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着力点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50691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承担着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从“双基”到核心素养,阅读教学悄然发生着变化。阅读教学要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着力点应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作者简介】郭勇,安徽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许成豪,一级教师。阅读教学长期以来承担着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从教学大纲的“双基”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的指导理念正在发生渐进式的变化。笔者认为,阅读教学承担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构建学生的言语,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多种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敢于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引领学生以文化的视野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阅读教学要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着力点应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
  具体到某一篇课文,在指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指导上,教师不能在这四个方面都平均兼顾,而是有所侧重,突出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语言训练素材明显的课文就要指向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美育功能突出的课文要以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为主;思辨较强的课文取向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课文,就要指向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当然,这只是强化课文某项突出的教育功能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暂时弱化了其他项的功能,并非忽视其他项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素养提升的作用。
  一、着力语言生长点——丰富语感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阅读教学所要培养的一项基本的、重要的学科素养。阅读教学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使学生从活动中获得言语经验,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根据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效地运用汉语言进行交流沟通、梳理整合、分析评价、审美创新等。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北大荒的秋天》的第二自然段,课文作者用多样的词语描写了晚霞的绮丽。根据课后习题四的提示,阅读教学在这里要帮助学生建构和丰富描绘色彩的词语,让学生感知自然界的五彩缤纷,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和运用恰当色彩词语描写自然美景的语感。第四自然段的阅读教学依据课后习题五的提示,帮助学生厘清构段方式和句子关系,抓住中心句,学会概括段落大意,学会如何围绕中心句组织材料写好一段话,让学生明白课文作者围绕“原野热闹非凡”,运用形象生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北大荒秋天丰收的热烈气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语言实践,真正地落实语言建构和运用。试想,如果没有这些必要的语言建构和实践消化,语文核心素养从何而来,人的发展又从何而来?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要聚焦语言,强化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遴选那些少而精的、富有语言生长力的知识,择取一点,精准发力,语言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变为学生的智慧,积淀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一个学生的语言知识建构越丰富,运用越准确自然,他的语文素养就越具有厚度。
  二、着力思维聚焦点——发展思辨
  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要想语言取得长足的进步,离不开较好的思维品质;相反,拥有较好的思维能力,能助力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尤其重要。
  阅读教学指向思维的提升和发展,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基础上,点燃求异思维的火花,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敢于质疑、批判、独创,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比如统编教材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纸船和风筝》,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以及童话的优美语言呢?请看一段课堂教学: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明白了课文中的两个主人公能成为好朋友是因为纸船和风筝。没有邮递员,纸船和风筝是如何送到两个主人公的家门口的呢?
  师:纸船和风筝是怎么到两个好朋友的手上的呢?
  生: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句子找到了。孩子们,请想象一下,这些句子到底好在哪?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在小组交流反馈后,教师先在PPT出示“纸船漂哇漂”一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推敲。一个学生说:“漂哇漂,说明纸船漂到小熊那儿要经过一个长长的过程。”另一个学生说:“漂哇漂,说明紙船漂得很慢。”这个学生在回答的时候还配合了动作。教师让其他学生也都带上动作进行朗读,这样,学生们的朗读更自然到位了。
  随后,教师出示“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和“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两句话,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较。学生纷纷表示,去掉“漂哇漂”就没有前面说的纸船儿慢和路线长的那种感觉了[1],而且语言呆板,读起来缺少韵味。
  学生们理解了“漂哇漂”,教师便组织学生迁移运用理解 “飘哇飘”,让学生感知风筝在风中的飘忽不定。教师在此不是戛然而止,而是让学生试着给“飘哇飘”换成“飞呀飞”,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有个学生说:“如果换成‘飞呀飞’就不合适了,因为只有长着翅膀的鸟儿、蝴蝶才用‘飞呀飞’,而且飞还是要有力气的,用力才能飞上天,这是有生命的。”受到这个学生的启发,另一个学生补充道:“风筝是随风飘荡的,在风中摆呀摆,晃呀晃,文中的‘飘哇飘’非常符合风筝在风中飘荡的情形。再说,这风筝承载着小熊对友情的渴望,这‘飘哇飘’体现了一种自由的、快乐的心情,还是用‘飘’好。”由此可见,学生对原文字词使用的理解已经比较到位了。
  杜威认为,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维。语言是一切思维的外衣,所有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要以语言为载体。阅读教学更要注重思维的训练,在语言文字中捕捉“思辨着力点”,突显故事情节中的“不同寻常点”,以及人物形象和文字运用上的“不可思议点”,激活儿童思维,提升思辨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着力审美欣赏点——提高鉴赏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含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课程,它散发的美只能是有心人才能领略到。中国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独特的美。它如诗如画,奇妙无穷,真可谓“一笔一故事,一字一世界”。文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且是负载人类思想和生命芬芳的标志,用优美的文字撰写的著名作品有着独有的形象美和情感美。正如王国维所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如入人耳目,叙事如其口出是也。教科书中的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融合了作家的智慧和思想,可以说就是生命的赞歌。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内容上感知思想美、内涵美,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的成长。从古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诗歌刻画的景物线条美和色彩美,更重要的是感受诗人奉命出使边塞,看到塞外沙漠雄浑辽阔的奇观,从内心生发的、对祖国幅员辽阔、国力强盛的自豪感。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少年王冕》是一篇写“孝心”的课文,王冕也是吴敬梓笔下一位有儒家风范的人物。文中的“辍学放牛”和“学画荷花”两件事,脉络分明,语言朴实无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内涵美。当母亲说家庭困难,无钱供王冕读书时,王冕回答“也闷得慌”“快活些”“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我们从中看出王冕在撒谎。他这样说,目的是安慰母亲。儿行千里母担忧。王冕出去放牛,母亲嘱咐,王冕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母亲看到儿子这样听话,也就“放心”了。贫困的日子“遇上”“腌鱼腊肉”,肯定是自己要大饱一餐的,可王冕时刻记住母亲,将“腌鱼腊肉”带回家给母亲吃。母亲看到这些“腌鱼腊肉”,不要说吃,就是看到儿子这份孝心,心里也是暖烘烘的,这是让母亲“暖心”。“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这是王冕在讨母亲“欢心”。什么是“孝”?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字的背后体悟让母亲“安心”“放心”“暖心”“欢心”的美好心灵,他们就能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在这美好“孝心”的熏陶下,学生的精神自然受到滋养,生命的内涵就能得到提升。
  言语有着自己独特的组合方式。学生从语言上感知韵味美、形式美,从言语形式上探寻秘密,能促进言语智慧的生成。《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句话是写“我”在一个角落看见母亲的动作和神态。这段文字的特别之处就是把“我的母亲”放在每句话的后面。作者为什么一再重复“我的母亲”,而不直接写成“母亲直起了背,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课文的句式更能塑造一个瘦弱、贫苦、辛劳的慈母形象。“我的母亲”主语后置,用逗号隔开,每读一次“我的母亲”,读者的心都会受到震撼,都会引发读者的思考。正所谓“字字泪、声声情”。这特殊的句式,有着特别的语言美,而改写后的句子失去了丰富的内涵,只剩下单纯的人物形象。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形式美,感悟这种形式的魅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阅读教学就是要挖掘文本的内涵美和形式美,在阅读中发现美,在品味中感受美,在表达中创造美,让这些美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四、着力文化延承点——提升品质
  “文化”一词来源于“以文教化”,出自《周易·贲卦·彖传》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借助語言文字所承载着文化,阅读教学就是使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并认同中华文化,形成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增强文化自信。如《黄鹤楼送别》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品味第四自然段中“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中“柳”字的文化寓意。此处,教师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开展阅读教学。“柳”与“留”谐音,含有“留下”的意思,这是中华文化音韵特有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体现。教师呈现折柳送别诗,讲解古人常折柳送别的内涵,使学生通过诗句学习,明白柳文化的意蕴。教师还讲解了折柳送别的典故,让学生理解折柳送别是一种祝福,是希望对方在新环境里能像柳一样顺利成活、成长、壮大,从而使学生明白“柳”字更深层的文化底蕴。
  笔者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作为一国宰相嗜鱼却无鱼吃,是什么原因让这位当朝宰相无鱼吃呢?大夫送礼怎么就送一条鲤鱼呢?”试想,如果不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孩子会理解和接受文中的观点吗?鲤鱼是我国流传较广的吉祥物。在笔者所在地区,男女双方举行定亲仪式,男方必定要买条鲤鱼,寄予人们希求子孙绵延和丰收富裕的美好愿望;春节到了,笔者也经常见到 “穿红肚兜的男孩身骑活蹦乱跳的大金鲤”的年画。可以说,鲤鱼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因此,课文中管家送鲤鱼,并非仅指鲤鱼这个动物,而是有其他特别的含义。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得子,鲁昭公送鲤鱼作贺礼,孔子为儿子取名为“鲤”,国君送的贺礼竟然是鲤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春秋时期,人们已把鲤鱼作为贵重礼品互相馈赠。课文中,大夫送给公仪休的“两条大鲤鱼”肯定不是轻礼。至此,学生才明白文中的送鲤鱼是行贿之举。到了汉朝蔡邕有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那时起,鲤鱼又有了新的寓意。人们用鲤鱼传达家信,编写“鲤鱼跳龙门”一类的故事等。
  阅读教学不是纯粹地教学生学文识字,而是需要教师站在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走到文化源头,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是有根源的,溯源而上,探究汉语言的字、词、文的源头,学生能从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因为其丰富的文化意义是无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方杭丽.推敲词句可以这样教:《纸船和风筝》教学故事[J].小学语文教师,2018(5):22.【课堂研究·特设专栏:数学创课教育研究与实践专题(之十五)】
其他文献
该研究以"跨境电商网页本地化"竞赛的实施背景、题目设置、实施过程及结果评比为例,阐释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专业在培养集翻译技能、信息技术能力及综合技能为一体的实用
天然气水合物是甲烷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下结合的化合物,1m3的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可释放出约0.8m3的水和164m3的天然气,能量密度高,资源潜力巨大。据估算其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探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英语会话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语言情境,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感知体验、实践参与、运用提升。研究者以一节小学低年级英语会话课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优化与改进为例,阐述教师如何在会话教学中立足文本创设整体语境,并通过延伸语境突显对话的交际性,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会话教学;整体语境;交际运用;优化
文章系统介绍了废水处理生物流化床中载体的作用及应用现状,重点阐述了三相好氧生物流化床中载体的理化性能及其投放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为载体的选择和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依
深圳湾瑞府项目建筑功能为下部六星级酒店,上部高端公寓,塔楼结构高度为232.6m,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体系。本塔楼结构设计的重难点包括:外框无角柱且平面上未设置角部
解题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主要任务。承接本专题的系列研究,本文以2017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卷Ⅰ第21题为例,尝试运用波利亚数学解题的基本思想进行数学解题创课设计,期待为优化中
有的教师对朱自清《背影》的教学,往往不注意文本内容的挖掘,忽略语言建构与运用,忽视学生阅读经验与能力培养。如果教师能通过带领学生品析作品语言,引导学生不仅关注作品思
碎片化阅读时代,该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市面上的书让人眼花缭乱,我们怎样才能'火眼金睛'地挑出适合孩子读的书?儿童文学有多少不同的秘密?2017年11月11日,广
期刊
当南方广州的气温几乎接近盛夏,人们薄表轻衫之时,北国仍然还在隆冬中天寒地冻。为了探访京津两地的影音市场,本刊记者2月15日匆匆赶上了北上的航班,希望能更多地了解一些影音市
数学计算教学应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将计算教学的本质和思想挖掘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积累活动经验,