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截网篮和无封堵装置在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中的对比分析

来源 :中国综合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kitty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拦截网篮在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63例,B组63例,A组行NTrap网篮联合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治疗,B组单行钬激光碎石治疗,未使用封堵装置。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49.56±7.45) min、术后血尿时间(1.47±0.67) d、术后住院时间(3.11±0.96) d,B组分别为(51.37±7.39) min、(1.59±0.63) d、(3.37±0.85) d,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9、0.518、1.609,P值分别为0.173、0.606、0.110); A、B两组患者结石上移率分别为3.17%(2/63)、23.81%(15/63),A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2,P=0.000);A组碎石成功率及术后4周清除率分别为95.24%(60/63)、98.41%(62/63),同B组74.60%(47/63)、82.54%(52/63)比较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0.474、9.211,P值分别为0.001、0.002);A、B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35%(4/63)、11.11%(7/6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6 ,P=1.421)。

结论

在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治疗中应用拦截网篮,对于预防结石及结石碎片上移有确切效果,可显著提高碎石成功率及结石清除率,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一种可替代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法)的简易高通量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RVNA)检测技术。方法我们构建了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与CVS-11包膜蛋白的狂犬病病毒假病毒,建立了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技术(改良RFFIT方法),与标准RFFIT方法结果平行比较,并进一步应用于北京地区宠物犬与饲养人群血清中和抗体检测。结果改良RFFIT方法与标准RFFIT方法平行检测的46份待检血清与5份阴
目的探讨无迁徙生长碳青霉烯耐药奇异变形杆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临床分离的无迁徙奇异变形杆菌,通过半固体培养及鞭毛染色试验观察菌株动力及鞭毛;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之间同源性;利用表型确证试验以及PCR扩增测序明确耐药基因型;运用S1-PFGE联合Southern印迹杂交及质粒电转化试验对碳青霉烯耐药基因进行定位,并
目的分析接种1剂次水痘减毒活疫苗对儿童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1∶2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2015年5月—2016年4月期间12岁以下的127例水痘病例和254例对照的基本情况、疫苗接种情况、临床症状等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水痘疫苗保护效果。结果病例组1剂水痘疫苗接种率(83.46%)低于对照组 (9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1剂水痘疫苗接种后保护
人体免疫系统具有根除病原体同时限制自身过度炎症反应,避免周围组织损伤的重要调节功能。这种免疫自限性平衡主要由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ation cell,APC)和T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控制。然而在恶性肿瘤中,该免疫平衡被破坏,导致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进而致使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甚至转移,或者促进肿瘤细胞耐药性。其中免疫检查点扮演着关键作用。因此靶向这些免疫检查点,阻断肿瘤细
目的构建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Ⅱ型志贺毒素(StxⅡ),以利于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感染的临床快速诊断。方法应用业已制备的StxⅡ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株,筛选、鉴定最佳抗体配对,构建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体系,对16株STEC临床分离株培养上清中StxⅡ进行检测,并对该体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评价。结果从获得的多株单抗分子中,成功筛选出最佳配对抗体S2D8和S2C6,构建基于S2D8/S2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同时也可以拓展教学资源,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得到了普及,学生接触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机会越来越多,信息技术教学符合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似乎并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导致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智慧课堂的构建依旧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为了发挥信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原体之一。HCV的准种构成及病毒进化十分复杂,深入分析HCV准种构成是研究HCV传播机制的重要手段。HCV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是编码E1、E2/NS2的区域,该区域变异率很高,利用先进的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分析方法来分析HCV HVR准种构成,可深入了解HCV的传染来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出血性疾病。虽然ITP的病因至今还不明确,但一般认为对血小板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丧失是ITP发病的根本原因。维持免疫耐受的机制主要包括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清除(凋亡)、受体编辑、克隆诱导无能和调节性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等,调控机制一旦失效,将导致自身反应性淋巴的过度活化及增殖,最终
炎症递质在心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预防和逆转炎症反应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IL-1β作为高效致炎细胞因子,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心肌细胞坏死、心室重构并且抑制心肌收缩。现就IL-1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摘要: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有效性是一个热点问题,何为教学有效性,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都是教师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以高中生物作为研究对象,在课堂教学重点中如何实施有效性教学,进而让学生从课堂上得到最大的收获。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8-087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传统教学不仅暴露出了教学效率较低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