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主动脉损伤30例临床治疗分析

来源 :中华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创伤性主动脉损伤的治疗方法和近中期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30例创伤性主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6.4±15.2)岁(范围:17~76岁)。所有患者经主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为创伤性主动脉损伤。1例患者未见明确内膜损伤,诊断为广泛型壁间血肿,余29例有明确主动脉内膜损伤,原发内膜破口均位于降主动脉峡部,2例为溃疡样改变合并壁间血肿,27例为主动脉夹层,其中局限型主动脉夹层23例、广泛型主动脉夹层4例。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行腔内修复、人工血管置换或保守治疗。出院后行门诊和电话随访。对患者在院期间治疗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1例广泛型壁间血肿患者行保守治疗,29例主动脉内膜损伤患者行外科干预。其中15例于入院当天或次日行急诊手术,14例行择期手术;27例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例行开放胸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9例先期或后期行其他部位手术。所有患者治愈出院,无在院死亡,住院时间(13.2±5.4)d(范围:7~30 d)。2例气管切开,余无严重并发症。至2019年6月最后一次随访,4例患者失访,余26例患者随访时间(50.6±34.1)个月(范围:6~112个月),均存活,无新发主动脉相关事件。

结论

绝大多数创伤性主动脉夹层为Stanford B型夹层,急诊腔内修复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效果,部分患者采用开放性人工血管置换术有望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视频重点回顾近期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治疗的研究进展,从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药物和相关临床研究等方面阐述何为HBV感染的"治愈"以及HBV感染"治疗的终点"。视频(上)部分指出CHB的长期治疗目标是预防、阻止、减轻肝脏坏死性炎症、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最终目标是延长患者生存期和实现HBsAg血清学转换,以在全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2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连续病例资料。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60.5±11.0)岁(范围:41~73岁)。术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2(2.5)分[M(QR)](范围:1~5分)。颅内动脉闭塞时间为40(54)d(范围:17~570 d)。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中的安全性及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6例应用DCB治疗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例,年龄(63.1±9.2)岁(范围:48~77岁)。分析患者介入治疗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6例患者共有19处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经皮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
目的探讨非急性早期症状性椎动脉颅内段(ICVA)闭塞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9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非急性早期症状性ICVA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63.4岁(范围:52~72岁)。术前患者改良Rankin量表评分4.3分(范围:4~5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
目的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治疗壶腹周围恶性肿瘤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肝胆胰外科接受LPD或OPD手术的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3例,女性54例;年龄(61.2±9.4)岁(范围:37~80岁)。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分离技术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前瞻性纳入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外科拟行择期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60例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52.0±8.4)岁(范围:35~65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全身肝素化前进行自体血小板分离,对照组不进行血小板分离操作。记录术前、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