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初探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xiaog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传统理念和宣传教育缺陷,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一些问题和缺失。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推进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学校环境建设、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等诸多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之一是公民具有公民意识。大学生作为迎接新时期的主人,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是决定我们国家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
  
  据问卷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比较关注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平等、民主、环保等意识,但还存在三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公民理论知识水平较高,但行为意识水平较低。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意识,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践行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乱扔果皮纸屑、损害公物、公共场所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
  2.公民权利意识较强,义务意识较弱。在法律知识的学习中功利主义倾向明显,重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忽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的法理知识。很多学生对公民的权利了解较多,而对公民的义务知之甚少,希望得到法律所赋予的一切权利,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却少有考虑。
  3.公民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较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他们能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体现,但其作为公民的国家意识相对较弱,普遍缺乏政治参与热情,并未意识到个人价值只有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成因分析
  
  1.传统理念缺陷。国内受两千多年传统社会封建意识的影响,以及“文革”的侵害,造就了国人根深蒂固的“顺民”意识和无奈的“清官”情结,人们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也不能客观地审视他人和国家行为。人们活动一般在家庭、熟人中展开,对公共生活领域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较为忽视:传统的中国人只讲自己小圈子里的道德——家庭、朋友、熟人的道德规范,一旦脱离这种血缘或类血缘的环境,在陌生的公共环境中,往往就对公共秩序中应该共同遵守的东西熟视无睹。
  2.宣传的缺陷。改革开放后,国内一直致力于法制建设与宣传,经过“四五普法”,法律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法制宣传重书本轻素养,在普法过程中只重视学了多少部法律,记了多少法规条文,忽视了法律理念、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法律、司法权威的树立,重说教轻实践,加之个别执法人员根据个人利益随意执法,严重损害法律的权威和法制的尊严,对正在成长中并初涉社会的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教育的缺陷。大学生接受的法规以及道德教育其中也涉及到了公民教育的内容,但涉及知识零碎而不系统,教学脱离实际,导致公民意识教育流于形式。在“应试教育”的限制下,我国的公民道德、法律教育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上都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如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特点相脱离,出现“小学讲共产主义理论、中学讲道德教育、大学讲社会公德”的倒置情况,公民教育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是公民文化内化为公民共识的过程,鉴于国内公民意识的水平,迫切需要在学校和社会大力宣传公民意识。但这种宣传能否见成效,还要看大学生对公民观念是否有自觉的需求,教育与主动自我教育的结合。
  1.统筹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完善教育体系。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国外公民意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把公民教育作为主线,统筹各类素质教育,建立“公民通识”教育体系,使“公民通识”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的全过程。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公民教育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大力宣扬社会主义的的公民意识,可以通过媒体特别是校园网络、电视、广播等全方位的宣传。在思想上确立学校教育是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主渠道观念,强化学校的“公民文化”建设,使学校公民意识培养制度化和规范化。利用校园刊物、学术讲座等形式,在无形中向学生渗透公民意识教育;也可开展写学习心得、体会、实践报告等形式,创造一种“自律”与“慎独”的机制,将社会的外部要求经过“内化”转变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
  3.凝聚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合力。当代中国的公民意识教育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还存在一些脱节的现象,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统筹规划,建立公民意识教育的立体网络,重视家庭、大众传媒和公共场所等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升华作用,形成公民意识教育的合力。在加强学校的公民教育的同时,也在全社会大力宣扬公民意识,使之产生社会合力的作用及形态比学校教育更为直接,作用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黄昆,浅谈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2]肖迎春,赵州,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J],教育探索,2008(12)
其他文献
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和数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对学习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中体验到愉悦,产生新的兴趣,推动学习不断前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把知识具体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联系起来,创设各抒己见的宽松环境,在争论声中激发学习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要让学生用多种感观参与到课内与课外的认知活动中,开展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体验到
教学本身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创新教育其实就是把学生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作为一名新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反馈信息,设计多样化的练习等方面着手,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创新落实在教学的始终。  众所周知,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则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一个教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rhBMP-2)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对成骨细胞(MC3T3-E1 Subclone 14)矿化及焦磷酸合成酶(ENPP1)、跨膜蛋白(ANK)和组织非特异
巨大或复杂的肝肿瘤手术切除难度及风险大,手术时间长,术中易发生凝血功能紊乱、低体温、酸中毒等,导致难以控制的出血,此时如何简化手术,贯彻损伤控制,以挽救生命、降低术后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接受学习而言的,要求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创设研讨式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自主、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是: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智力、能力的发展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美术课程标准》中这样强调:“要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况中探究与发现
摘 要:重新仲裁制度是撤销仲裁裁决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给予仲裁庭弥补程序瑕疵的机会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对重新仲裁制度规定体现在《仲裁法》第61条,但该法条非常简略和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针对重新仲裁制度出现的相关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重新仲裁;程序瑕疵;撤销仲裁裁决  重新仲裁是指在当事人对仲裁判决不服时,要求对原来的仲裁案件再次仲裁,并且要经过审查认定原仲裁判决存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全国各地都取得了较大发展。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然而笔者相信许多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师都和我们一样面临着许多难题。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入学英语成绩比较差,词汇量比较小,写作能力较弱;同时又没有比较合适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一、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英语是高职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在制定教学大纲、选编教材、课堂教学及考核测试过程中都必须充
近年来,微商不断发展,已然成为人们离不开的产业之一。与此同时,它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大量微信三无产品的出现、微商欺诈、微信传销等法律问题也层出不穷。但是执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话理论和对话式阅读教学成为新的热点,但要很好地推动这一理念的进行,需要对其构成要素有一个清晰的料了解。  第一要素当之无愧是文本。学习语文最终要落实到发展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上来,而教学中提供言语实践的载体就是“文本”。  当然在天然的原始的文本中融入了师生的体验后就形成了“对话的文本”、“读者心中的文本”。这一“对话的文本”的形成,是对话过程与对话结果的统一,其中闪现着作为文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