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大洪水真的存在?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经中提到人类曾遭遇很大的洪水,由于诺亚受到了上帝的喜爱,所以上帝允许诺亚造了一艘船,带着世界上的动物雌雄各一对,逃离了这场洪水,重新繁衍生息。这艘船就是诺亚方舟,但是史前真的存在大洪水吗?
  1997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莱安和沃尔特·皮特曼进行了一项研究。巴拉德对他们提出的理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考古学和人类学证据进行分析,他们指出每天的融水达到10立方英里(约合40立方公里),这场大洪水至少持续了300天,淹没的土地面积超过6万平方英里(约合15.5万平方公里)。在与地中海合并后,这个湖泊的水位升高了数百英尺,导致整个欧洲出现大规模动物迁徙。
  根据他们的理论,洪水的力量相当于尼亚加拉大瀑布的200倍,冲毁了沿途的一切,将黑海从一个与世隔绝的被农田环绕的淡水湖变成一个盐水湾。他们的研究发现得到碳年代测定和声呐成像的支持。他们指出《圣经》中的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真实发生。
  据《圣经》记载:大约6000年以前,世上的人除诺亚和他的一家外都忘了上帝。上帝发怒了,决定惩罚他们。在诺亚600岁的2月17日那天,天窗打开了,上帝连降大雨40天,世界随即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除诺亚方舟外都处于毁灭的边缘。
  诺亚由于得到上帝的宠爱提前知道洪水的到来,便造了一艘大船,这就是“诺亚方舟”。他和他的家人正是借助这艘船才得以生存下来。同时在逃难中,诺亚还将世界上每种生物都带了一对,这就发展成为今天的人类和生物界。但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的发现,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尽管《圣经》中所说上帝发水一说毫无根据,但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有过全球性洪水的先例,也就是说远古时代的人们确实经历过毁灭性的水灾。
  1850年,考古学家亨利·莱亚德在古亚述国首都尼尼微挖掘出上千片残破的粘土板。这里被考古学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苏美尔的所在地。经仔细研究,这些泥板被断定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考古专家乔治·史密斯先生还在这些泥板中发现了一块古巴比伦记述的《古尔盖梅希史诗》中的一段。它记述了一场吞没世界的大洪水中一个叫万塔·纳皮提姆的人和他的妻子乘一条大船逃生的故事,这个描述与诺亚方舟的故事如出一辙。难道还真有这么回事吗?
  有的学者认为这绝非单纯巧合,其间必有某种联系。有学者进一步认为发生洪水的区域可能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因为这两条河都流经此地。1955年7月,法国探险家那巴拉带着自己的儿子拉菲尔追寻了诺亚方舟的踪迹。他们根据《圣经》记载,登上了位于前苏联境内海拔5400多米的阿拉拉特山。他们四处勘察,结果在山中的冰湖里发现了一块木块,形状酷似诺亚方舟的残骸。
  于是,他们带上木块很快离开阿拉拉特山回到法国。后来经科研机构考证,一致确认木块至少为5000年前的建筑物的一部分。而据科学考察,诺亚生活的时代也正是在6000年前左右。那么这块木块及100多年前发现的上千片粘土板是不是诺亚方舟的组成部分?诺亚方舟是否存在过呢?还只是一段传奇的神话呢?
  最早寻找诺亚方舟的是一些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没有结果。后来,一些探险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1792年、1850年、1876年,探险家们屡次登上阿美尼亚的艾亚特拉山顶,仍然一无所获。艾亚特拉山位于土耳其东端,靠近伊朗,是一座海拔5065米的活火山,山顶自古就被冰川覆盖。住在这里的阿尔明尼亚人将其称做神山,相信人若登上山顶会被上帝惩罚,故而长期以来无人敢攀登。
  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1883年,当时,一次大地震使艾亚特拉山脉的一个冰川地段开裂了,据说开裂处露出了一条船。当时,有个赴艾亚特拉山区考察和评估地震灾情的委员会,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亲眼看到过那条大船,船身有12-15米高,因为木船有一大部分还嵌在冰川里,无法估计它的长度。这一消息震惊了当时的世界。
  多年过去,到了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飞行员罗斯克维斯基在执行侦察任务之后沿着土耳其与伊朗边境飞回基地,当飞越艾亚特拉山上空时,他蓦然发现山顶上有一团青紫色的奇怪东西,极大的好奇心促使他急忙把飞机掉过头来细看,他惊讶地看到山上有一艘很大的船体,船的一侧还有门,其中一扇门已毁坏。
  飞行员拍下了照片,回去后,把这件事报告了沙俄政府。政府马上派出两个连的兵力去寻找方舟。1个月后,士兵们找到了,并且进行了全面测量,拍摄了大量照片。方舟里有几百个房间,有些交叉的木块做成的大栅栏,这些房子前面还有一排排铁栓……
  1997年美国哥倫比亚大学地理学家彼特曼与里昂在《诺亚大洪水》一书中认为:“约在一万年前,冰河时期结束,地中海水位上涨后,注入马尔马拉山谷(即今日的马尔马拉海),水位涨满后又经由今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形成《圣经》上所称的世纪大洪水,又称诺亚大洪水。”
  虽然有关诺亚方舟的发现时而传来,但是坚信此事为子虚乌有的科学家也大有人在。总结起来反驳者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阿美尼亚的艾亚特拉山海拔5185米,如果洪水真淹到山顶,有那么多的水,以后水怎么会不见了?即使水全渗入地下,也不会那么快。据《圣经》描述,方舟体积有43097立方米,这个体积不可能装下世界上所有动物的雌雄各7只,何况还有大量的食物需要携带。尽管如此,方舟的探索者们仍然兴致勃勃,信心百倍。
  史前文化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好奇古人是如何生存的,这些史前的灾难是否真的发生,一个陌生的文明究竟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只不过关于诺亚方舟的探索还在继续,不知何时才能得出结论。
  选自《奇闻怪事》2016.5
其他文献
阳山位于南京市东南方向25公里处,在它的西南坡上,几百年来一直矗立着三块硕大无比的巨石,最小的一块重量也接近6000吨。让人惊讶的是,这三块巨石并非天然形成,在巨石的表面,可以清楚地看出一道道人工凿刻留下的凿痕;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三块巨石却和一个阴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巨石工程  在南京阳山脚下,坐落着一个村庄。它拥有一个不寻常的名字—坟头村。在当地人的传说中,这座村庄原来是一处巨大的坟
期刊
被康熙誉为“第一清官”的于成龙不但为官清廉,而且善破疑难命案。  于成龙被派往山西某县任知县后不久,他微服带着几个随从外出履行公务,途經邻县进城的主干道时,碰到一伙人用一块床板抬着一个女人经过。于成龙发现这伙人十分可疑:一是躺在床板上的女人用被子包得严严的,只露出头发和插在头发上的凤钗;二是除有两个壮汉抬着床板外,余下的四五个壮汉均分别护在床板两侧,其中几个壮汉还不时用手掖被子;三是这伙人走一会儿
期刊
“何二瓢!何二瓢!”正在一个冬瓜上演练“张飞打鼓”的何二瓢,把剃头刀往冬瓜上一甩,心急火燎地往师傅跟前跑去。  三年前收何二瓢为徒时,师傅抱一个冬瓜放在桌子上,将一把闪着寒光的剃头刀往冬瓜上一插,说:“开始吧!”从那以后,每天将一个浑身毛刺的冬瓜打理得鲜鲜亮亮就成了何二瓢的必修课。  师傅说:“二瓢啊,你已熟练地掌握了剃头各种技法,可以出师了。喏,我把行头都给你准备好了。”  果然就有一根扁担、一
期刊
一、火浪吞尸  这日,山东省乐陵县发生了一场诡异的火灾,葬身火海的是乐陵本地人赵康。据街坊四邻讲,昨晚亥时还下了一场小雨,这场大火应该是烧不起来的,但偏偏就烧起来了,还烧死了赵康。  赵康的邻居说起火时,他听到赵康在屋子里痛苦地惨叫,那叫声听得真真切切的,太惨了。  “小鸟,有只漂亮的小鸟飞走了……爹,它是不是不会回来了?”一个胖嘟嘟的女娃眼里噙着泪水说。  “小丫别哭,爹明天就给你逮只雀。”  
期刊
宋祁是北宋時期的文学家、史学家,诗词语言工丽,因其《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世称“红杏尚书”。不过他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喜欢用冷僻字,以显示自己博学多才。  公元1043年,宋仁宗任命欧阳修为主编、宋祁等翰林院学士为编辑,共同编修《唐书》。其中,大部分书稿由宋祁来撰写。接到这个差事后,宋祁不敢怠慢,夙夜秉烛摘抄史料,并将整理、考订好的资料汇编成稿。很快,书稿交到主编欧阳修手中。  欧
期刊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日盛,清末将领冯子材守卫的镇江(今属江苏)却固若金汤。清朝各路被击败的残兵败将一波波涌入镇江这个避难所,合起来有1.7万人。  这些人来源复杂,大都是绿营兵,处于协助地位,清廷只提供兵器和军饷,装备和军服则需要绿营兵自己筹备。  按绿营兵的常规待遇,每人每月可领白银四两。往常,军队的军饷都是由文官就地征收,就地解决。而镇江被围困已经五年,民不聊生,老糠再也榨不出油了。
期刊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遠亲,天宝年间任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曾献给玄宗皇帝一条美丽的五色玉带。于是,故事开始了。  玄宗皇帝特喜欢安思顺所呈玉带,同时也迷上了这种宝玉,于是就叫人到左藏库即国库中搜寻,找了半天,仅发现一只五色玉杯。皇上郁闷,问内侍五色玉产在哪儿,内侍回答产于西域。皇帝大怒,叫使者飞马西域,责问诸蕃国为什么吝啬于献宝进贡。西域诸国回答:不是啊!我们经常进贡,但每次都被一个叫小勃律的
期刊
天会十三年(1135年),后来的金世宗完颜雍当时只有13岁,他的父亲去世,他的母亲为了躲避宗族间续嫁的习俗出了家。他依稀记得母亲离去时的样子,长发轻绾,白衣飘飘。母亲伏在他的额前低语:“乌禄(完颜雍的女真名字),人生无短长,珍惜你以后的路吧!”他放声大哭。  幸而完颜雍有妻子乌林答氏陪伴着他。两人同岁,5岁订婚,18岁那年结了婚。她用轻歌曼舞送上她如水的爱情,在每一个清晨备好茶,用灵巧的手指为他编
期刊
古代学子开学前会做哪些准备?从古籍记载来看,必不可少的有三样:一份“束脩”,亦即学费;一件“青衿”,类似于现在的学生服;一套“笈囊”,放置书本、衣服等学习和生活物品的收纳用具……  学 费  新学期开始前,学费是古代学子首先要准备的。  古代学费称“束”,根据学业的不同阶段,又有“入塾费”“拜师费”或“谢师酬金”等叫法。为什么古人称学费为“束”?这与孔子有关。当年,孔子提出人人都应该享受教育的“有
期刊
市政府后面的小区里,住着一个自称“赤松子”的人,五短身材,面目可憎,遇熟人必打招呼,一激动,往往眨眼口吃。  口不能言,却喜聊天。  赤松子在家是个老小孩。女人是个干练人,里里外外应付得井井有条。儿子年未弱冠,远涉重洋,求学读书。赤松子每日莳花弄草,游戏笔墨,悠游岁月。除了上班的八小时,他大抵走在路上。看见一只瓢虫,他蹲下来,给它拍照,数一数是否真有“七星”。瓢虫掉下来,翻了,乱蹬脚,就是翻不过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