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职学生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情绪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显然,我们不能把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差生”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职业教育本身的目标和任务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看到生源质量下滑的现实,更要透过“问题”去探寻背后复杂的原因,并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而教师开发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设计出有效、有趣、有德的课堂教学策略,将会给沉闷的课堂带来丰富的色彩。
我们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老师往往最怕上以下三种课:一是下午课,特别是春天下午的课。学生容易犯困。二是体育课后。男同学满头大汗,电风扇开到最大,女同学或是跑步累了趴着,或是手疼了,教室混乱一片,等安静下来已经过去不少时间。三是实践性强的课前后。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实践操作课,因为它相对比较活泼轻松,上课时总喜欢持续讨论实践操作课中的有关内容,或者是准备实践课的学案,老师上课时总觉得学生集中不了注意力。
这学期我的化学课偏偏在下午,并且课后还有实践课。每次走进教室,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趴在桌上了。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呢?我一直在思考,寻找更好的办法。
这天下午,我走进教室,向学生展示了我精心准备好的一堂课。
活动一:播放金属腐蚀造成危害的刺激时评短片
我准备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内容是“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目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金属和金属材料的锈蚀,使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和金属防护的方法。课前我播放了大量的关于金属腐蚀造成的危害的短片,惊险刺激的视频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地看,连上课铃声响了都没察觉到。
活动二:与学生对话
(1)配合视频课件,我介绍了国内外金属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数据。
(2)介绍国内外曾发生过的许多灾难性腐蚀事故,如飞机因某一零部件腐蚀而坠毁,桥梁因钢梁产生裂缝而塌陷等。
(3)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腐蚀现象,展开讨论。
学生们提出了“自行车钢圈生锈”“菜刀生锈”“路边隔离桩生锈”等数十种现象。
(4)提出探讨的课题:引起金属腐蚀(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相应措施?
活动三:请学生观察实验,构建化学概念
我准备了两组实验:一组之一是硫酸中加铁片,之二是硫酸中同时有铁片与碳;另一组一是擦亮的铁片放在酒精炉上烧,二是擦亮的铁片放在桌上。对于第二组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很快大部分同学提出了化学反应、氧化等解释,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化学方程式。而对第一组实验不太理解,于是我又让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家里经常用的菜刀,如果不擦干容易生锈?”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可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又不知其原因,这些既常见又具有探究性的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便于开展探究。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很多同学家中有电动自行车,为什么用一段时间,电池就不行了?”是啊,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如何解释,对我们学习有何帮助?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纷纷议论,相互讨论,有的同学预习得好,立刻提出了“电化学腐蚀”概念,我趁热打铁引出了电化学腐蚀的概念及原理。这样,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他们自主构建了“电化学腐蚀”的概念。
活动四:提出问题,建立情境,分组深入探讨,归纳结论
我提出问题:金属腐蚀会造成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那么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对金属进行保护呢?我读了一则佳士得拍卖行举行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活动的消息,并打出图片。这两件1760年铜铸的国宝在200多年后看上去仍然熠熠生辉不生锈。我又结合生活中常用的自行车,让学生分析:“自行车上有哪些金属及其是如何进行防腐的?”同学们分组讨论,提出了钢圈镀锌、轴镀铬、涂机油、烤漆、塑料覆膜等防腐方法,已经基本上列出了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覆盖保护层防止金属生锈的主要方法。之后归纳出金属的常见防护方法:①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②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而增强抗腐蚀能力,如制成不锈钢;③电化学保护法。当再回到鼠首和兔首铜像时,就可以进行拓展了。我请同学们分析它们200多年不生锈的原因,各小组提出了以下可能的原因:①它们的表面都电镀上了一层耐腐蚀的黄金;②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它们表面的铜绿被酸雨溶解洗去;③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小,因此不易被氧化;④它们是含一定比例金、银、锡、锌的合金,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因此能够防腐。
这堂课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等,努力让学生参与,调动学生探讨、议论;此外,精心准备课件,图文音视动画并用。学生参与讨论很热烈,表达交流阶段师生互动较好。从而使得在下午化学课上,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心情放松,思维敏捷。甚至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立即有人提出异议,生生互动也产生了。此时学生的奇思妙想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教师授课灵感的生成性资源。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由于情境诱发,师生情感距离得以拉近,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时,学生经常会在处理问题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显出优势,教师可将这些“小成就”作为教育、鼓励学生的“个体资源”。本节课通过开展的两个实验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深入讨论,水到渠成建立了“电化学腐蚀”的概念。
反思:
(1)注重互动中的动态生成资源。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的调用等方面比较被动,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情感、态度、情绪等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应该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逐渐被简化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教师、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住了,尤其是教学互动中动态的生成资源被忽视了。近年来,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更需要把学习过程与社会和生活紧密相连,观察、体验、探究生活中的常识与疑问,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2)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首先,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背景出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其次,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权、更多的说话机会、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及更多的评价机会,注重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最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样才能发现学生一些不易察觉的情绪性或问题性资源,对有疑惑的学生作适当点拨,帮其解惑;对倦怠的学生,悄悄提醒,使其振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引导学生。
(3)关注学生,提高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驾驭能力。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愈显重要。要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各种资源,教师必须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课中有生活;要在教学内外多下工夫,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了解生活,储备足够的知识;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情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教师只有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各种资源。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定能带来课堂上难以预料的精彩。
我们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老师往往最怕上以下三种课:一是下午课,特别是春天下午的课。学生容易犯困。二是体育课后。男同学满头大汗,电风扇开到最大,女同学或是跑步累了趴着,或是手疼了,教室混乱一片,等安静下来已经过去不少时间。三是实践性强的课前后。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实践操作课,因为它相对比较活泼轻松,上课时总喜欢持续讨论实践操作课中的有关内容,或者是准备实践课的学案,老师上课时总觉得学生集中不了注意力。
这学期我的化学课偏偏在下午,并且课后还有实践课。每次走进教室,有一部分学生已经趴在桌上了。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呢?我一直在思考,寻找更好的办法。
这天下午,我走进教室,向学生展示了我精心准备好的一堂课。
活动一:播放金属腐蚀造成危害的刺激时评短片
我准备了图文并茂的课件,内容是“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目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金属和金属材料的锈蚀,使学生了解金属腐蚀的原理和金属防护的方法。课前我播放了大量的关于金属腐蚀造成的危害的短片,惊险刺激的视频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地看,连上课铃声响了都没察觉到。
活动二:与学生对话
(1)配合视频课件,我介绍了国内外金属腐蚀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数据。
(2)介绍国内外曾发生过的许多灾难性腐蚀事故,如飞机因某一零部件腐蚀而坠毁,桥梁因钢梁产生裂缝而塌陷等。
(3)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的腐蚀现象,展开讨论。
学生们提出了“自行车钢圈生锈”“菜刀生锈”“路边隔离桩生锈”等数十种现象。
(4)提出探讨的课题:引起金属腐蚀(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相应措施?
活动三:请学生观察实验,构建化学概念
我准备了两组实验:一组之一是硫酸中加铁片,之二是硫酸中同时有铁片与碳;另一组一是擦亮的铁片放在酒精炉上烧,二是擦亮的铁片放在桌上。对于第二组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很快大部分同学提出了化学反应、氧化等解释,并结合所学知识给出化学方程式。而对第一组实验不太理解,于是我又让学生去探究:“为什么家里经常用的菜刀,如果不擦干容易生锈?”对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可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又不知其原因,这些既常见又具有探究性的内容,很容易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便于开展探究。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很多同学家中有电动自行车,为什么用一段时间,电池就不行了?”是啊,这些我们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如何解释,对我们学习有何帮助?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纷纷议论,相互讨论,有的同学预习得好,立刻提出了“电化学腐蚀”概念,我趁热打铁引出了电化学腐蚀的概念及原理。这样,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他们自主构建了“电化学腐蚀”的概念。
活动四:提出问题,建立情境,分组深入探讨,归纳结论
我提出问题:金属腐蚀会造成经济损失和安全事故,那么如何防止金属腐蚀,对金属进行保护呢?我读了一则佳士得拍卖行举行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活动的消息,并打出图片。这两件1760年铜铸的国宝在200多年后看上去仍然熠熠生辉不生锈。我又结合生活中常用的自行车,让学生分析:“自行车上有哪些金属及其是如何进行防腐的?”同学们分组讨论,提出了钢圈镀锌、轴镀铬、涂机油、烤漆、塑料覆膜等防腐方法,已经基本上列出了生活中常见的通过覆盖保护层防止金属生锈的主要方法。之后归纳出金属的常见防护方法:①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②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而增强抗腐蚀能力,如制成不锈钢;③电化学保护法。当再回到鼠首和兔首铜像时,就可以进行拓展了。我请同学们分析它们200多年不生锈的原因,各小组提出了以下可能的原因:①它们的表面都电镀上了一层耐腐蚀的黄金;②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它们表面的铜绿被酸雨溶解洗去;③铜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小,因此不易被氧化;④它们是含一定比例金、银、锡、锌的合金,改变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因此能够防腐。
这堂课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等,努力让学生参与,调动学生探讨、议论;此外,精心准备课件,图文音视动画并用。学生参与讨论很热烈,表达交流阶段师生互动较好。从而使得在下午化学课上,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心情放松,思维敏捷。甚至一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立即有人提出异议,生生互动也产生了。此时学生的奇思妙想成为活跃课堂气氛、引发教师授课灵感的生成性资源。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由于情境诱发,师生情感距离得以拉近,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时,学生经常会在处理问题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环节显出优势,教师可将这些“小成就”作为教育、鼓励学生的“个体资源”。本节课通过开展的两个实验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热情。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深入讨论,水到渠成建立了“电化学腐蚀”的概念。
反思:
(1)注重互动中的动态生成资源。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的调用等方面比较被动,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情感、态度、情绪等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源被排斥在教学过程之外,应该十分丰富的教学过程逐渐被简化为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的过程。教师、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住了,尤其是教学互动中动态的生成资源被忽视了。近年来,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更需要把学习过程与社会和生活紧密相连,观察、体验、探究生活中的常识与疑问,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
(2)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观。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首先,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因此,教师要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背景出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其次,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权、更多的说话机会、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及更多的评价机会,注重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最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这样才能发现学生一些不易察觉的情绪性或问题性资源,对有疑惑的学生作适当点拨,帮其解惑;对倦怠的学生,悄悄提醒,使其振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引导学生。
(3)关注学生,提高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驾驭能力。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愈显重要。要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各种资源,教师必须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课中有生活;要在教学内外多下工夫,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了解生活,储备足够的知识;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情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教师只有成竹在胸,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各种资源。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定能带来课堂上难以预料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