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球的目光打量整个世界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全球史观,整体性,关联性,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9—0070-03
  
  1955年,英国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中首度提出了“全球史观”的概念。全球历史观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史学家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一种新的视角和思维倾向,它是指根据新的时代特征,视世界为一个整体,并从宏观的、联系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演变走向的一种方法、观念和理论体系。
  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各大陆之间相互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开始起步;此后的两次工业革命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将各国纳入到—个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中,催生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影响和依赖程度日益加深;20世纪90年代,随着以信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同时,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大大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局限,使^类居住的地球缩小了,越来越像人们所形容的“地球村”。人们也因此进一步感受到彼此的关联性和依存性,“这为人们突破狭隘的乡土地域观、民族观或国家观,以全球思维代替传统思维,并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时代特征下,全球史观应运而生。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史观的集大成者,他的《全球通史》自1966年出版以来,赞誉如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成为畅销不衰的全球史经典。此书分为上下两册,作为记述世界近现代史的史书,《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l世纪》(下)更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引领着读者用全球的视野来打量整个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以下简称斯氏)主张将全球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历史研究的着眼点是全球的而非区域的,整体的而非局部的。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l世纪》(下)通过“全球整体性”的视角来思考世界历史整体的嬗变。从内容选择的视角上看,正如作者在《全球通史》的序言中所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之所以能形成“月球上观察者”的视角,无疑得益于近代以来现代化的发展,人们能够更方便、更准确地关注不同国家、民族的发展及其共同影响,关注世界历史整体前进的步伐。为此,作者打破了地区和民族的界限,用“全球性”的目光观察世界的变化及其规律。从本书的编撰体例中也能看出作者“全球性”“整体性”的视角,作者将1500年以后的世界分为“三个世界”,即“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并且在每一编的最后一章,作者都强调世界历史的“全球统一性”,将这一时期放入全球化过程中考量。可见,无论是编撰体例,还是具体内容,《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都冲破了“欧洲中心论”的藩篱,超越狭隘的、带有偏见的“西方史观”,研究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以“全球视角”研究世界史,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真正抓住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高屋建瓴地解读世界史,就像在太空中用高清晰度的望远镜遥望地球,才能看清地球的全貌,也才能在比较中看清各地区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斯氏认为世界历史不是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巨大的整体,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一整体中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以及互相碰撞和冲突。作为研究者。其任务是探究世界内部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及其依存关系”。这里的“关联性”,指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相互“作用”,在“作用力”的推动下,世界历史不断前进。从某种意义上看,“关联性”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媒介,更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结果。这种“关联性”让人类命运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休戚与共,如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着重论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世界历史的“联系性”:对发达国家而言,科技革命既带来了繁荣,也造成了衰退和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第三世界国家而言,科技革命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一些国家带来了经济的不良影响;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还带来了生态问题、移民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人类性别失调问题以及军备竞赛等问题。这些问题、变迁,都需要用全球性的目光考察世界。一方面,这能够防止考察历史问题时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人们得以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研究和探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和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各种问题,各个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成为“旁观者”。
  斯氏主张客观、公正地去记述历史。平等对待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用全球史观研究世界史……就是在纵观世界共性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多样性。特别是各地区、各国家的特殊性”。这里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其实就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的认可,反对“欧洲中心论”,主张不同民族、各种文明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提出通过“公正性”“平等性”的视角来探寻历史变迁的足迹。
  经济全球化不仅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也让不同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接触、交流和冲突、融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认同了人类文明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包容的世界意识;逐渐学会用世界的目光打量世界,用世界的意识研究世界历史,用世界的胸怀包容人类不同的文明遗产。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从来就不是长期只存在一个或一种文明,多文明中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代以来,虽然欧洲文明异军突起,但文明中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另一方面,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历史,不同国家的历史既有“共性”的一面,更有“个性”的一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表现为世界的多样性。多样性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特征,也是“全球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必须承认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的“个性”或“多样性”。因为只有承认历史发展 的多样性,才能公正地记述历史,平等对待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而正是这种文明的“多样性”“才促成各国之间、各种文化之间的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享有人类文明成果”。《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注重描述不同文明的多样性,用“公正性”视角去看待历史,例如,作者在“孤立地区的世界”一编里,讲述了“穆斯林世界、中国儒家世界、西方的扩张世界三个世界”。对于这一阶段“三个世界”的特征,作者认为穆斯林世界和中国儒家世界是高度发达和富足的地区,“正是这种富足和高度发达的水平使他们自鸣得意、自我满足,因而不能适应变化的世界”,而西方却在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下开始了征服东方的旅程。在这里,作者没有比较三个文明孰优孰劣,而是分析了不同文明的不同走向。在总结这一阶段历史时,作者说:“人们往往想当然地认为,只有西方人才能做出那些改变人类生活道路、开创世界历史新纪元的富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这种观点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再如,作者在“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一编里,全面地论述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地解放斗争、冷战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强调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指出1914年以来的历史,既是西方成功的历史,又是西方衰落的历史,并说:“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是如此混乱,浏览一下报纸或电视的标题就可看出,北京、开罗和新德里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巴黎、伦敦和华盛顿一样重要。”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全球化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单一化,是不排斥“多样性”的全球化。重视对历史文明“多样性”的研究。强调历史的“公正性”也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这里的“多样性”,就是要引导学生对世界多元文明的认可,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性的目光”:“整体性”强调世界历史的全球一体性,“关联性”强调世界历史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公正性”则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多次引用了《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的内容,国内对这本书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新世界需要新史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留给后人的箴言,他为21世纪读者写的《全球通史》给历史学界树立了一个典范,也给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参考资料。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其他文献
关键词:惯性,探究,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0)19-0024-03    当笔者看到第40题时,扪心自问,我的学生会怎么答?笔者不掩自拙,回想起高三教学的一幕:在说到“资本主义萌芽”概念时,为了能让学生简单明了的判定,于是向学生直接强调了两个重要标准:时间,明朝中后期;本质,雇佣关系。有一位同学当时就问:“老师,如果考题出
【摘要】顺天府是清代特殊的行政区,乾隆十七年(1752年)间,顺天府武清县发生蝗灾,围绕蝗灾,乾隆帝、直隶总督、顺天府展开了多方互动。蝗灾发生后,直隶总督与顺天府尹的奏报相互矛盾,经乾隆帝调查发现,直隶行政体制运作过程中敷衍塞责之弊严重。为了确保京畿行政体制的高效运作,乾隆帝利用此次飞蝗事件,调整京畿行政体制,提高顺天府的行政地位,强化顺天府与直隶总督的监督机制,武清飞蝗案成为清代京畿行政体制演变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l(2016)03-0032-08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在1997年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基础教育的DNA、人才培养的指针。因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等不同,不同国家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比如强调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掌握、公民素养
[作者简介]王世光(1975—),男,辽宁宽甸人,课程教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文科室编辑,历史学博士,现从事社会科课程与教材研究。  [关键词]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想象力,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19-05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变得日益重要,由此,作为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的想象
[摘要]教师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抓手,也是历史教学的特点,史料运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当下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只为“应景”、不求实效;随意删减,解读偏颇;贪大求深,超出认知等现象并非个别。如何合理地运用史料,发挥史料在教学中的最大效益,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理解史料,教学运用,专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
[关键词]资源开发,乡土史料,用教材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1-0030-03    《历史教学》2009年8月上半月刊发表了冯荣国、陈康衡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读后收益很大。该案例以大量的乡土史料和巧妙的“问题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逐渐引向深入,为我们开发课程资源提供了一种思路,是教学创新的成
在2020年3月新冠疫情开始肆虐全球时,行业向云计算大规模的转型正如火如荼,不过有明显的证据表明,由于此次疫情,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加快采用云计算。  Synergy研究公司专门跟踪分析全球云计算支出和市场份额,其数据显示,2020年第三季度,企业在云基础设施服务(IaaS、PaaS、SaaS和托管私有云服务)方面的支出达到了650亿美元,比2019年第三季度猛增28%,比分析师们在疫情爆发前所
在教育部高教司和高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关心支持下,第六届“全国史学新秀奖”评选工作已圆满结束。“全国史学新秀奖”评选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具体组织举办,每两年举办一次,面向全国21所高校历史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的本科生,目的在于提高基地生的史學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发现史学研究新秀,推动历史研究新生力量的培养。  本届评选活动共收到参赛论文98篇,评选委员会经过四轮严格评审,优
[关键词]人物评说,个性,神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7—0009—04    高中新课程选修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教科书目前有三种版本,其中人民版与岳麓版展现了很多故事和细节,可读性很强,选修课内容安排集中,是教科书中比较理想的,秦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初中课程学习基本史实,高中必修课又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加深,学生应当耳熟能详。如果选
[关键词]备课,教案设计,细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24-03    2006年11月,我参加了湖北省历史优质课竞赛,执教的人教版高一年级上册的“洋务运动”获得一等奖。结合此次教学实践,就青年教师如何准备一堂优质课,笔者试从三个方面浅谈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一、课前准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讲的就是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