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以“NFC果蔬汁生产实践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为例

来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wall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工厂生产实践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受时间、空间、成本等限制,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相关生产实践通常难以实施开展,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局限,该文以“NFC果蔬汁生产实践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为例,构建“课堂教学-课程试验-虚拟仿真-工厂实践”相联动的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虚拟仿真平台可以最低成本实现工厂大型综合实验需求,成为课程试验和工厂实践相衔接的桥梁,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评价体系,为高校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其他文献
γ-环糊精(γ-cyclodextrin,γ-CD)是淀粉底物经酶法转化获得的产品,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功能特性和应用价值.目前,γ-CD的生产技术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垄断,价格居高不下.为了突破瓶颈,探索 γ-CD国产化道路,该文先从 γ-CD的理化特性、应用原理、市场潜力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概述了产品的核心要义,再从淀粉预处理、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CGT酶)筛选、络合剂选择与去除以及产物鉴定等流程总结了生产工艺的流程关键点
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来源于重庆三峡库区的油菜花、五倍子花、枇杷花和柑橘花的4种特色中华蜜蜂蜂蜜(中蜂蜜)的挥发性有机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建立不同植物来源中蜂蜜的判别模型,并对不同植物来源蜂蜜进行鉴别和分类.利用二维差谱法筛选出58个有效特征成分的特征峰作为表征中蜂蜜植物来源差异信息的特征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
基于核酸适配体技术,利用SYBR Green I荧光染料为信号指示分子,构建了无标记快速检测金刚烷胺的荧光传感技术,可实现对动物源食品中金刚烷胺残留的痕量检测.通过适配体与金刚烷胺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分析适配体-SYBR Green I染料在结合金刚烷胺前后荧光强度的变化来实现对金刚烷胺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在1~100 ng/m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25),检测限为0.84 ng/mL.将该方法应用于牛奶样品的检测,回收率为93.22% ~104.86%,表现出较好的实用性.该
非酶褐变反应在食品加工处理过程中非常常见,主要集中在糖类与氨基酸、蛋白质之间.由于L-抗坏血酸有类似糖类结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因此基于L-抗坏血酸的非酶褐变不容忽视.该文主要从基于L-抗坏血酸非酶褐变反应中挥发性物质生成机理、褐变过程及反应动力学行为特征等方面,详细叙述了L-抗坏血酸非酶褐变反应研究进展,以期为食品生产中有效控制L-抗坏血酸褐变反应提供参考.
为实现黄皮的高值化利用,该研究以鸡心黄皮为对象,探讨了不同热风干燥温度对黄皮干燥特性、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皮干燥过程可分为升速和降速2个阶段,温度越高干燥速率越快,当干燥温度由50℃升至80℃时,干燥时间由42 h缩短至12 h;60℃干燥黄皮复水效果最佳;50℃条件下,干燥黄皮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但60~80℃干燥较50℃干燥样品中总酚和总黄酮保留率仍高达93.62% 和86.59%;干燥黄皮中共检测出酚类物质6种,含量随温度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橙皮素为黄皮中主要酚
乳制品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能够为各年龄阶段人群提供所需的部分营养物质和能量,乳蛋白因作为乳制品营养价值的物质基础及其潜在的过敏反应而备受关注.对乳蛋白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是评价其营养价值和过敏特性的前提.目前针对乳制品中蛋白组分检测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电泳法、酶联免疫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该文综述了各类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及优势,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海藻糖作为具有特殊生物保护功能的非还原性双糖,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医药等各个领域.以双酶法和单酶法为代表的生物酶转化技术是制备海藻糖的研究热点.双酶法以淀粉为原料,在低聚麦芽糖基海藻糖合成酶和低聚麦芽糖基海藻糖水解酶的协同作用下,将直链淀粉转化成海藻糖.双酶法具有原料便宜易得、工艺较成熟、转化率较高等优点,是最早实现酶法工业化生产海藻糖的方法.单酶法直接利用海藻糖合酶将麦芽糖转化为海藻糖.单酶法因为具有反应过程易控、工艺流程简单、副产物少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提高酶的耐高温性能及转化效率是目前2种方法的主要
通过对黑启动电源、恢复路径优化的电网黑启动方法能加快发生大停电电网的系统恢复.随着电力系统中微网和HVDC越来越多,交直流混联电网在电网黑启动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微网和HVDC的影响.分析了微网和HVDC的特性及其参与黑启动时的控制方法和可行性,以最大化恢复系统的恢复效率为目标构建了考虑微网和HVDC特性的电网网架重构优化模型,使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SAGA)和Dijkstra算法对电网进行分区优化和恢复路径选优.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基于元件保护动作概率模型和同步采样模拟法,提出了一种考虑时变潮流的、适用于规划和运行两阶段的可靠性精细化评估方法.分析了元件连续工作时间的概率分布,推导了元件故障率随载荷变化的显式表达模型.进一步计算得到节点负荷对系统可靠性指标的灵敏度,从而比较分析各个节点新增负荷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程度,并用于可靠性指标快速计算.在故障率、负荷随时间变化的前提下,应用同步采样模拟法进行其他可靠性指标的计算.算例部分计算了频率型指标的瞬时值,发现随着节点负荷的增长,元件处于较短的连续工作时间的概率会增加,系统可靠性因此降低
锁相环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控制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控制程序提供电网的相位信息,锁相环的输出错误将导致系统的控制保护功能无法正常实现.该文通过分析在昆柳龙多端直流工程现场调试中出现的一起故障案例,发现阀组控制系统双套切换过程中,现有的控制策略无法预防备用系统锁相环输出错误,进而引发故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依据采样电压波形的频率信息增加备用系统锁相环计算功能闭锁判据的方案,并进行仿真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