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专业音乐教育中民间音乐传承的思考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面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试图从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双重视角,来探讨学校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何有计划地分阶段、分步骤地将文化部门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资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民间音乐;传承
  
  一、我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翻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音乐教育都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中曲折前进的。从西学东渐到学堂乐歌。西式音乐教育实质上充当了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催生剂”。1927年,萧友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院,从而掀开了中国音教史新的一页,走了一条不折不扣的西方专业音乐教育之路。
  作为一种异质艺术文化,为了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选择了西方的教育模式。现如今,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拥有9所专业音乐学院,300多所音乐二级院(系)和无数所为达到综合院校标准而正在建立音乐系的综合大学这一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由此又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以西方欧洲音乐为中心论、中国音乐落后论、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以及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游走在教学大纲之外。我们这些“科班学生”的知识结构大概基本如此:不懂传统音乐,却浅薄地认为它落后。
  二、民间音乐不能在不经意间灭亡
  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使我们了解了更多的外来文化,不少人开始追求新鲜艺术时尚的潮流,而疏忽了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精粹。表面上看民间音乐还在静静地流传繁衍,然而它在社会上的重要性已经慢慢丢失。以电子音像产品为主的新时期音乐传播文化使大众的音乐欣赏渠道变得无比广阔,口传心授的民间音乐已经逐渐写入了教科书。
  如果意识不到这些问题,那么可贵的民间音乐遗产就会在不经意间消散。本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中国的昆曲被列为世界首批19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到2009年,我国已经有古琴、南音、侗族大歌、粤剧、藏戏、花儿、呼麦等29个项目列入该名录,中国成了世界上列入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
  三、扬州民间音乐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扬州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有着深厚的文明史和江淮文化底蕴。民间音乐非常丰富且流传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如扬剧、扬州清曲、扬州平话、道情等。这些都来自于扬州人民的生活,与该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经验密切相关,并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
  就拿扬州清曲来说,始于元,成于明,盛于清,又称广陵清曲、扬州小曲、扬州小唱等,有500多种曲目、140多个曲牌,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江苏民间曲种之一。清曲音乐属曲牌体,伴奏以丝弦为主,曲词优美,意象深远。这些充分的资源既有传统的文字记载资料、音像资料,也有现代的网络音乐形式等,完全可以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这样既在弘扬、传承和保护本土音乐资源的同时,又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内容健康的文化精品纳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确实有利于加强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意识,并激发大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地方高校开发和利用本土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文化与教育价值:地方高校开发和利用本土音乐资源,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音乐艺术,保护区域艺术文化生态的平衡,另一方面对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将具有极为重要的建设性价值。
  1.实现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生态的保护
  扬州民歌丰富繁多,20世纪80年代,扬州文化部门创作组曾编辑了三册《扬州民间音乐资料》,辑录了扬州民歌近千首。《拔根芦柴花》就是栽秧号子的代表作品,它既有江南俚曲的委婉缠绵,又兼北方的高亢嘹亮,现已唱红大江南北。另一首邵伯民歌《撒趟子撩在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了亚洲民歌。
  另外,扬州的文艺团体在向高校介绍本土民间音乐方面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2010年,由扬州曲艺团和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曲艺50年扬州大学专场演出》,给高校的学生们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享受,这些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通过他们的欣赏形成感受之后,不仅可以在更多的观众心中产生共鸣,还可以将扬州本土音乐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2.促进对本土民间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具有主体性、基础性和开放性。民族音乐文化在具有自身根本特征的基础上,是一个传承与发展相结合的概念,学校音乐教育,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应将民族音乐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引进到音乐教育中,并将其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基础,让每一个学生浸润在民族音乐的环境中,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近年来为保护和弘扬扬州民间音乐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近年来成立了扬州民间音乐研究所,这是第一家专门研究扬州民间音乐的机构。扬州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如夏峰、戈弘、韩月波等受聘为特约研究员。此次民间音乐研究所的成立,意味着民间音乐将走出大学,面向社会。在研究范围上,不只局限于扬州本地,还将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整理、研究。并定期组织音乐家们外出采风,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刊登在《扬州民间音乐文化论坛》上。
  热心传统艺术的工作者们极力在补救民间音乐,但大多数人的办法是研究、寻根、探古、溯源,这当然好。但忘了最重要的是推广、普及、融入潮流,注入时代新鲜的血液。像过去解放初期文艺工作者大举深入民间探访挖掘音乐资料的情况不多见了,代替的只是无休止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诚然,艺术需要学术,但艺术不等于学术。至少现在,我看不到民间传统音乐的光明,期待改革。
  (作者单位 江苏扬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其他文献
摘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信息技术课堂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则更为明显。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采取分层教学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分层施教中,享受“差异”教育;在分层练习中,享受“探索式”教育;在分层评价中,享受快乐教育。  关键词:分层教学;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评价  [现状点击]  由于我
一、何为科学的环境伦理观念  谈“科学环境伦理观”,我们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环境伦理学?二战后,欧美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工业化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环境问题,例如: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水污染与资源危机等等,尤其是环境灾难的频繁发生,环境问题开始由局部地区蔓延到全球,使人们深感环境危机日益严重。为了解决环境危机,各国政府、国际环境组织和有些学者开始思考和探索人类与环境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在此背景下
周末,和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她突然一把抓住我的手,让我诚实地告诉她,她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妈妈?  这一下把我问蒙了。回想她的朋友圈,10条有9条都是关于孩子的,早起给孩子做爱心早餐,晚上给孩子读睡前故事,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还买了一堆育儿书研读……从这些现象看,她这个妈妈做得是相当用心的。如今之所以产生自我怀疑,是因为她儿子还有一年多就该上小学了,如果要在新加坡上一所好学校,父母就要去做义工,最后还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先进机器的进驻,各大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高职和中专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源地。针对高职学生的教学中,很多文化学科都不予重视,例如高职数学,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根本没有发现数学对高职学生的潜在影响。浅议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未来的改变策略。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现状;改变  高职这个几年前不被看好的学校在近些年越来越被重视,随着各大企业引进的先进机器不
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完成以后,对三年来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一次总复习,把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归纳、消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对学生升学或就业都十分重要,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得十分关键,下面我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确保复习任务完成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按照班计划,必须有的放失,按初中数学设计的内容可以分为200多个知识点,应分别
在新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整个课堂处处洋溢着师生彼此的关怀,沐浴着平等协作的光辉,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也是一个积极投身课改,敢于实践的弄潮儿。当然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沮丧,但更多的是体会和经验。以下是我的教学实践体会和思考,现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创设情境,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创造条件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愉
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打造高效课堂,学校组织了生本教育“一课五教”的教学研讨活动。孩子们对本次活动充满了好奇,表现出了很强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自觉地将压力变为教研的动力,更加认真研读课本和教学参考用书,认真备课,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教学风采,活动结束后,我收获颇多。  一、试课、磨课,精益求精  选定教学内容《体积和容积》后,我开始备课,熟读新课标的要求,研读教材、教学参考书,查阅网络资源,完成
摘要: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要遵循能力培养原理,紧扣教学的关键环节,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自主体验和设计中,重视总结反思,发展创新思维,激发探索欲望,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体验;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的:“激发人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要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导学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课堂;课堂品位;提高素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
摘要:随着校本课程的不断深入,图书馆除了服务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应发挥专业特长,为教育教学服务。积极以校本课程为契机,促进图书馆全方位建设。  关键词:校本课程;学科结合;图书馆建设  20世纪90年代,华中师大第一附中在全国高中学段率先实施素质学分制,引起了社会各界、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在“发展教育”的办学模式下,学校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核心价值观,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学习、多元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