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子开学要准备什么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yi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学子开学前会做哪些准备?从古籍记载来看,必不可少的有三样:一份“束脩”,亦即学费;一件“青衿”,类似于现在的学生服;一套“笈囊”,放置书本、衣服等学习和生活物品的收纳用具……
  学 费
  新学期开始前,学费是古代学子首先要准备的。
  古代学费称“束”,根据学业的不同阶段,又有“入塾费”“拜师费”或“谢师酬金”等叫法。为什么古人称学费为“束”?这与孔子有关。当年,孔子提出人人都应该享受教育的“有教无类”观点,普及教育,广收学生。据《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即肉脯,是用鹽、香料等加工制作而成的腊肉或咸肉一类干肉;“束”,就是10条干肉。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送我10条干肉,我就教你。显然,孔子所言不过是随口说说,此后却成了“学费”的代称,进而又成了老师报酬的通称。
  在古代,不论是小学还是大学,只要是公办的“官学”都是不收学费的,但一些民办的“私学”如书院、私塾一类学校都要收学费,谓之“纳费”,以补充教学经费的不足,提高老师的物质待遇。
  早期束多为实物,但到后来就是银两钱币一类了,称为“金”。送“金”是古代的一种社会风气,有时也是强制性要求。明沈鲤《义学约》规定:“义学束,东道总备。分四次送,每季仲月十五日送一次,其诸学生家不必又具私礼。”
  学生服
  现在学生都有校服,古代学子也要穿“学生服”。
  在古代,着装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不同阶层的人不能混搭。“青衿”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学生服”,明清时的秀才便全着青衿。
  青衿,亦写作“青襟”,并非是明清时才流行的“学生服”。早在先秦时,青衿即已在学子中间穿开。《诗经·郑风》里有首诗叫《子衿》,诗中主人心里想着的那个人,就是穿青衿的郑国学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故《毛诗注疏》就此解释:“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隋唐时的学子也是这般装束。《新唐书》记载:“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人就位。”
  为什么学生要着青衿?东汉郑玄认为:“父母在,衣纯以青。”唐孔颖达进一步解释:“是由所思之人父母在,故言青衿。若无父母,则素衿。”这种颜色搭配,其实是先秦时儒家“礼”的需要。
  行李箱
  现代学子如果去外地读书,往往要带个行李箱。
  在中国古代,人们外出装收物件的工具有“褡裢”“包袱”等。褡裢是一种长方形布口袋,中间开口,两端装物。褡裢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以搭在肩上,小的可以挂在腰带上,两端装纸、笔、砚台、印章印泥、信封便笺等需要随身携带的学习、生活用品。
  包袱比褡裢简单多了:用一块方形布料,将需要携带的物品放进去,然后将两个对角各自打结,可挎可背。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太好的学子,在外出读书时都会背着一个大包袱。
  由于书本和衣物如果放在褡裢或包袱内很容易起褶、变形,所以,古代学子多用“笈囊”或“箧笥”“箱笼”等东西来放置学习、生活物品。
  “箧笥”,其实是两种功能不同的收纳工具。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箧,箱箧也。”可见箧就是箱子,不过,箧大为“箱”,箱小称“箧”;笥则与箧相对,笥大为“筐”,筐小称“笥”。箧与笥常一起使用,两者的区别是,箧是方形的,多用来放纸本、书籍;笥是圆形的,多用来收藏食物、衣服。
  专门用来装书的箧,古人又称为“笈”。《说文解字注》引晋周处《风土记》称:“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如冠箱而卑者也。”珍贵的书一般都会放在箱笈内收藏,秘不示人,后来代指难得、绝版好书的“秘笈”一词,即由此而来。
  与“笈”相配套的是“囊”,囊即口袋。“笈”与“囊”都是古代学生家长为孩子准备行李时的“标配”,故有“笈囊”一说。早期的囊,除了用于盛放印绶、钱币、香料等外,有的还专门用来盛放书本、文具,被称为“书囊”或“书袋”。
  选自《老年文汇报》2016.36
其他文献
1912年初,安南县城北区,一支不知哪儿来的混成旅占领了县城。  这天下半夜,章三、李四、王五这三个当兵的一脚踢开了刘宅的大门,喊道:“刘子良,出来!”  没有任何回答。整栋屋子仿佛早已人去楼空,老旧的木头家具横七竖八地倒在大厅里。  “王大哥,这刘家好诡异。给人守墓,怎么自家也整的跟个坟墓一样阴森。”说这话的,是胆子最小的李四。原来,他们奉了刚进城的张旅长命令,务必要掘刘家看守了几百年的陵墓。据
期刊
嘉靖年间,陈瑜任沧县知县。刚到任上,他就打听到沧县最有名的菜肴乃是远望楼的“汆花鲢”,于是兴致勃勃地赶去品尝。谁知却被一根鱼刺卡住了喉咙,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拔出来。陈瑜一气之下,竟下了一道荒诞无比的命令:沧县境内,不得出售有刺之鱼。  沧县境内有两条河,一条是大运河,另一条就是子牙河。这两条河里都盛产鱼,沧县有很多人靠捕鱼为生,知县的命令可苦了渔民们。远望楼的老板宋思成以赔礼道歉为名,送给陈知县1
期刊
阳山位于南京市东南方向25公里处,在它的西南坡上,几百年来一直矗立着三块硕大无比的巨石,最小的一块重量也接近6000吨。让人惊讶的是,这三块巨石并非天然形成,在巨石的表面,可以清楚地看出一道道人工凿刻留下的凿痕;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三块巨石却和一个阴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巨石工程  在南京阳山脚下,坐落着一个村庄。它拥有一个不寻常的名字—坟头村。在当地人的传说中,这座村庄原来是一处巨大的坟
期刊
被康熙誉为“第一清官”的于成龙不但为官清廉,而且善破疑难命案。  于成龙被派往山西某县任知县后不久,他微服带着几个随从外出履行公务,途經邻县进城的主干道时,碰到一伙人用一块床板抬着一个女人经过。于成龙发现这伙人十分可疑:一是躺在床板上的女人用被子包得严严的,只露出头发和插在头发上的凤钗;二是除有两个壮汉抬着床板外,余下的四五个壮汉均分别护在床板两侧,其中几个壮汉还不时用手掖被子;三是这伙人走一会儿
期刊
“何二瓢!何二瓢!”正在一个冬瓜上演练“张飞打鼓”的何二瓢,把剃头刀往冬瓜上一甩,心急火燎地往师傅跟前跑去。  三年前收何二瓢为徒时,师傅抱一个冬瓜放在桌子上,将一把闪着寒光的剃头刀往冬瓜上一插,说:“开始吧!”从那以后,每天将一个浑身毛刺的冬瓜打理得鲜鲜亮亮就成了何二瓢的必修课。  师傅说:“二瓢啊,你已熟练地掌握了剃头各种技法,可以出师了。喏,我把行头都给你准备好了。”  果然就有一根扁担、一
期刊
一、火浪吞尸  这日,山东省乐陵县发生了一场诡异的火灾,葬身火海的是乐陵本地人赵康。据街坊四邻讲,昨晚亥时还下了一场小雨,这场大火应该是烧不起来的,但偏偏就烧起来了,还烧死了赵康。  赵康的邻居说起火时,他听到赵康在屋子里痛苦地惨叫,那叫声听得真真切切的,太惨了。  “小鸟,有只漂亮的小鸟飞走了……爹,它是不是不会回来了?”一个胖嘟嘟的女娃眼里噙着泪水说。  “小丫别哭,爹明天就给你逮只雀。”  
期刊
宋祁是北宋時期的文学家、史学家,诗词语言工丽,因其《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世称“红杏尚书”。不过他有一个坏毛病,那就是喜欢用冷僻字,以显示自己博学多才。  公元1043年,宋仁宗任命欧阳修为主编、宋祁等翰林院学士为编辑,共同编修《唐书》。其中,大部分书稿由宋祁来撰写。接到这个差事后,宋祁不敢怠慢,夙夜秉烛摘抄史料,并将整理、考订好的资料汇编成稿。很快,书稿交到主编欧阳修手中。  欧
期刊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日盛,清末将领冯子材守卫的镇江(今属江苏)却固若金汤。清朝各路被击败的残兵败将一波波涌入镇江这个避难所,合起来有1.7万人。  这些人来源复杂,大都是绿营兵,处于协助地位,清廷只提供兵器和军饷,装备和军服则需要绿营兵自己筹备。  按绿营兵的常规待遇,每人每月可领白银四两。往常,军队的军饷都是由文官就地征收,就地解决。而镇江被围困已经五年,民不聊生,老糠再也榨不出油了。
期刊
安思顺是安禄山的遠亲,天宝年间任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曾献给玄宗皇帝一条美丽的五色玉带。于是,故事开始了。  玄宗皇帝特喜欢安思顺所呈玉带,同时也迷上了这种宝玉,于是就叫人到左藏库即国库中搜寻,找了半天,仅发现一只五色玉杯。皇上郁闷,问内侍五色玉产在哪儿,内侍回答产于西域。皇帝大怒,叫使者飞马西域,责问诸蕃国为什么吝啬于献宝进贡。西域诸国回答:不是啊!我们经常进贡,但每次都被一个叫小勃律的
期刊
天会十三年(1135年),后来的金世宗完颜雍当时只有13岁,他的父亲去世,他的母亲为了躲避宗族间续嫁的习俗出了家。他依稀记得母亲离去时的样子,长发轻绾,白衣飘飘。母亲伏在他的额前低语:“乌禄(完颜雍的女真名字),人生无短长,珍惜你以后的路吧!”他放声大哭。  幸而完颜雍有妻子乌林答氏陪伴着他。两人同岁,5岁订婚,18岁那年结了婚。她用轻歌曼舞送上她如水的爱情,在每一个清晨备好茶,用灵巧的手指为他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