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今夜有暴风雪》的补白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拙作发表近四十年矣,至今还被《海外文摘》(见本刊2021年第1期)提及,且纳入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丛书”,颇觉欣慰。
  若非改革开放新一页国史之大手笔,便断无知青返城这一大现象,便也断无《今夜有暴风雪》的问世——故可以这样说,它是改革开放的催生之作。有不少小说直接或间接反映了知青大返城现象,间接反映的多,直接反映的少——拙作属于后一类小说。
  兵团知青不同于插队知青,由于体制的半军事化编制,也在某些方面区别于农场知青。当年,由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地处边陲,这两个生产建设兵团主要是转业官兵与知识青年,真正的农民甚少——更主要的是这两个兵团屯垦戍边的特殊性质,使这两个生产建设兵团在所有生产建设兵团中的存在作用确实不仅是生产,还肩负着“戍边”的使命。
  《今夜有暴风雪》至今仍是唯一直接反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解体前夜的小说——这也是人们评说知青小说每提到它的原因之一。
  二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的第二年,《今夜有暴风雪》在《青春》季刊上发表。
  先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一短篇小说非是主动创作的,而是“定向”创作的产物。我虽曾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1974年就上大学了,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时,“文革”已结束。之后两年,我虽已开始发表小说,却并没想到应创作知青题材——老实讲,我当时并不愿意回首知青往事。《北方文学》是黑龙江省的文学刊物,我的一名知青好友任该刊编辑部主任,他奉命到北京组稿,该刊拟出一期“北大荒知青小说专号”,于是催生了《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奖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以知青为多。他们鼓励我继续“写写知青”,使城市用人单位了解知青是怎样的一些青年;下乡后经历了些什么样的磨砺;哪些方面变了,与下乡之前很不同了;以使用人单位放心地招用他们。
  我已关注到,多数知青返城后找工作不易——我的一个弟弟两个弟妹都是返城知青,同样面临找工作的难题。于是,我创作《今夜有暴风雪》的过程,不可能不具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责任感——既然创作之目的是通过小说使城市的用人单位以及更广泛的群体正确地看待返城知青,而不是冷漠对待、疑惑甚至歧视,那么,我当然不会仅仅使知青题材成为“流放题材”“苦难题材”;我必然会侧重写他们的反思;写他们的成熟心路;写他们亦可爱可敬的某些方面。如果人们看了我的小说而认为返城知青只不过是一些“受气包”“可怜虫”就大错特错了。我认为,自己通过小说方式代他们向城市人陈情的目的就事与愿违了,并且小说的品质也不见得必然就高了。有些人一向嘲笑和讥讽我这种很不“纯粹”的创作初衷,认为违背“纯文学”创作,而我对自己的创作初衷一向无怨无悔。
  说句题外话,后来我创作《雪城》时,初衷不但未改,反而更明确了。《雪城》在《十月》发表后,某日山西一队因已在当地工作了而返城受到政策阻力的北京知青回到北京,带回一块大匾,轮流抬着送往《十月》编辑部,一个个噙泪表达对文学的感激。匾上写的什么,我却忘了,想必是谢意之词吧。返城的返城了,还有留下的呢。如果完全不表现他们,在我这儿是说不过去的。如果使他们成了相比于返城知青显得可笑的知青,在我这儿更是自己不允许自己的——于是我笔下的知青,特别是留下的知青,难免会具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
  如今想来,当年的我,在处理现实主义品质与理想主义精神的创作关系方面,显然还很不成熟。这种关系,肯定影响到创作美学的平衡。倘若现在的我重新写来,自信会处理得好些。《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罢,《今夜有暴风雪》也罢,自己回头再看《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的理想主义色彩尤甚;《今夜有暴风雪》的现实主义品质大大加强了,理想主义色彩只不过集中在曹铁强这一“留下的知青”身上而已;到了《雪城》,理想主义色彩几乎褪尽,所表现的也完全是对人性的理想主义了——因而,现实主义的品质驾驭得成熟了。
  又及——实际上,当年在我这儿,尚分不太清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区别。我喜欢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喜欢雨果;但在创作特定题材的小说时,即使浪漫主义之素,亦应节制地加入,否则便会稀释了现实主义精神。
  三
  我多年来的感受是——由知青来写知青小说,写好不易。以下关系难以把握:
  若艰苦写得多了,有人会认为过了,指责将艰苦当成苦难了,并会质问——老一代军垦战士没经历那些吗?他们中大多数当年不也是青年吗?若适可而止,又会直接批评为不足,甚至回避。若心怀敬意地刻画知青人物,会被指责为美化;若着力揭示某些知青人物的心理暗角,又会被指责为抹黑,诬蔑。并且,也还面临一个更大的关于“公理”的叩问,即——你们来了,走了,不过十年,相比于你们,那些祖祖辈辈被“按住”在农村的农民及其儿女,就是天经地义的吗?已经事实上成了老北大荒人及埋在北大荒的几批二十几万复转军人,他们就命里活该这样吗?
  文学作品在总体上必然是体现社会公理之事。
  正因为如此,《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当年评奖时争论颇大,幸有冯牧等老同志力挺,才最终都以第一、第二名的结果获奖。即使高票获奖了,拍电影时也曾双双“下马”。而《雪城》《年轮》之电视剧,当年播出都几经波折;《知青》《返城年代》也是。细想想,亦属必然。因为写的非是“哪一个”,而是通过群像写的“那一代”,自己的创作水平又有限,毛病再多,遗憾再大,也就只有自我原谅了。
  我以后不会再写知青题材了,这使如今的我有了一种解脱感。
  我相信这一题材以后仍会被更深入地创作,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以上我所如实谈到的两难之境,在后几代作家那儿,驾驭起来会容易些,当然也会写得比我好。毕竟,我提供了参照,某些不足会被看得越来越清啊!
其他文献
我的故乡有一条小河叫石榴子河,它发源于我们村边的石榴子山。  我父亲不是本地人,是逃荒过来的,到了石榴子村口都快死了,是石榴子村老刘家的人救了他。父亲醒来后,不知道他是从何处来,自己姓什么也不知道。他的姓是刘家人给的,取名叫刘三起,意为留住这逃荒来的人,让他站起来。后来,父亲参加了“边纵”的部队,他不怕死,很能打仗,几次战斗下来就当了官。父亲时常带着部队转战云南各地,有时间,有机会,他都会回石榴子
我是非洲大草原上的鳄鱼。  这一条江,一边是高大的岩壁,一边是平坦的草原。原本,这一条江有一百多米宽,至于它有多长,除了大地,谁也不知道。而在岩壁上,空虚着一只眼睛,一条支流就流入那只眼睛。在眼睛里,住着好几只不知从何而来的洞螈。  听那几只洞螈说,原本它们居住的地方很远,而且它们可以变换颜色。只要在阳光下,它们就会变成黑色;如果只是单纯地暴露在空气中,就会变成棕色;在水里就是白色,甚至能透过血肉
伪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不过,的确是有些破旧了,在太平岁月,看上去却像一家战时医院。我并不经常去那里,偶尔去那里,诚实地说,是为了巴结那里住院的领导,目的是在心理上获得一种安全感。——有时候,突然莫名其妙地有了一种不安全感。有时候,则是出于情义,去探望在那里治病的好朋友。小人物的生活,大抵是如此的吧。  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在日伪统治时期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有关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
我专门卡准稻黄时节探亲,和父亲在田垄里收割10多天,谷子才刚晒干水汽,假期就到头了。父亲在我的一再催促下,三步一回头,忧心忡忡地跟着我走向了火车站。  火车深夜一点进站,时间还早。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开车带我们去新城区转转。我借着酒劲,拉开车门,一脚跨进了同学的车。一辈子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一手反背着包,一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脸凑近车门玻璃乞求地看着我,一脸尴尬。我翻身下车,上前一步,
与物的亲近,似乎是夕阳的声音。   唐代的李白有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看得不厌,那是自己的喜欢,而山不厌你,那真是自作多情,但此种多情,你又会觉得,那就是物我的互动,惺惺相惜。   明朝的王阳明,也有一段话,读来特别的感动:“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如果不读这段话,我一直以为王阳明的学说是很玄的,但读了这段话后,顿
蔡襄是北宋名臣,以正直著称,因有感于陆羽酌《茶经》中没有提到家乡福建的茶,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建茶,意图使之成为天下之最。对此,苏东坡和罗大经提出了批评,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北宋佞臣丁谓做福建转运使时,为了逢迎,耗费大量民力制作御用茶“龙团”。四十多年后,当蔡襄做福建转运使时,又推出了更加精致的“小龙团”。苏东坡在《荔枝叹》一诗中感慨:“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
这事儿还得从遛狗说起。  我家养着一条大金毛,如果从辈分上讲,我是它姥爷。干脆说吧,我们家一直就是把狗当人养着。狗是女儿结婚后,女婿为女儿买的。因为女婿在外地工作,女儿一个人居家,女婿担心不安全,就从网上购回了这条金毛犬。待到女儿预产的时候,家里人从网上看到说,狗狗对孕妇不好,容易得病什么的,女婿就有意将狗狗送人,结果女儿不让,为此俩人还闹了不小的别扭。送人不行,养着也不好,怎么办,见女儿为此伤心
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  在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交际圈的今天,发消息、等消息、回消息成為我们的日常状态。然而,不断被投票、代购、广告信息刷屏,也让一些年轻人选择了关闭朋友圈。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了朋友
在日本,僧侣是一个很受人尊敬的职业。日本的僧侣被认为是睿智、博学的象征。想象僧侣的生活,很多人会用清心、寡欲、平淡来形容。而日本僧侣的真实生活却和大家想象中相去甚远:有的和尚娶妻生子,有的尼姑成了电视节目主持人,还有的做起了生意。看来,用丰富多彩来形容日本僧侣的生活一点不为过。  在日本,和尚是最幸福的职业之一。    和尚结婚,在中国人看来,这简直不可想象,但日本人对此却安之若素,因为日本的佛教
照镜子  我刚把头一伸  镜子里就出来个白娃娃  我刚把手抬起来  白娃娃就用手指着我  我刚一开口  白娃娃就问我是谁  我刚把鬼脸做好  白娃娃就向我挤眉弄眼  家里就我一个宝贝  难道妈妈给我生了个小对头  蜗牛  小蜗牛  慢慢走  走到南京去打酒  走过春暖  走过秋收  爬过绿树上高楼  打一瓶酒回来  走了九百九十九天  等白了我的少年头  春天  妈妈是爸爸的春天  我是媽妈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