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2岁的苏中记得,2008年9月23号,患葡萄膜炎的他在家人的搀扶下摸索进了又一间眼科诊室,开始了又一次眼底检查。
抬头——睁眼,灯光又一次照进他仅存的一只眼的眼底。
一个温和的声音轻轻响起:“你的眼睛有治愈的希望!”
全身一颤,苏中似乎看到了光明。
这个带给他希望的人,就是我国著名眼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倍增。风雨数十年医学路,杨倍增用“医者父母心”的热血柔肠,用一个智者的执著追求,无数次点亮了患者绝望的眼睛,不再让他们的眼泪,滴落在看不见的脚下……
■ 专啃眼科中的硬骨头
1957年,杨倍增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一个农民家庭。
1977年,杨倍增考入河南医学院,毕业后在该校附属医院眼科工作。1984年,他成为该校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眼外伤专家张效房教授,开始对葡萄膜炎进行系统研究。1987年,他考上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继续研究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致盲眼病,被称为眼科里的“顽症”,一直被世界医学界称为“眼科中的硬骨头”。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杨倍增经常是早上进实验室,晚上才出来,深夜一两点去屠宰场取牛眼,早上8点钟准时做实驗。休息时间,他经常泡在图书馆……
杨倍增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挽留下来,直至2008年被重庆市作为优秀专家引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不负众望的他,已有三本厚重的专著:1998年与导师李绍珍合著60余万字的《葡萄膜炎》,2004年独自完成143万字的《临床葡萄膜炎》,2009年独自完成254万字的专著《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
用智慧和勤奋的步点,杨倍增在葡萄膜炎研究的道路上奔跑,他先后五次赴国外深造,所带领的葡萄膜炎研究团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他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的专家。
■ 甘当光明的使者
目睹患者的境况,杨倍增的心灵,每每受到强烈的震撼,怀着“医者父母心”的热血柔肠,在诊室中,他常用幽默风趣的话语把一屋子的病人逗乐,用权威的态度为远道而来的病人准确诊断病情,用自己深沉含蓄的方式关爱着他的病人们。
“我曾经认为自己已成为社会的垃圾,家庭的累赘,是杨教授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来自福建福州的52岁患者苏中,已经三次来重庆找杨倍增治病。为了治愈葡萄膜炎,他走了全国很多大医院,但治疗效果都不理想。由于病情恶化,他的右眼已被摘除。和记者谈到激动处,他的左眼溢出了泪水。他摘下墨镜,取下假眼球擦拭,右眼眶空空的。
右眼被摘除后,2007年2月,苏中的左眼也出现葡萄膜炎症状。2008年9月,经人介绍,他找到杨教授,经过近一年的药物治疗及并发性白内障手术后,不仅保住了左眼,而且视力从0.1升到了1.0。他激动地说:“我的生活能自理了,还能帮助家里做点事情……”
一位年轻的高校女教师患葡萄膜炎后,因对治疗丧失了希望,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经杨倍增治疗后,她重见光明。说起杨教授,她充满感激:“我就像一个溺水的人在生命奄奄一息的时候,被一个人拉上了岸……”
一位来自新疆的葡萄膜炎患者在治愈后,他和母亲乘两天两夜的火车带了葡萄干来感谢,老大娘握着杨教授的手泣不成声:“感谢您救了我的孩子!救了我们全家!”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们对您爱得深沉。”一位病人改写艾青的诗,表达了对杨倍增发自肺腑的感激。
来自患者的真情感恩,让杨倍增时刻处于感动之中。他说:“我的生命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全体葡萄膜炎病人。”病人们常常握着他的手说:“杨教授一定要保重身体,因为您的身上,系着我们的期望。”
■ 点亮思维的眼睛
“人与人的差别在思维上,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2007年的一天,广州美术学院的一间大会议室里,杨倍增的话掷地有声。台下,座无虚席。
上台前,组织者问杨倍增:“您看是讲45分钟还是1个小时?”言下之意,是担心杨教授由于“专业不对口”,讲不了多久,台下这些学生就会跑掉。
谁知这个看似与艺术无缘的医学教授,却让艺术院校的学生为之倾倒。原定1小时的讲座,他整整讲了3小时。
近年来,杨倍增以《思维·艺术·人生》为题,进行了数十场讲座,听众遍及全国。
一位治眼病的医生,为什么要去讲思维、话艺术、谈人生?杨倍增沉吟半晌告诉记者:“我要点亮人们思维的眼睛。”
正是因为点亮了思维的眼睛,杨倍增登上了研究葡萄膜炎的顶峰。在他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书柜,而在书柜里,占据约一半位置的,是一份份病历。
“病历是一个医生了解病人、研究病情的最宝贵的资料。”早在读博士研究生时,杨倍增就注意到了这个被人忽略的细节。每次诊断完病情,他都要将病人的病历多抄写一份,存档保存。日积月累,他保存下来的病历已有上万份。
正是凭着刻苦的钻研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在专著《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中,依据中医“辨证施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治疗疾病的四种思维——系统思维、辨证思维、整体思维和唯美思维。一位来自土耳其的葡萄膜炎患者,腿和踝部有两处面积较大的溃疡,在土耳其治疗五年之久仍不能愈合。杨倍增在为他诊治时,看到的不是眼部的葡萄膜炎,也不是腿部的溃疡,而是患者自身免疫反应这一发病的本质。根据这一判断,他采用免疫抑制剂辅以中药治疗,对溃疡部位未作任何处理。两个月后,患者竟神奇般痊愈,已随访六年竟未复发。
一位患者在书中读到这一案例后恍然大悟:“无论各行各业,杨教授的这一思维方法原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啊!”
对医学的追求上升到了哲学境界和艺术层面,光明使者杨倍增已不满足于仅仅给眼病患者带来光明,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爱,点亮人们思维的眼睛……
抬头——睁眼,灯光又一次照进他仅存的一只眼的眼底。
一个温和的声音轻轻响起:“你的眼睛有治愈的希望!”
全身一颤,苏中似乎看到了光明。
这个带给他希望的人,就是我国著名眼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杨倍增。风雨数十年医学路,杨倍增用“医者父母心”的热血柔肠,用一个智者的执著追求,无数次点亮了患者绝望的眼睛,不再让他们的眼泪,滴落在看不见的脚下……
■ 专啃眼科中的硬骨头
1957年,杨倍增出生于河南省濮阳县一个农民家庭。
1977年,杨倍增考入河南医学院,毕业后在该校附属医院眼科工作。1984年,他成为该校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眼外伤专家张效房教授,开始对葡萄膜炎进行系统研究。1987年,他考上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继续研究葡萄膜炎。

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致盲眼病,被称为眼科里的“顽症”,一直被世界医学界称为“眼科中的硬骨头”。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杨倍增经常是早上进实验室,晚上才出来,深夜一两点去屠宰场取牛眼,早上8点钟准时做实驗。休息时间,他经常泡在图书馆……
杨倍增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中山大学眼科中心挽留下来,直至2008年被重庆市作为优秀专家引进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不负众望的他,已有三本厚重的专著:1998年与导师李绍珍合著60余万字的《葡萄膜炎》,2004年独自完成143万字的《临床葡萄膜炎》,2009年独自完成254万字的专著《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
用智慧和勤奋的步点,杨倍增在葡萄膜炎研究的道路上奔跑,他先后五次赴国外深造,所带领的葡萄膜炎研究团队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他成为我国唯一入选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的专家。
■ 甘当光明的使者
目睹患者的境况,杨倍增的心灵,每每受到强烈的震撼,怀着“医者父母心”的热血柔肠,在诊室中,他常用幽默风趣的话语把一屋子的病人逗乐,用权威的态度为远道而来的病人准确诊断病情,用自己深沉含蓄的方式关爱着他的病人们。
“我曾经认为自己已成为社会的垃圾,家庭的累赘,是杨教授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来自福建福州的52岁患者苏中,已经三次来重庆找杨倍增治病。为了治愈葡萄膜炎,他走了全国很多大医院,但治疗效果都不理想。由于病情恶化,他的右眼已被摘除。和记者谈到激动处,他的左眼溢出了泪水。他摘下墨镜,取下假眼球擦拭,右眼眶空空的。
右眼被摘除后,2007年2月,苏中的左眼也出现葡萄膜炎症状。2008年9月,经人介绍,他找到杨教授,经过近一年的药物治疗及并发性白内障手术后,不仅保住了左眼,而且视力从0.1升到了1.0。他激动地说:“我的生活能自理了,还能帮助家里做点事情……”
一位年轻的高校女教师患葡萄膜炎后,因对治疗丧失了希望,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经杨倍增治疗后,她重见光明。说起杨教授,她充满感激:“我就像一个溺水的人在生命奄奄一息的时候,被一个人拉上了岸……”
一位来自新疆的葡萄膜炎患者在治愈后,他和母亲乘两天两夜的火车带了葡萄干来感谢,老大娘握着杨教授的手泣不成声:“感谢您救了我的孩子!救了我们全家!”
“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们对您爱得深沉。”一位病人改写艾青的诗,表达了对杨倍增发自肺腑的感激。
来自患者的真情感恩,让杨倍增时刻处于感动之中。他说:“我的生命不再属于自己,而属于全体葡萄膜炎病人。”病人们常常握着他的手说:“杨教授一定要保重身体,因为您的身上,系着我们的期望。”
■ 点亮思维的眼睛
“人与人的差别在思维上,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2007年的一天,广州美术学院的一间大会议室里,杨倍增的话掷地有声。台下,座无虚席。
上台前,组织者问杨倍增:“您看是讲45分钟还是1个小时?”言下之意,是担心杨教授由于“专业不对口”,讲不了多久,台下这些学生就会跑掉。
谁知这个看似与艺术无缘的医学教授,却让艺术院校的学生为之倾倒。原定1小时的讲座,他整整讲了3小时。
近年来,杨倍增以《思维·艺术·人生》为题,进行了数十场讲座,听众遍及全国。
一位治眼病的医生,为什么要去讲思维、话艺术、谈人生?杨倍增沉吟半晌告诉记者:“我要点亮人们思维的眼睛。”
正是因为点亮了思维的眼睛,杨倍增登上了研究葡萄膜炎的顶峰。在他的办公室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占据了整整一面墙的书柜,而在书柜里,占据约一半位置的,是一份份病历。
“病历是一个医生了解病人、研究病情的最宝贵的资料。”早在读博士研究生时,杨倍增就注意到了这个被人忽略的细节。每次诊断完病情,他都要将病人的病历多抄写一份,存档保存。日积月累,他保存下来的病历已有上万份。
正是凭着刻苦的钻研和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他在专著《葡萄膜炎诊断与治疗》中,依据中医“辨证施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治疗疾病的四种思维——系统思维、辨证思维、整体思维和唯美思维。一位来自土耳其的葡萄膜炎患者,腿和踝部有两处面积较大的溃疡,在土耳其治疗五年之久仍不能愈合。杨倍增在为他诊治时,看到的不是眼部的葡萄膜炎,也不是腿部的溃疡,而是患者自身免疫反应这一发病的本质。根据这一判断,他采用免疫抑制剂辅以中药治疗,对溃疡部位未作任何处理。两个月后,患者竟神奇般痊愈,已随访六年竟未复发。
一位患者在书中读到这一案例后恍然大悟:“无论各行各业,杨教授的这一思维方法原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啊!”
对医学的追求上升到了哲学境界和艺术层面,光明使者杨倍增已不满足于仅仅给眼病患者带来光明,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爱,点亮人们思维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