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小县如何实现5年“大病不出县”

来源 :领导之友·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t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经济实力位于全市中下游的小县,重庆垫江县却已连续5年实现患者“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其奥秘何在?
  记者调查发现,该县将有限的投入用在刀刃上,几年前就罕见地建成两家三甲医院,并创新体制机制,引进、留住、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同时,三甲医院仍按二级医院标准收费,并鼓励中医药参与治疗,群众就医负担得以减轻。
  西部小县拥有两家三甲医院
  近日,垫江县桂阳街道的秦清春突发心肌梗死,被紧急送到县人民医院,医院立即对其实施微创介入式手术,几个小时后转危为安。“我以为活不成了,没想到县医院能做这种大手术。”躺在病床上的秦清春说。
  “以前,心梗病人必须送到100多公里外的重庆主城区治疗,随时有生命危险。”垫江县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杨忠梅说,垫江县的两家县级公立医院都只是普通二级医院,冠心病、肿瘤等大病都看不了,患者只能往重庆、北京等大城市跑。
  2010年起,垫江县累计投入6亿元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购置等,投入资金由政府投资和医院自筹,并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加强医生培训、创建特色专科等全面提高诊疗技术。经过努力,2012年和2013年,垫江县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分别通过三甲医院复评,这在全国的县级单位中实属罕见。
  记者在县人民医院新大楼内看到,西门子128排光子CT、意大利C5体外循环机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各科室的设备都已升级换代,其先进程度甚至高于一些大城市的医院。
  如今,县医院的市级特色专科已从5年前的0个增至6个,还建成1个国家级特色专科。肾移植术、连体婴儿分体术、腔镜微创术等600多项三甲医院的诊疗技术项目,如今基本都能在该院完成。县中医院也已累计开展新手术、新项目36项,2013年至今,已成功施行20多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垫江县卫计委主任刘卫东说,两家三甲医院的龙头作用已充分体现,群众看大病的需求在县内基本就能得到满足。根据医保中心的数据,垫江县已连续5年实现90%以上患者“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人才洼地”变“人才高地”
  大城市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往往让县级医院沦为“人才洼地”。而在垫江,则是另一番景象。
  2014年10月,美国密苏里大学博士谭秋林,带着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生物化学》和《自然》子刊的学术论文以及一系列科研成果,来到垫江县人民医院工作。他说,自己最看重的是发展空间,医院已任命他为院长科研顾问,负责全院的科研工作,还在为他筹建国家级遗传学实验室。
  谭秋林是垫江县近几年引进的高端人才之一。如今,得益于引进、留住、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两家县级医院已拥有博士3人,硕士124人,正高职称31人,硕士生导师14人,曾经的“人才洼地”正逐渐成为“人才高地”。
  “为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县里出台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垫江县卫计委副主任万成绪说,两家医院为博士提供最高3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和一套住房,并协调解决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问题。同时,也为硕士提供一定金额的科研启动经费。
  万成绪说,两家医院还大力拓展高端人才的发展空间,对博士委以院长科研顾问等重任,对有重大发明或晋升正高级职称的医生予以重奖。5年来,两家医院已分别从中青年骨干医生中选拔了20多名中层干部和学科带头人。
  此外,县医院主动联系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近3年已有20多名中青年医生到10多所顶尖医院进修学习。在县中医院,每名医生有至少3次到顶尖医院进修的机会,每次进修一年,此项开支每年达上百万元。
  三甲医院“二级标准”收费
  “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三甲医院仍按二级医院标准收费,例如三甲医院胆囊切除术收费1000元以上,而两家县医院仍按二级医院标准收费900元。”万成绪介绍,县中医院住院报销门槛费还降低了一档,全县的中医药诊疗服务费报账比例提高了10%。同时,垫江县还利用中医药量少价低的特点,在医院绩效分配时,按照比西医高10%左右的标准对中医医师单列考核机制,鼓励医师多使用中医药诊疗技术,目前县中医院的中医药参与疾病治疗率达95%以上,全县中医药参与治疗率也已达80%。
  近日,沙坪镇72岁的朱治华因膝骨关节炎到县中医院就诊,经过两周的熏蒸、抽积液等中医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总费用4000多元,若采用西医疗法,费用将高达上万元。他说:“原以为到城里医院看一次病,一年的农活儿都白干了,来了才晓得,医生技术好,价格也不贵,医保报销比例也高。”
  “县级医院就能提供三甲医院的服务,且采取多项举措减轻群众就医负担,让外出看病的患者回流,‘大病不出县’的目标自然水到渠成。”刘卫东说。
  (作者:赵宇飞;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点 评:
  人吃五谷杂粮,难免有个大病小灾,就医看病是人人躲不过去的事情。说到看病,很多人的想法是“有病直接去大医院”,于是中心城市各大医院人满为患,北京那些代表国家水准的大医院甚至要通宵排队才能挂上号、看上病,“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的抱怨不绝于耳。而另一方面,县级以下的基层医院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与大医院的热闹拥挤形成鲜明对照。为了改变这一不平衡的就医格局,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底前,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但一直以来,实现“大病不出县”这个目标始终是基层医改的难点所在,推进迟缓。作为西部的一个小县,重庆垫江却很好地破解了这一医改难题,连续5年实现了患者“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垫江经验:精准施策“三板斧”
  医改之难,举国关注。目前基层患者医治重大疾病动辄出县、出市甚至出省,根本原因在于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县域医疗资源非常薄弱、落后。大多数县域医院既缺少优秀的医生资源,又缺乏先进的医疗器械,导致县域医院没有能力医治一些重大疾病。要治好重大疾病,患者只能去市里医院、省里医院,甚至是北京、上海的著名医院治疗。垫江医改的成功,关键在于针对“大病出县”的原因,精准施策,砍出了“三板斧”。   第一斧是提升医院的服务能力。如果家门口就有高水平的医院、一流的医生、一流的诊疗技术,谁还会舍近求远、千里奔波?一个西部小县,竟然拥有两家三甲医院,这是让许多地方艳羡的,也是实现患者“大病不出县”的基础。垫江县将有限的投入用在刀刃上,拿出6亿元用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购置和专科建设,提高医院的硬件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引进、留住、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不断提高医院的软件水平。2012年和2013年,垫江县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分别通过了三甲医院复评,这标志着两家医院检查和治疗技术站上了新台阶。患者心里有杆秤:水平和设备都不差,还离家近,自然少折腾。
  第二斧是降低就医费用。服务能力相差不大,就医费用就成了关键。两家医院,虽然升级成了三甲医院,收费却仍是按二级医院标准。数据显示,两家县医院门急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的增幅都在6%以内。执行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当地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依托药品交易平台,动态监测医院采购数量和金额,让利患者3329万元。群众就医负担轻了,再加上医保报销的支持,别说群众往外面跑,你就是撵着他走,他也不会去。
  第三斧是保障医院的发展。医院服务能力要提升,就医费用要下降,医院扛得住吗,又该怎么生存?一是给补助。过去5年,垫江每年对公立医院定额补助1000万元。二是要靠自身的能力做增量,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垫江县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推广针灸、推拿等医疗手段,增加了医院的收入。
  垫江启示:医改成功三要素
  西部小县垫江县的实践告诉我们,破解基层医改难题,实现“大病不出县”,必须紧紧抓住三个关键要素。
  要素一:观念。垫江医改的背后,最重要的是观念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则是算清了医改的“大账”“全局账”。“大病不出县”目标的提出,是切实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的必然结果,也是县域三级医疗服务体系落实功能定位的重要体现。当前,在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还不高的背景下,农民一旦进大医院看病,就会背负沉重的医药费用负担,甚至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仅容易让脱贫的成绩归零,外出就医,事实上也会造成医保资金的浪费。这就是县级医改的大账、全局账,大账、全局账算清了,医改就有了更大的动力。
  要素二:人才。“大病不出县”,关键得有能看好大病的医生。大城市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往往让县级医院沦为“人才洼地”。基层医院只有“输血”与“造血”并举,才能变“人才洼地”为“人才高地”。“输血”:通过开展城乡对口支援,使城市大医院医务人员长期在县级医院工作,让群众不出县域便能接受城市大医院的医生服务;通过设立特岗等制度,为有志于在县级医院长期或短暂工作的医学专家提供支持。“造血”:通过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全科医生制度,实行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提升县级医院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促进医疗服务的有效提供。
  要素三:顶层设计。破解基层医改难题,归根结底就是要使县域医院拥有令患者信任的优质医疗资源,既要盖大楼,又要购设备,更要引人才,哪一项都离不开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投入,离不开对全国医疗资源配置和布局的顶层设计。“大病不出县”目标的实现,强烈呼唤全国三甲医院的数量和区域布局的调整,呼唤医务人员的城乡对口支援制度的长效化,呼唤在优质医疗资源分配特别是人才引进、资金分配上,向县域医院倾斜的长期政策。(点评人:刘晓辉)
  (责编 / 梁晓娟)
其他文献
语言艺术,学无止境。语言技法,不可穷尽。语言之美,难以尽述。从词法到句法,从逻辑到修辞,从外形到内质,从词素到音韵,我们一点一滴地把积累的原料送进实践的"烤箱"里精心"烘焙",
谈到关系管理,人们似乎总有一种极其微妙的心态,往往把关系管理等同于行贿受贿、走后门、开绿灯等。实际上,只为短线目标的相互利用,是完全失败的关系管理,是关系管理五重境界中的下下之选。领导者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关系管理,不仅会在领导力、组织能力和制度建设上陷入事倍功半的境地,甚至会堕入非正当关系圈、权力圈、贪腐圈,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和悲剧结局。  关系的领导力   社会和组织的善治是不同管理模式的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对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也是一场领导方法与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矛盾多发的社会转型期,要解开繁难复杂的治理方程式,法治是最有效的一把钥匙。  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淡薄,人治思想、长官意志严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凡事自己说了算,脑子里没有法律这根弦,“仍然痴迷于人治”。在他们看来,法律程序限制太多,许多“急病”等不得慢郎中,远不如
在短时间内视频点击量就超过了15.5万次、社交网络转发量高达12万次以上的《美丽的神农溪》MV中,身着白衬衣的陈行甲帅气开唱:“哟哟耶,哟哟耶,一道小河弯哟,清清亮亮地流。一叶豆角舟,飘飘荡荡地走……”  作为一位县委书记,在“全民代言神农溪”活动中身体力行,亲自上阵为激活巴东沉睡的优质旅游资源助力,陈行甲可谓在全国都开了先河。  平素里的陈行甲总是面带笑意,看上去温文尔雅。他身材颀长,很有书生气
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首先要有精气神。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在“去官气”中“蓄底气”,在“接地气”中“得人气”,将“四讲四有”要求化为行动,让群众切切实实看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要深入基层接地气。我们党的事业,根基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在群众。只有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接地气,党员干部才会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党的事业才会有必胜的力量和光明的前景。接地气,关键在“接”。不接触地中活力之
为什么要让领导干部学习国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早在党的十八大之前,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在出席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时就曾表示,领导干部
不赞成"红二代"提法   “父辈打下的江山,我们有责任来保卫父辈的成果,不能给父辈脸上抹黑。”“‘红二代’只是一个时代符号,将留下历史的痕迹,但也将成为历史的过去。”“干部子弟搞特殊化是不对的,歧视干部子弟也是不对的。”近日,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援少将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对“红二代”的话题畅所欲言。作为一名世人眼中标准的“红二代”,他认为,当前,社会上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
会议活动组织得多了,往往会发现,出错的经常是那些“想当然”的地方。比如,筹备过程中发现问题时,“想当然”地认为有人解决;筹备过程中有关方面提出要求时,“想当然”地全盘接受;实施过程中出现疑问时,“想当然”地任其发展。这些情况难免导致差错和失误。只有用非常谨慎的态度,“较真”到底,才能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案例。  案例一:前几年,市里的季度工作会要求现场直播。第一次筹备时,我们就想
红军长征时期的“诗与歌”是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蕴含着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精神力量,其所表现出的崇高理想以及革命乐观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人民至上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元素。  “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的崇高理想  “革命理想大于天”。理想是维系和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支柱。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天上有敌机狂轰滥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红军指战员在缺吃少穿的情况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地位作用,解决了事关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的三个重大认识问题,是指导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一)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需要不需要统一战线问题。统一战线是党的法宝,这是我们党的干部都耳熟能详的。但对于其中的深刻寓意却缺乏深究,以致出现了手持法宝不会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统一战线法宝地位的思考非常深入,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