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化学教学中也不例外。淡化甚至忽略了学生对社会、生活、就业等德育素质的需要,也忽视了化学在社会应用领域的问题。面对中职学校生源各方面素质参差不齐的新情况,显得对策很不够,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学生是有才无德的“危险品”。前国务院分管教育的李岚清副总理曾经强调:“分科教育不应使人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道德品质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代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化学教学大纲》(高中版)明确指出:“化学教师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化学教学中”。笔者在十多年来的化学教学之中,通过穿插必要的德育,在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崇尚科学、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质,促进形成完善的人格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笔者在化学教学的首次课中,习惯地先介绍中外化学发展历史,通过联系化学史实,介绍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讲述一些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事迹,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古代文明,近代落后挨打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曾有过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冶金、陶艺、造纸、火药、酿酒等方面都是世界上发明和应用较早的国家。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就记载了许多有关化学鉴定的试验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令国人自豪的重大成就。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20世纪80年代,又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一种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作出了贡献。化工专家侯德榜,留美博士,为了发展祖国的化工事业,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研发制碱工艺。他在艰苦条件下经过3年努力,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并将保密几十年之久的索尔维制碱技术公之于世,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外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身居异国他乡,而当她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在化学上首次作出重大贡献时,就将这一元素命名为Po,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可见,许多化学家本人就是热爱祖国的典范,他们的事迹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还能有效地将学生潜在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激活出来。
二、 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作为人类改造世界,征服自然的锐利武器,为人类造福;也可以被别有用心的违法者用来为非作歹,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镭元素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当她得知可利用镭的放射性治疗癌症后,毅然放弃了专利申请,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造福全人类。反面例子也不少,有人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为非作歹,制造化学武器,合成毒品、炮制假冒伪劣产品,如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近年来发生的“雕白块”事件,“瘦肉精事件”,等等,不胜枚举。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引导学生认知是非,自觉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比较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为社会服务的事业中去,而不是违法乱纪、危害社会。
三、 进行崇尚科学,追求真善美的教育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它包括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并由此给人类带来福祉。化学实验就是一种科学活动,其方法本身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笔者在开展实验课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用耳、鼻、眼等直感器官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吻合时,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让他们明白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求真务实是科学的灵魂。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理。化学科学中也有它美的一面,如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晶体的天然光泽等,这些外在美无不与它的内在结构美相统一,而其内在的天然结构正是一种“真”——“真”与“美”相统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缤纷也是与其化学反应的“真”相联系,现用的元素周期表正是元素周期律的“真”的体现。又如“酚酞遇碱显红色”这一反应的“真”用于制作喷泉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悦感,如果用于巫术作“捉鬼治病”来骗人就会使人产生“恶”的愤慨。
可见,科学的“真”与“美”和“善”有着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一方面可充分挖掘化学科学美的方面,并利用其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美的特征与规律来分析和理解化学问题,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这也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四、 塑造高尚人格的教育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有重大发明、创造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百折不挠,艰辛探索,刻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教材,潜移默化教育学生。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时,引入“高炉炼铁”的知识简介:将铁矿石用焦炭做还原剂在高温下反应,首先炼得含有碳杂质的生铁;生铁如果再用氧化剂氧化其中的碳,使含碳量进一步降低并增加锰、硅等元素,就会炼得比生铁机械性能还好的普通钢;普通钢如果再放入铬、镍等元素,就会炼得抗腐蚀性能强的不锈钢。当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如何解释?有何人生寓意?经过简短的发言,学生就很容易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剔除自身的劣性与不足,广泛吸收外界的营养与精华,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此外,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成就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形成“化学是一柄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为人类带来灾难”的哲理意识,懂得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于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化学教学要善于把握新的教育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在化学教学中适时地实施德育,自觉推进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必将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增添活力,必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笔者在化学教学的首次课中,习惯地先介绍中外化学发展历史,通过联系化学史实,介绍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和现状,讲述一些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事迹,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古代文明,近代落后挨打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化学发展史上曾有过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冶金、陶艺、造纸、火药、酿酒等方面都是世界上发明和应用较早的国家。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就记载了许多有关化学鉴定的试验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化学工业的发展,都取得了令国人自豪的重大成就。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20世纪80年代,又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一种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作出了贡献。化工专家侯德榜,留美博士,为了发展祖国的化工事业,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研发制碱工艺。他在艰苦条件下经过3年努力,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并将保密几十年之久的索尔维制碱技术公之于世,为世界制碱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外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身居异国他乡,而当她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在化学上首次作出重大贡献时,就将这一元素命名为Po,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
可见,许多化学家本人就是热爱祖国的典范,他们的事迹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还能有效地将学生潜在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激活出来。
二、 进行遵纪守法教育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作为人类改造世界,征服自然的锐利武器,为人类造福;也可以被别有用心的违法者用来为非作歹,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镭元素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当她得知可利用镭的放射性治疗癌症后,毅然放弃了专利申请,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造福全人类。反面例子也不少,有人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为非作歹,制造化学武器,合成毒品、炮制假冒伪劣产品,如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近年来发生的“雕白块”事件,“瘦肉精事件”,等等,不胜枚举。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例子,引导学生认知是非,自觉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比较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学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为社会服务的事业中去,而不是违法乱纪、危害社会。
三、 进行崇尚科学,追求真善美的教育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它包括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并由此给人类带来福祉。化学实验就是一种科学活动,其方法本身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笔者在开展实验课教学时,要求学生充分尊重实验事实,向学生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育,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用耳、鼻、眼等直感器官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吻合时,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让他们明白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求真务实是科学的灵魂。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理。化学科学中也有它美的一面,如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晶体的天然光泽等,这些外在美无不与它的内在结构美相统一,而其内在的天然结构正是一种“真”——“真”与“美”相统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缤纷也是与其化学反应的“真”相联系,现用的元素周期表正是元素周期律的“真”的体现。又如“酚酞遇碱显红色”这一反应的“真”用于制作喷泉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悦感,如果用于巫术作“捉鬼治病”来骗人就会使人产生“恶”的愤慨。
可见,科学的“真”与“美”和“善”有着辩证统一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一方面可充分挖掘化学科学美的方面,并利用其来熏陶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审美观,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化学美的特征与规律来分析和理解化学问题,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这也是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
四、 塑造高尚人格的教育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有重大发明、创造的化学家,颂扬他们百折不挠,艰辛探索,刻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教材,潜移默化教育学生。如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时,引入“高炉炼铁”的知识简介:将铁矿石用焦炭做还原剂在高温下反应,首先炼得含有碳杂质的生铁;生铁如果再用氧化剂氧化其中的碳,使含碳量进一步降低并增加锰、硅等元素,就会炼得比生铁机械性能还好的普通钢;普通钢如果再放入铬、镍等元素,就会炼得抗腐蚀性能强的不锈钢。当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如何解释?有何人生寓意?经过简短的发言,学生就很容易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剔除自身的劣性与不足,广泛吸收外界的营养与精华,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人。此外,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科技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成就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能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形成“化学是一柄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又能为人类带来灾难”的哲理意识,懂得科学技术最终是否能造福于人类,还取决于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取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化学教学要善于把握新的教育理念,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在化学教学中适时地实施德育,自觉推进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必将为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增添活力,必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