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在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鼓励自我解读,强调交流互动,开展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还能培养问题意识、协作精神、资料的收集与处理能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文的一些例子引起一场智慧的交锋,利用课文的一些例子让学生领略依次探究的历程,利用课文的一些例子引申出一个综合性的活动,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读书并有所收获。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
  四、注重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读物的第一则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这样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感受美妙的《月光曲》,心驰神往,激起极大的兴趣,拨动心弦。
  五、课堂活动形式多样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活动应该多样化,这样学生会有新鲜感。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向学生推荐并组织一些“儿童诗欣赏”、“美文阅读”等系列语文活动,一方面充实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引领、指导学生的家庭成员积极开展有益于其成长的语文阅读活动,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协同为学生营造比较好的阅读环境。例如读一读。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出形、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现在课堂中读的形式很多,有默读、快速读、个别读、集体读、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等等。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妙的声音,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感悟意境;欣赏美丽的画面,使之心驰神往,领略此中情意;通过想象和联想,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进入超越现实时空的文本境界;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自我表现的舞台。
  总之,小学生阅读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段,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身受益。老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适当有效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能够通过自身的阅读学习知识。
其他文献
摘要: 政工人员与职工讲话、谈话要因人而异,讲职工喜欢听的话,有人情味的话,就能与职工拉近距离,使谈话沟通顺畅,达到了解人的心智,消除思想的困惑,解开心结的效果。  关键词: 政工人员 讲话 人际沟通  “我可以不断地研究你的大脑,但我却永远不知道你的心智。我可以通过客观的研究来了解你的大脑,但只有通过谈话才能懂得你的心智”[1]。政工人员与职工讲话、谈话,了解人的心智,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是政工人
摘要: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素质教育的题材。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注重教材的挖掘,关注学生的成长,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厚重的人文精神,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国家更需要的是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所以素质教育既是当前教育的主题,又是新课改的中心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发展至今,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集中性、复杂性的特征。针对这些环境问题,我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及相关的行政法规,在对环境破坏的行为控制上,刑罚作为打击犯罪的最严厉手段在控制和预防环境犯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997年刑法典不仅专节规定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而且专门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处置进口固体废物罪、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等三个罪名以惩治
摘要: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从完成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上看,运用比较法教学非常必要。语文教学在完成授业任务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比较法 运用方法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
摘要: 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美 教育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笔者多年来一直
摘要: 语文教学要紧密结合企业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素质,编写适合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提高素质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党的十八大也指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化建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在教育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了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我们有幸参加了新一轮的课改实验,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起用新教材而已,而是要以新教材为载体,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摘要: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两忧”: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获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性情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