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学生们的习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习作过程是思维碰撞、生命运动的过程,是智慧的提升,是真善美的发现。好的习作离不开老师正确的引导,好的习作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好的习作离不开作者对真善美的感悟。
关键词:生活 真情 引导 表达
一、习作,因生活而充实
习作,离不开生活;它,是生活的积淀;是生活的提炼。离开生活,习作便没有分量,成了无病呻吟的文字叠加。习作,因生活而充实!
所以,丰富学生们的生活体验是提高他们习作水平的首要条件。
我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出去游玩,体验生活,积累素材。马丁同学去过上海,就写出了挺有趣的作文《我看上海世博》;艾娟同学曾在北京呆了一个暑假,《我爱你,北京》她是一气呵成的;汪强去过黄山,才能写出《黄山奇石》……
不是每位同学都能出去游玩,但“生活”是时时刻刻都存在每位同学身边的。我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把每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他们给自己的写作备一个资料库,分类存放,到用的时候信手拈来。我总是不时地为他们的“资料库”创造材料。天冷了,我带着他们去拔河比赛;下雪了,我们一起打雪仗;他们疯狂玩陀螺的时候,我组织他们在课间进行了一次“陀螺大赛”。这些活动第二天准会在他们的日记本上灵活地再现!久而久之,他们的日记写得丰富多彩了,他们的习作写得有血有肉了。
二、习作,因引导而精彩
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积蓄,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教师正确的引导,会让学生文思泉涌,视角独特,创意非凡!
1、 抓偶发事件引导习作
前几天上语文课时,我让一个学生回答“照应”的近义词,他说是“照顾”,我一听,非常气愤地用教棍在他肩膀上敲了一下:“‘照应’的近义词是‘呼应’,你的答案牛头不对马嘴。”那个同学的脸马上“刷”地红了,非常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忽然有同学说:“老师,‘照应’有两种意思,当‘照顾’讲也行呀。”对呀,我马上意识到我错怪了学生,我摸着这个同学的头,真诚地说:“你的答案是对的,老师太武断,错怪你了!老师向你表示歉意!”全班同学都善意地笑了。
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们写片断:“同学们,老师犯了错误,你们心里总有想法吧?请你们把刚才的经过记录下来。”同学们这下有话可说了,有的表扬我,有的批评我,其中那位无故受批评的同学是这样写的:“我的心像刀割般难受,我不住地埋怨自己这个词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真是太笨了!”听了我真诚的道歉,他这样写道:“当时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感动,感动于老师的知错就改,感动于老师的实事求是,感动于老师的真诚待人……”
我经常利用课堂发生的这些不起眼的偶发事件,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收到很好的效果。既整了班风,又训练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2、 “就事论事”引导写作
针对学生眼里“看不到要写的事物,不会选材”的弱点,我是这样引导的:我们一起来“就事论事”。比如:写出某一件事对你的教育。
“同学们,我们教室后面放一个大盒子是干什么的?”
“装废瓶子的。”
“瓶子装了干什么?”
“卖掉,做班费!”
“这样好不好?”
“好。”
“有哪些好处?”
“可以养成同学们不乱仍垃圾的好习惯。”“可以减少教室垃圾。”“可以增加班费。”……“老师,这真是一举两得呀!”“老师,这应该是一举多得!”……
“这件事对你们有没有教育意义?”
“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就动笔把它写下来吧!”
三、习作,因想象而飞翔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的心灵就不会思想”。《课标》将充满童趣的想象作文列为小学生习作的样式,开辟了学生自由作文的重要途径,丰富了学生的作文体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习作,因想象而飞翔!
比如,指导学生写《找春天》一文时,我课前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赞美了春天的美丽,学生比较熟悉。他们听完后兴趣来了,纷纷展开联想。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想法、说法,通过联想、想象,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出来。
四、习作,因真情而感人
“情动而辞发”,我在习作教学中一贯要求学生作文要以情动人,切忌无病呻吟,应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自己想说的。
记得上学期,全班几十个精灵古怪为了表示对我这位“慈祥的老师”的爱戴,特意为我举办了生日聚会。一位同学这样写:“我们兵分几路去准备……教室里被水冲洗得一尘不染,有的同学裤腿、鞋袜全湿了,但他们全都不在乎!……我们全都屏住呼吸,静等老师的到来。当老师推开虚掩的门,顿时教室里礼炮轰鸣,彩纸纷飞,我们齐呼‘老师,生日快乐!’……”这篇习作一气呵成,是因为他们真情的流露。真情会让文章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学生的习作好比一艘帆船,满载着生活与真情。老师的引导是舵,学生写作的欲望是帆,只有在舵手正确的引领下,鼓足了写作的风帆,它才能在文学的海洋里远航……
参考文献
【1】郭成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题》 当代出版社
【2】张莜伟 《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生们的习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习作过程是思维碰撞、生命运动的过程,是智慧的提升,是真善美的发现。好的习作离不开老师正确的引导,好的习作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好的习作离不开作者对真善美的感悟。
关键词:生活 真情 引导 表达
一、习作,因生活而充实
习作,离不开生活;它,是生活的积淀;是生活的提炼。离开生活,习作便没有分量,成了无病呻吟的文字叠加。习作,因生活而充实!
所以,丰富学生们的生活体验是提高他们习作水平的首要条件。
我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出去游玩,体验生活,积累素材。马丁同学去过上海,就写出了挺有趣的作文《我看上海世博》;艾娟同学曾在北京呆了一个暑假,《我爱你,北京》她是一气呵成的;汪强去过黄山,才能写出《黄山奇石》……
不是每位同学都能出去游玩,但“生活”是时时刻刻都存在每位同学身边的。我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并把每天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想到的,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他们给自己的写作备一个资料库,分类存放,到用的时候信手拈来。我总是不时地为他们的“资料库”创造材料。天冷了,我带着他们去拔河比赛;下雪了,我们一起打雪仗;他们疯狂玩陀螺的时候,我组织他们在课间进行了一次“陀螺大赛”。这些活动第二天准会在他们的日记本上灵活地再现!久而久之,他们的日记写得丰富多彩了,他们的习作写得有血有肉了。
二、习作,因引导而精彩
学生有了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积蓄,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教师正确的引导,会让学生文思泉涌,视角独特,创意非凡!
1、 抓偶发事件引导习作
前几天上语文课时,我让一个学生回答“照应”的近义词,他说是“照顾”,我一听,非常气愤地用教棍在他肩膀上敲了一下:“‘照应’的近义词是‘呼应’,你的答案牛头不对马嘴。”那个同学的脸马上“刷”地红了,非常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忽然有同学说:“老师,‘照应’有两种意思,当‘照顾’讲也行呀。”对呀,我马上意识到我错怪了学生,我摸着这个同学的头,真诚地说:“你的答案是对的,老师太武断,错怪你了!老师向你表示歉意!”全班同学都善意地笑了。
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们写片断:“同学们,老师犯了错误,你们心里总有想法吧?请你们把刚才的经过记录下来。”同学们这下有话可说了,有的表扬我,有的批评我,其中那位无故受批评的同学是这样写的:“我的心像刀割般难受,我不住地埋怨自己这个词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真是太笨了!”听了我真诚的道歉,他这样写道:“当时我的内心涌动着一股感动,感动于老师的知错就改,感动于老师的实事求是,感动于老师的真诚待人……”
我经常利用课堂发生的这些不起眼的偶发事件,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收到很好的效果。既整了班风,又训练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2、 “就事论事”引导写作
针对学生眼里“看不到要写的事物,不会选材”的弱点,我是这样引导的:我们一起来“就事论事”。比如:写出某一件事对你的教育。
“同学们,我们教室后面放一个大盒子是干什么的?”
“装废瓶子的。”
“瓶子装了干什么?”
“卖掉,做班费!”
“这样好不好?”
“好。”
“有哪些好处?”
“可以养成同学们不乱仍垃圾的好习惯。”“可以减少教室垃圾。”“可以增加班费。”……“老师,这真是一举两得呀!”“老师,这应该是一举多得!”……
“这件事对你们有没有教育意义?”
“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那就动笔把它写下来吧!”
三、习作,因想象而飞翔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的心灵就不会思想”。《课标》将充满童趣的想象作文列为小学生习作的样式,开辟了学生自由作文的重要途径,丰富了学生的作文体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习作,因想象而飞翔!
比如,指导学生写《找春天》一文时,我课前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这首歌赞美了春天的美丽,学生比较熟悉。他们听完后兴趣来了,纷纷展开联想。每个同学都有各自的想法、说法,通过联想、想象,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出来。
四、习作,因真情而感人
“情动而辞发”,我在习作教学中一贯要求学生作文要以情动人,切忌无病呻吟,应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说自己想说的。
记得上学期,全班几十个精灵古怪为了表示对我这位“慈祥的老师”的爱戴,特意为我举办了生日聚会。一位同学这样写:“我们兵分几路去准备……教室里被水冲洗得一尘不染,有的同学裤腿、鞋袜全湿了,但他们全都不在乎!……我们全都屏住呼吸,静等老师的到来。当老师推开虚掩的门,顿时教室里礼炮轰鸣,彩纸纷飞,我们齐呼‘老师,生日快乐!’……”这篇习作一气呵成,是因为他们真情的流露。真情会让文章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学生的习作好比一艘帆船,满载着生活与真情。老师的引导是舵,学生写作的欲望是帆,只有在舵手正确的引领下,鼓足了写作的风帆,它才能在文学的海洋里远航……
参考文献
【1】郭成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题》 当代出版社
【2】张莜伟 《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