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下这题目,内心很复杂。
瞅一瞅那束之高阁的缤纷诗集,仿佛在仰望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
曾经夜夜捧读的沉醉呢?曾经笔笔誊抄的激情呢?曾经字字推敲却胡乱涂鸦的断章呢?
在熙来攘往的匆忙中,诗歌似已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还是有一些片刻,在晕头转向目眩神迷之时,从书桌一隅抽出一本薄薄的诗集——已被我翻得有些皱折了,铅笔、钢笔、签字笔的划痕像我桌上堆叠的“乱物”那般亲切了。是一位“熟人”的集子,从书店里自己淘回来的,是我近几年所买的为数不多的诗集之一。
“当我安静地坐下,在心的附近,灌木会更加繁茂,会有更多的细节,像鲜艳的小瓢虫,清晰地出现……”诗人说,好的诗歌,就像松树在生长中分泌的松香一样,带着生命强烈而真实的气息,这气息令人清新。而这清新可以让我的四周拉起一道帷幕,把一切烦躁、纷乱与无奈都挡在外面。我在一个轻灵而敏锐的世界里信步,有一些瞬间,神清而气爽。
史铁生说:“内心是一个过于巨大的世界,有时,我觉得它对我而言,能够遮蔽我所面对的外部世界。”
是的,好的诗也是一个“巨大的世界”,我们从中获得的抚慰,既是片刻,也是永恒。
十多年前,有一个叫张凤的女孩子写了好多断章,悄悄地拿给我看,问可不可以称作诗。
那些她不以为是诗的断章,读得我心花怒放。
有一天,我把冰心《繁星》里的几首短诗和张凤的断章一起抄在了黑板上。只有我和张凤知道哪些诗是她的。我叫大家品读后找出冰心的诗并说明理由。
那天的课堂讨论很热烈。但大出我和张凤意料的是,大家公认的两首冰心的诗竟然是张凤的!当我宣布这结果时,班上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都向坐在后排的张凤投去了惊讶和赞叹。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幕却始终鲜活地映刻在我的记忆里。于我,于张凤,于那个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诗是否生发出一种别样的意义?冰心和张凤,她们的“碰撞”是如何击中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的书桌上有一叠厚厚的诗稿,是一位72岁的老先生数十年辛勤耕耘的“果实”,沉甸甸的。他是一个“老税工”,常年在山区里穿梭。别人熟视无睹的风景,在他眼里却处处充满了诗意。
这位老人名叫赵崇舜。他的耳朵已聽不见任何声音了,可他一直在倾听他内心的声音。他在诗中叹:“全民都向钱,谁来读诗言?”但他还是不倦地听,不倦地写。在他安静的世界里,诗是他所能听到的最缤纷的声音。
翻阅这样的诗稿,其实是在翻阅一个人的心灵日记。而让我感动的,除了诗词本身,更多的是他享受这个过程的不倦情怀。
台湾有一位作家说,可以把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富人和穷人,东方人和西方人,但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分法,就是把人分成诗人和非诗人。
所谓诗人,并不一定是写诗的人,而是指那些对人生有审美追索,有精神预设和精神指向的人,能营造并拓展自己生命“后花园”的人。这样的人,能从平凡的世界里发现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你是诗人吗?在熙来攘往的匆忙里,我们是否该安静地问问自己?
瞅一瞅那束之高阁的缤纷诗集,仿佛在仰望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
曾经夜夜捧读的沉醉呢?曾经笔笔誊抄的激情呢?曾经字字推敲却胡乱涂鸦的断章呢?
在熙来攘往的匆忙中,诗歌似已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还是有一些片刻,在晕头转向目眩神迷之时,从书桌一隅抽出一本薄薄的诗集——已被我翻得有些皱折了,铅笔、钢笔、签字笔的划痕像我桌上堆叠的“乱物”那般亲切了。是一位“熟人”的集子,从书店里自己淘回来的,是我近几年所买的为数不多的诗集之一。
“当我安静地坐下,在心的附近,灌木会更加繁茂,会有更多的细节,像鲜艳的小瓢虫,清晰地出现……”诗人说,好的诗歌,就像松树在生长中分泌的松香一样,带着生命强烈而真实的气息,这气息令人清新。而这清新可以让我的四周拉起一道帷幕,把一切烦躁、纷乱与无奈都挡在外面。我在一个轻灵而敏锐的世界里信步,有一些瞬间,神清而气爽。
史铁生说:“内心是一个过于巨大的世界,有时,我觉得它对我而言,能够遮蔽我所面对的外部世界。”
是的,好的诗也是一个“巨大的世界”,我们从中获得的抚慰,既是片刻,也是永恒。
十多年前,有一个叫张凤的女孩子写了好多断章,悄悄地拿给我看,问可不可以称作诗。
那些她不以为是诗的断章,读得我心花怒放。
有一天,我把冰心《繁星》里的几首短诗和张凤的断章一起抄在了黑板上。只有我和张凤知道哪些诗是她的。我叫大家品读后找出冰心的诗并说明理由。
那天的课堂讨论很热烈。但大出我和张凤意料的是,大家公认的两首冰心的诗竟然是张凤的!当我宣布这结果时,班上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都向坐在后排的张凤投去了惊讶和赞叹。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幕却始终鲜活地映刻在我的记忆里。于我,于张凤,于那个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诗是否生发出一种别样的意义?冰心和张凤,她们的“碰撞”是如何击中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的书桌上有一叠厚厚的诗稿,是一位72岁的老先生数十年辛勤耕耘的“果实”,沉甸甸的。他是一个“老税工”,常年在山区里穿梭。别人熟视无睹的风景,在他眼里却处处充满了诗意。
这位老人名叫赵崇舜。他的耳朵已聽不见任何声音了,可他一直在倾听他内心的声音。他在诗中叹:“全民都向钱,谁来读诗言?”但他还是不倦地听,不倦地写。在他安静的世界里,诗是他所能听到的最缤纷的声音。
翻阅这样的诗稿,其实是在翻阅一个人的心灵日记。而让我感动的,除了诗词本身,更多的是他享受这个过程的不倦情怀。
台湾有一位作家说,可以把人分为男人和女人,富人和穷人,东方人和西方人,但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分法,就是把人分成诗人和非诗人。
所谓诗人,并不一定是写诗的人,而是指那些对人生有审美追索,有精神预设和精神指向的人,能营造并拓展自己生命“后花园”的人。这样的人,能从平凡的世界里发现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你是诗人吗?在熙来攘往的匆忙里,我们是否该安静地问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