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啡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t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的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内皮素(ET 1)浓度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 ,探索吗啡对急性心肌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将 4 0只 SD大鼠随机分为单纯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吗啡预处理组、吗啡 +纳洛酮组和手术对照组 ,每组各 10只。采用戊巴比妥钠(40 m g/ 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 ,采用穿线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 CGRP和 ET 1浓度 ,同时测定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含量 ;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法染色和数码照相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 10 m in时血浆 ET 1和 CGRP浓度较手术对照组显著增高 (P均 <0 .0 1) ;再灌注 4 .5 h时吗啡预处理组血浆 ET 1及 CK MB浓度较结扎 10 m in时显著降低 ,心肌梗死面积也显著缩小 (P均 <0 .0 1) ;而血浆 CGRP浓度则显著增高 (P<0 .0 1) ;吗啡预处理组以上变化较吗啡 +纳洛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 .0 1)。结论 吗啡预处理可通过显著降低 ET 1而增加 CGRP血浆浓度、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灌注心肌产生保护效应。
其他文献
本研究在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英译为例,论证翻译主体间性的本质乃“视域融合”。“视域融合”为哲学诠释学之核心概念,用之概括翻译主体间性,则包含以下
根据用户满意度理论,构建了门户网站微博客用户满意度测评理论模型和门户网站微博客用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知名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易和腾讯的微博网页版面,以问卷调查
本文对以“猴妈妈摘桃用篮子”和“猴妈妈用篮子摘桃”为代表的句法界极少注意的用字结构进行了大样本的儿童语言习得研究,旨在得出有价值的观察,整理出一些有理论相关意义的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角色,在翻译史上却长期遭遇遮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直到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才使译者回到人们的视线并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3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外周血及骨髓象做回顾性分析,以评价MDS的外周血与骨髓造血异常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目的:研究应用可弯曲喉罩(flexible laryngeal airway mask))全麻行喉癌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择期喉癌手术患者40例(喉癌IV期,日常活动有呼吸困难患者及喉罩使用禁忌者除
我本人与艺术颇有渊源,也一直对艺术有着很深的情结.1988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2009年我又继续在央美研修实验艺术,两次的学习让我对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有了系统和深刻的认
自近代理性思潮兴起以来,工业化进程大大推进,人类社会及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但伴随着科技负效应的出现,社会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严峻的现实迫使学者对理性及其异化现象进行反思
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沟通的重要场所。有别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互联网信息具有显著的超时空性、自由性、双向性和衍生性
本论文尝试从空间认知角度出发,以北京德胜尚城及所在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句法对旧街区引入群构建筑前后街区空间构形的变化情况进行量化研究。同时,研究试图对当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