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形式关注思维展现过程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fenr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最终的使用效果。结合教学实践,观察和分析思维导图,可以发现,要避免进入使用上的误区,就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精选形式,变“不加甄选”为“结构统一”;厘清重点,变“概括首位”为“兼顾思维”;指向学习目的,变“关注结果”为“展现过程”。从而不断提升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结构;过程
  思维导图已慢慢进入阅读教学。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感知思想情感,发现表达特点,习得言语规律,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内隐知识、思维轨迹显性化,学习过程可视、可感,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深化和交流。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影响了思维导图最终的使用效果。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并积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教学症状一】内容和形式不统一,导图结构不符合逻辑
  主要表现在导图形式的选用上。导图形态不一,所显示的结构逻辑也大不一样。不同的导图各有其鲜明的内部结构特点,如鱼骨图善于表现内容之间的承接有序,阶梯图侧重于事物之间的层级递进,而花芯图则非常直观地表达出内容和中心之间的紧密联系。
  课堂上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内容,且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导图形式。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开放、自由,学习空间很大,却忽略了关键点,没有引导学生展开思辨、甄别:导图是否和文体或文本结构相匹配?哪种形式更适合用在这里?
  【应对策略】变“不加甄别”为“结构统一”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表达形态。我们在利用导图辅助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导图的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导图建构文本、知识内容。比如以小学阶段常见的几种文体为例,说明文内容集中,条理清晰,多可通过表格进行梳理;写人叙事文一般以具体事例支撑材料,情节发展有序,多可用时间线、内容提纲等来梳理;写景文综合方位、景点的提示,可用游览地图或行进路线来表现;小说则情节曲折,人物关系复杂,用阶梯图或维恩图表现比较适合……
  如学生阅读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梳理作者的游览路线(见下图)。
  小说《景阳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篇幅很长,为快速、完整地把握内容,了解故事走向,学生采用“阶梯图”梳理内容,呈现小说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情节关系(见下图)。
  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目标,选用不同的导图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深化理解,把握脉络,提炼要点,物化思维,促进整体架构。而导图形态的辨析时机,可以放在练习之前,通过共同讨论推选几种供大家选择;也可以放在练习之后,通过对不同学习结果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进行修正,直至内容和形态趋于统一。
  【教学症状二】语言与思维相混淆,语言概括覆盖思维过程
  当下利用导图梳理内容的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多关注导图的概括功能,把较多时间花在导图的文字部分,引导学生比较语言是否精练,用词是否贴切,而忽视了学生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这样概括,对导图背后的思维关注不足,导致课堂上屡屡出现学生发展原地踏步的窘状。
  【应对策略】变“概括首位”为“兼顾思维”
  思维由导图展现,导图由思维生发。日常课堂要注意避免“言语概括”大于“思维观照”的误区,做到统筹兼顾、相辅相成。即在关注学生文字摘录、提炼、概括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绘图、配文背后的思维变化,理解学生建构导图的依据和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表象深入文本,看到文本的内在结构,感受思维跃动。
  如教学《七色花》(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一学生用饼状图梳理了七色花帮助珍妮做的七件事情(见右图)。
  师:你为什么在“青色——帮助小男孩恢复健康”的部分,预留那么多的位置?
  生:因为其他几件事珍妮都是为自己做的,而这件事是在帮助小男孩,为别人做事,更有价值。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不仅绘制导图的形式很独特,而且还将自己读故事的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也融入图中。
  从以上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该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绘制的导图,还关注学生导图绘制过程中的思维参与、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说明自己的绘制意图,揭示导图中异于别人的教学价值。导图不仅呈现文章结构,同时还揭示了阅读者的价值判断,使导图绘制过程承载了更丰厚的学习体验,给其他学生以鲜明启示。
  【教学症状三】手段与目的易错位,将导图绘制当作学习目的
  导图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目的,但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导图绘制的结果,比如绘制了怎样的导图,课堂上呈现了哪几种形式,而很少关注绘制导图的最终目的,即用导图做什么。
  【應对策略】变“关注结果”为“展现过程”
  教学的本质是学习,以学为中心组织教学,能提升阅读教学效率。以思维导图为抓手,组织学习,展现过程,应该落实两个提升点:一是在绘制导图、交流导图、辨析导图、修改导图、再创导图的系列过程中,加强交流,深化思考,促进思维发展;二是在发掘、利用、整合导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掘导图的作用,运用导图把握内容、厘清顺序、简化过程等,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整体化、结构化、条理化,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某教师执教《鲁滨孙漂流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片段,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给小说主要情节排序或用整合、归纳的方式对其进行梳理,形成故事情节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张图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你会怎么做?学生借助情节示意图的提示,讲述《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
  以上课例,教师十分关注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情节的学习过程,每一处引导都闪现着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如“怎样让这些情节变得更加清晰?”“刚才是怎么学习‘梗概’这一部分的?”不管是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过程的深化,还是学习结果的归纳小结,都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更有价值的是,课堂并没有随意丢弃大家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形成的小说情节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情节图说内容,把握整篇小说的概要;运用情节图发现文本结构,了解叙述顺序;补充情节图,感悟小说的表达特点。以此,一步步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处。
  故此,我们认为思维导图应该多维度、长效地运用于各个教学板块。思维导图不单只是为了梳理课文主要内容,还可根据文本文体的不同,做更多的事情。在需要指导学生讲故事的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梳理内容之后,利用导图复述故事;在表达方式特别鲜明的文本教学中,可开发导图迁移运用的功能;在值得积累的美文面前,可利用导图记忆背诵;另外,还可将导图与文本语言进行对应、比较,实现策略的运用……
  如利用导图贯穿《喜爱音乐的白鲸》(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
  第一板块:利用导图,梳理文脉。
  第二板块:细化导图,导学“遇险”,复述“遇险”经过。
  第三板块:自绘导图,感知“抢救”过程。
  第四板块:梳理导图,发现表达特点,合作复述故事。
  以上课例,教师将思维导图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导图梳理内容、复述课文、迁移学法、发现表达方式。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充分,学思结合,言语实践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了可视化阅读,使课堂走向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莼湖镇中心小学 315506
  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 315500)
其他文献
【教学片段呈现】  (学生读懂诗意之后,师生交流)  师:读着这样的诗句,感受着如此美景,你能猜到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吗?(愉快)  师补充介绍背景:在杜甫43岁的时候,唐朝发生了一次很大的动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在这期间,老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杜甫也被迫离开草堂。这首诗写于八年之后他重回草堂之时。  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生读)  师:同样的景色,在战争时期,诗人又会怎
薛法根老师和何捷老师都上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一课(具体案例可见本刊2014年1-2期)。两位特级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作了不同的深入研读,以不同的教学理念作了不同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演绎,然而百川入海,殊途同归,都体现了其不凡的教学功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词语教学——慧眼独具巧设计  张志公先生说:“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两位特级教师对词语教学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  薛老师别
語用教学自提出至今,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语用的质量相对较低,效果有待提升。如何让语用教学朝着“高效”的方向迈进?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也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为此,本刊特发表一组由章师亚老师组织撰写的、探讨语用教学的文章,以飨读者。希望大家能积极参与对这一话题的讨论。
《田园诗情》一文是根据捷克小说家兼剧作家卡尔·恰彼克的同题游记散文删改而成的。全文突出“牧场之国”的描写,牛羊骏马、牧民等田园生活在作者的笔下诗情画意、洒脱自然,堪称寓情于景的经典之作。  一、 读出诗一般的画卷  透过亲切平和、新鲜活泼的语言,我们不经意间就可以捕捉到诗一般的画面。开篇聚焦“荷兰”,让“水之国”“花之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突出“牧场之国”,奠定了全文田园生活的基调。“极目远眺”
【话题引入】  相传,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皇帝赵佶采用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诗 “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作为题目。结果某人大笔一挥:“丛林中有一小楼,楼上有一凭窗美女,唇上有一点口红。”由于红在“一点”上,对比“万绿”,更显得突出、可爱,并因为“一点”而使整个万绿有了灵魂,犹如一支乐曲的“导音”。于是此人位列第一,金榜得中。  那么教学上是否可以寻得“一点”, 对比“万绿”?是否可以从关键
识字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工具,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低段语文学习要求的识字量很大,而学生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必须采用一种相对灵活的、面向每个学生的、有差异的识字教学。“分层教学”是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的发展,从而让学情各异的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高识字效率。  一、 尊重学生差异,进行隐性分层  开学初,笔者对班里学
【摘 要】课文《我多想去看看》虽然先后被入选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但它们在体裁内容、识字写字、词句积累、朗读感悟和说话写话等方面,有着诸多的不同。对此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段要求,予以逐一浅析。  【关键词】体裁 生字 词句 朗读 说话写话  “部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的第2课《我多想去看看》,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单元的第11课《我多想去看看
古诗审美教学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优美的古诗,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悠远,平仄讲究,格律、押韵、对仗等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是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杜甫的《绝句》就是这样的佳作。  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字的含义。它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
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指的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要让学生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做足语文味呢?最近,笔者在杭州聆听了全国语文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蒋军晶老师的一堂课,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语文味。  一、“读”占鳌头——让读饱满一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
【摘 要】低年级“语文园地”中的“读读说说”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可以用宽的思路来思考,以小的切口来教学,把知识点教到透,练到位,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读话、说话,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表达力乃至创新力,为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打好基础。  【关键词】读读说说 语用训练 说话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要“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低年级“语文园地”中的“读读说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