一入学就像一棵棵小树,在老师的呵护下,教育下,日积月累,不拒细流,汇聚点滴进步,终究会长成参天大树,并汇集成一片大森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体现出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才的育人理念。“种”意味着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付出,代表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成才的环境。而且理念中包含着“木林”两字,体现了地域特点,代表从小要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的情怀。
“快快乐乐写汉字”,写汉字,就是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快快乐乐是让教师在教育中体会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快乐,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求知、探索、互助的快乐。
在凝练出这样的办学理念之后,刘向东带领教师探索实践,进一步提炼出“以人为本建三园”的办学目标,即:将木林中心小学打造成教师热爱的家园,学生学习的乐园,家长满意的校园。树立目标愿景之后,学校深入挖掘书法教育的内涵,提出了“立字立人、立字养心、立字凌志、立字促行”四大措施。其中,立人即立德树人;养心即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让其拥有好的价值追求;凌志即树立学生远大的梦想;促进即促进学生开展行动。它以递进的关系,体现了先修人品,再养心境,然后树理想,最后促行动,达到知行合一教育目的书法教育思路。
书法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正如鲁迅所言:“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九宫格、米字格、双钩描红、临书仿写……,在书法的练习中,师生去体验、去践行、去感悟——将规矩、内修、审美、养性、怡情融为一体,体味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彩。
实践篇:在笔走龙蛇中培育品性
●教师评价说:“学校以书法教育为特色,通过环境濡染、课程引领、活动支撑的手段,使学生从小懂得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从小养成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的写字习惯;从小在书法美的浸润下陶冶情操 ,提升审美能力。在这方纸墨相融的校园内,师生感受到笔墨线条的美感,体悟到书法文化的隽永,聆听到生命的自然与美好……”
●学生评价说:“在木林中心小学中学习,我们仿佛畅游在书法教育的海洋里,书香墨韵让人沉醉其中,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让人着迷,这是外校学生无法享受到的体验,我们喜欢这里。”
书法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能量,对于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正向的教育效果能够伴随终生,助力其生命成长。其一,书法具有修身养性的功效。汉朝蔡邕在《笔论》中就说过:“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书写是一种心智活动,心、眼、手必须配合,对于训练人的耐心、素养、想象、准确和条理都有好处。
其二,书法具有美育的效果。书法用简约的笔墨线条来表现丰富的韵律和意境,形成独具特色的抽象美,是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典型代表。学习书法是对于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学生们的生活提供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 其三,练字可以炼人,书法对于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意义深远。中国人的汉字是讲究间架结构的,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形成一丝不苟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培养起学生一种严谨的作风。写好汉字必须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学生可以通过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从而养成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
其四,书法是传统文化精髓,在学习、欣赏、书写中了解它的价值,能体味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民族的感情。学生坚持写好汉字,能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在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中产生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精神。
刘向东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的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教育是一项浪漫的事业,当我们用童心去感知童心的时候,我们才会唤醒爱心;当我们用爱心用浸润童心的时候,我们会欣赏到最美的心灵花朵”。这一教育理念贯穿其从教生涯,他在开展书法教育时,依旧以爱心去浸润童心,并通过环境润泽、课程引领、活动促进等手段,促进了学生的素质发展。
走入办公楼大厅,笔者见到墙上的“种绿色之木,成生命之林”“教育就是播撒一粒粒种子,让它在这里生根发芽,吸收雨露,自由成长”“修行养德,孜孜不倦,共育绿色生命之林”等标语,细细感悟,能体会到木小人对于学生的无限期望与悉心关怀,能感受到一股博大而内敛的教育情怀。
书法长廊的文化主题为“孩童妙笔承古韵,翰墨书香满校园”,楼道上方悬挂的是弟子规,两侧的墙壁上既有王羲之、颜真卿等古代名家介绍,也有一幅幅出自当今书画大家的墨宝,更有学校里师生们的优秀书法作品,孩子们稚嫩的作品在书法名家名品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灵动可爱。行走在书法长廊间,恍若行走在时光隧道之中,随时随处都能享受到书法魅力的洗礼,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濡染。
除此之外,学校实施以“校本课程——书法教学为载体,打造一个墨香校园”的策略,组织教师编辑出版了《书法与我的生活》校本教材,教材力求实用化、生活化、艺术化。学校出版了《燕山墨韵》师生艺术作品集,全面反映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在刘向东的带领下,学校开展了“以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为目标的书法活动,包括书法技能,书法审美,书法知识三个方面。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开展丰富多彩、难度适度的书法活动。学生通过描红、临摹的方式来学习书法书写,同时进行识字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展作业评比、硬笔和毛笔书法比赛来提高书法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举办各种书法故事会、演讲等活动,丰富学生书法文化知识和表达演讲能力。
自2009年起,学校着力创建精品书法特色校,成立了教师书法俱乐部和学生书法社团,近两年成绩凸显,教师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公开课交流,学生多次参加市区级书法展示。学校被先后评为“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学校”“北京市学校文化建设示范校”“北京市楹联教育基地校”“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教学基地”“北京市资源建设与应用先进单位”“顺义区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顺义区先进教科室”等数十项荣誉,《种木成林快快乐乐写汉字》被评为北京市课程建设成果一等奖等。《现代教育报》《北京教育》《顺义新闻》等媒体对学校的书法特色建设进行了重点报道。
清代大书法家伊秉绶说过,“变化气质,陶冶性灵”。这八个字涵盖了书法教育与书法学习功效的深刻内容。气质、性灵的改变是人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的改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使人由鄙俗变高雅,由肤浅变深沉,由浮躁变专注,由狭隘变开阔。木小人深刻的阐释了这一道理,以“书法”为载体,促进了师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其一生成长铸就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长室内,可以看到一幅题为“山高水长”的水墨画,画中群山万壑,松林环抱,流水自高山上奔腾而下,看上去气势雄浑。或许,这幅画正是刘向东育人胸怀的真实写照,犹如隐藏着流水高山般博大、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